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春秋郑国风云 > 第26章 北制之战

第26章 北制之战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五国联军讨伐郑国,但郑国根本不为所动,最终五国联军只好各回各家。但郑庄公是那么好惹么?

郑庄公紧紧盯着你卫国,不管如何,这次五国伐郑,兵围郑国都城新郑,迫使郑军在新郑东门外不得不打了一场败仗。这场败仗,虽然是基于整体战略考虑而打出的一场佯败,但对于当时必须在整个中原惊艳亮相的郑庄公来讲,这当然是一种耻辱。

有恩得报,有仇更要报!大丈夫身处江湖,当然得快意恩仇。郑庄公就是这样的人,他一直在等着一个机会,一个报复卫国的机会。

机会很快来了,那便是卫国持续内乱。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弑杀了国君卫桓公,自立为卫国国君,史称卫前废公。但卫前废公为转移国内矛盾,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五国伐郑后,很快便被卫国人民给收拾了。

史料称,卫国大夫石碏联合了卫国传统友邦陈国,发动政变,杀死卫前废公,使卫国一举成为几个月之内连续两位国君被弑杀的诸侯,而且是春秋史上第一位、第二位国君被弑杀的诸侯,创造了一个不光彩的历史。

当然,卫国人也在这个不光彩的历史中,创造了一个光彩夺目的历史,那便是卫国大夫石碏在这场政变中,亲手杀死了助纣为虐的儿子石厚,为我们演绎了一个春秋史上最经典的大义灭亲的故事。这些事,我们在卫国风云里详细讲了。

卫国又迎来了一位新国君,那便是卫宣公。卫宣公是被弑杀的卫桓公的亲弟弟,他一上任,第一件事便是办理先君即哥哥卫桓公的葬礼。

关于诸侯国国君葬礼,是有着严格的周礼规定的。按周礼,诸侯五日殡五月而葬,什么意思呢?即正常情况下,诸侯国君薨了,得殡五日,即停棺五日待葬。

这个待葬则是要待五个月,这五个月里,要接受全国人民前来吊唁,所以需要五个月。天子则是七日殡七月而葬;士大夫和庶人,则是三日殡,三月而葬。

那郑庄公的机会到来了,是不是趁着卫国大丧发兵攻打卫国了?不不不,根据规定,一国大丧,他国是不能讨伐的。也就是说,必须要等到卫国把丧事办完了,郑国才可以出兵讨伐。

郑庄公可不想违反什么礼制,那就把讨伐卫国的准备工作做得再充分一点吧。到了公元前718年4月,卫国总算把卫桓公给安葬了。那,郑国的讨伐也就到了。

师出必须有名,郑庄公讨伐卫国的理由非常充分:去年的时候,你卫国居然联合那么多诸侯国来侵略我郑国,现在,我郑国守着礼制,待你把国丧办完了,接下来便是咱俩好好打一架了。

卫国也算是那个时候的中原强国,得报郑军来犯,立即联络南燕国奋起抵抗。

南燕国?会不会就是春秋十二诸侯的燕国?不是的,当时的春秋列国中,有两个燕国,一个是姞姓燕氏的小国,子爵,始封国君为轩辕黄帝之后伯鯈,此时沦落为卫国附庸国,具体在今天河南延津东北一带。

一个是姬姓燕氏的大国,侯爵,始封君为周武王兄弟召公,其地在河北、辽东,原称郾国,后称燕国。这两个诸侯国,一个在黄河以南,故称南燕;一个在黄河以北,故称北燕。春秋十二诸侯的燕国,指的是北燕国。

郑庄公绝对是一位名帅级别的军事奇才,在讨伐卫国前,他早就作了军事部署。首先是允诺给予郕国好处,将鲁国附庸国郕国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正面对抗卫国。

郕国,是周武王分封其弟姬武而建立的一个伯爵诸侯,都城在郕邑,即今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古城村。这本来是一个大国,而且是姬姓诸侯,但夹在卫国、鲁国、齐国三大国之间,受三国不断侵扰,慢慢衰落,最终沦落为鲁国附庸。

郕国是有着讨伐卫国的历史积极性的,因为历史上两国有矛盾,郕国受的伤比较多,对卫国的恨也比较深。这一次居然有强大的郑国作后盾,打卫国那是求之不得的事。

“就请郕伯率军牵制卫侯吧。”郑庄公的使者带去了大把财物,对郕国国君提出了要求。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