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春秋郑国风云 > 第25章 五国伐郑(下)

第25章 五国伐郑(下)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那鲁国呢?鲁国是周公姬旦的封国,姬姓鲁氏,侯爵,都城在曲阜。鲁国一开始是按周礼建国不足百里,但到最强盛时,疆域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抵山东定陶一带,为周王朝屏障东夷的一个重要邦国,当然也是春秋十二诸侯之一。

如果说,宋国最大的特色是周王朝的贵客,那鲁国的最大的特色便是姬姓宗邦,与周王朝关系最为密切,起着周王朝在必要时与各诸侯国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作用,因为始封君周公姬旦对周王朝的巨大功勋,鲁国拥有“郊祭文王“、“奏天子礼乐“的资格,是各诸侯国中唯一享受此政治地位的诸侯。

从某种意义上讲,鲁国俨然带有第二王朝的意味,所以自西周以来一直到春秋初期,还有象曹、滕、薛、纪、杞、彀、邓、邾、牟、葛等诸侯仍旧时常朝觐鲁国。

相比宋国这样的经济强国,鲁国算是政治强国,到后来出了一位孔子,那又成了文化强国。此时的鲁国,国君是鲁隐公。但鲁隐公认为自己这个国君是暂时的,只要待先君鲁惠公的世子鲁允长大,便要归还政权给鲁允。这叫什么?这叫摄政,如同当年周王朝天子周成王年幼,所以鲁国祖先姬公周旦代王摄政。

正因为鲁隐公一直对人说自己是摄政的,所以根本无法驾驭朝臣。前面我们讲过,郑国伐卫时,鲁隐公认为不宜参与,但鲁国公子豫却擅自率军助郑。

现在,卫国来邀请鲁国参与伐郑,鲁隐公也不想参加,但鲁国公子翚却坚持参加。就这样,本来郑国与鲁国还是共同讨伐过卫国的,但转过了年,就变成鲁国参与卫国讨伐郑国了。

也就是说,鲁国的国政,是由卿大夫们在把持着的。

再说陈国。陈国也是春秋十二诸侯之一,妫姓陈氏,侯爵,定都于宛丘,即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城关一带,前面说过,帝舜后裔,也是周王朝二王三恪中的三恪之一。

陈国境地处黄河以南,颍水中游,淮水之北,在地理上,与蔡国接近,北邻杞国和宋国,西南接楚国和徐国,西北与郑国相邻。陈国地处中原,属于重要的交通枢纽,当然,也将成为今后列国争霸的中心地带。

在历史上,陈国与蔡国、卫国、宋国的关系一向交好,尤其是卫国,那可以说这两国是传统上的铁哥们。此时的国君为陈桓公,听说卫国有需要,立即点兵帮助卫国讨伐郑国。

再看看蔡国。蔡国也是春秋十二诸侯之一,姬姓蔡氏,侯爵,都城在蔡城,即今河南上蔡县。此时的国君为蔡宣侯。蔡国本是周王朝所封一个监视东夷南蛮的重要诸侯,原封地实际疆界东至顿国、沈国,南近息国、江国,西临房国、道国、柏国,北邻陈国、许国。地跨汝河、淮河两流域,是当时疆域较大的诸侯国。

但周武王崩后,周成王即位。蔡国首封君蔡叔度不满周公姬旦摄政,跟随武庚反叛。反叛后来被平灭,蔡叔度被周公放逐于郭邻。蔡叔度死后,周公旦封其子蔡仲于蔡城,重建蔡国。

正因为蔡国有过这么一段不光彩的历史,所以蔡国的政治地位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别看爵位挺高,但中原诸侯也总不把蔡国当回事,蔡国也不怎么争气,历史上蔡国曾被三次灭国、两次被迫迁都,到后来其势力范围缩小至今天豫皖交界一带。

连史料也对蔡国有些意见,比如我们可以发现,一般诸侯国国君都以公为谥,象齐桓公、卫桓公、郑武公等,我们都这样尊称他们。但蔡国国君呢?从来没有一个称公的,谥号仍旧只用侯,如这个时期的蔡国国君蔡宣侯。

蔡国与陈国的关系非同一般,往往两国总是共同行动的,在春秋史上,我们总是看到这两国一起打人家,当然也一起挨打。那现在既然你陈国参与了卫国对郑国的讨伐行动,那卫国自然也轻轻一邀请便请到了蔡国。

这便是卫、宋、鲁、陈、蔡五国能够迅速组成联军讨伐郑国的具体背景。五国联军浩浩荡荡,直驱入郑国,包围了郑国都城新郑。

郑国人慌了吗?当然有不少人是慌了,五国联军,十万大兵,此时的郑国更无天子支持,无法调动王师,单凭郑国手头的三四百乘战车,能敌么?

朝堂上,有的大臣激动万分,请命出战;有的大臣认为敌势太强大,不能硬碰,先坚守;有的甚至提出与侵略者讲和!整个朝堂乱成了一锅粥,沸沸扬扬,鸡嘴鸭舌,文臣良将各抒己见,一片混乱。

关键时期,领袖的力量是无限的。郑庄公静静地听着大家的意见,同时也在完善着自己的退敌方略。他伸出右手做了一个向压的手势,意思是大家静一静。

群臣顷刻之间都表示了沉默的样子,一张张凝重的脸让整个朝堂的空气仿佛都冻结了,一片静寂,鸦雀无声。大家连大气都不敢喘,等着他们的主公如何来应对这场郑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敌人入侵。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