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唐风云1起兵建唐 > 第六章 李渊真的很“冤”

第六章 李渊真的很“冤”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第二件事,酊酩大醉,李渊睡了宫女。

李渊出任太原留守时,裴寂为晋阳宫监,刘文静为晋阳令,二人自然成了李渊的手下。晋阳宫是隋朝众多离宫别苑之一,通俗点说就是皇帝大人的行宫,除了豪华的设施,还有貌美的宫女。当皇帝出巡到此便会来这里居住。开皇九年,晋王杨广在东魏晋阳宫旧址上进行扩建,并筑起长七里、高四丈的宫墙。后又在晋阳宫西边筑仓城,城周八里、高四丈,把晋阳宫与仓城东西相连,甚是壮观。

刘文静和裴寂都因目睹大隋大有危矣之势,自身前途未卜,因而时常在一起喝酒解忧,自然相对而感慨,所谓激扬文字、指点江山。

有一次,酒过三巡后,裴寂对刘文静说:“刘兄,咱俩命不好,生逢乱世,这官恐怕做不久了,别指望光耀门楣了,咱们该如何是好啊?”

刘文静此时早已看好李世民,觉得李世民将来必成大器,依附之心久矣。于是对裴寂说:“如今李大人是我们上司,他的二儿子李世民非寻常之人,其胸襟豁达,天纵神武,和汉高祖刘帮、光武帝刘秀有得一比,咱哥俩不如一起依附李渊和李世民父子。”

要不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刘文静这话说完不久,因与瓦岗军首领李密有姻亲关系而被捕入狱,而服刑的监狱就在太原。就在刘文静感到命悬一线、生无可恋之际,转机来了,可以说因祸得福。李世民主动到监狱看望他。

刘文静见到李世民大喜,于是试探李世民:“今天下大乱,大隋危在旦夕,非汉高祖、光武帝不可平定四海!”

李世民一听笑了:“素闻先生高才,然而,先生有所不知,平定天下的人就在你眼前。我今天来找你,就是想听听先生平定四海的高见。”

刘文静一听,犹如大旱逢甘霖,救命的人来了,一定要抓机会。于是他从天下大势到如何起兵,呜喱哇啦滔滔不绝,说了一大堆,概括一句话就是,“李世民您父子若起兵,不出半年,帝业可成。”

两人相谈甚欢。于是刘文静出狱了,拉上裴寂协助李世民暗中做起兵准备。

可是起兵的关键在于李渊的批准。李世民、裴寂、刘文静思来想去,决定给李渊挖坑,“把你逼上梁山,让你不得不反。”

坑是这样挖的:鉴于李渊自从被杨广下诏拘捕到赦免,按照李渊的性格和行事风格,一定会更加低调,继续做个贪酒好色之徒。于是,作为晋阳宫监的裴寂发挥职权作用的机会来了,他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故意安排宫女侍寝了李渊。

事情是这样的:接连数日,裴寂请李渊喝酒,喝完顺便送上几位美女,把李渊伺候的舒舒服服的。可是令李渊没想到的是,有一天一觉醒来,发现自己不是躺在自家床上,而是在晋阳宫一个房间里,而且身边还躺着宫女。

“这,我这是睡了杨广的女人?这可是灭门之罪啊!”就在李渊疑惑之际,耳边传来“吱呦”的开门声,把李渊吓得浑身冒出了冷汗,本来还未完全从昨夜酒劲中清醒过来的李渊瞬间精神起来,只见他快速起身去拔挂在床边的佩剑,准备与宫将搏杀一番逃离这里,然而还未等佩剑出鞘,这时进来一个人,此人正是昨夜陪李渊饮酒的宫监裴寂。原来是虚惊一场,李渊顿时放松下来。

裴寂:“李大人,令郎世民已暗中蓄养兵马、招幕豪杰许久了,欲举大事于乱世,如今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恐大事久之遭泄露,不得已出此下策,望大人原谅。众人心意已明,大人您的意思呢?”

李渊继续演,愣了一会:“二郎与尔等既有此谋,事已至此,不得不反了,按计划实施吧!”

这两件事把李渊描述得没有主见、胸无大志、摇摆不定,同意起兵是被李世民、裴寂、刘文静胁迫的,给人一种事不关己、听天由命的感觉。而把年仅19岁的李世民描述成了目光远大、英明神武的起兵首谋者、组织者。

可是,起兵真相果真如此吗?李渊真的对二郎世民等人密谋起兵毫不知情吗?

咱们来看看《大唐创业起居注》:“帝(李渊)遂私窃喜甚,而谓第二子秦王等曰,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然历山飞不破,突厥不和,无以经邦济世也。”

这段记载大意是,李渊对李世民等人说,这里是古唐国的封地,我是唐国公,今天到这里上任,实在是天意。如果不早图大事,恐怕会被杨广除掉。然而,现在有匪盗历山飞盯着太原,北有突厥这个不安定因素,如果不解决好这两件事,就不易成就大业。

接着往下看:“时皇太子在河东,独有秦王侍侧耳,谓王曰,隋历将尽,吾家继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顾尔兄弟未集耳。”

这段记载的主要意思是,李渊对李世民说,之所以现在不起兵,是因为你们兄弟几个没全在太原,比如你大哥建成,你弟弟元吉、智云现在河东(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所以有所顾虑。说这话的时候,李渊已为太原留守。

那么,问题来了,李建成在河东干什么?李世民在太原又干什么呢?

我们接着看:“仍命皇太子于河东潜结英俊,秦王于晋阳密招豪友。太子及王俱禀对略,倾财赈施,卑身下士。逮乎鬻缯博徒,监门厮养,一技可称,一艺可取,与之抗礼,未尝云倦。故得士庶之心,无不至者。”

这段记载的主要意思是,李渊命长子建成留在河东招揽英雄,命二子世民在晋阳笼络人才。哥俩都很有能力,都不吝啬钱财,而且能放下架子,礼贤下士,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均可为我所用,于是吸引了许多人来投。

很显然,暗中招兵买马是李渊的意思。

这些记载是可信的。理由有三:

其一,《大唐创业起居注》是李渊称帝后由他的贴身秘书温大雅所著,温大雅出身官员世家,其父亲不仅是官员更是历史学家。隋文帝时期温大雅的官职是东宫学士。窥一斑而知全豹。仅从这一官职来看,温大雅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否则,品行不端是进不了东宫的。所以,修著《起居注》应很严谨。

其二,《大唐创业起居注》记录的是李渊从起兵到称帝整个创业过程,成书于武德八年。也就是说,一直到《起居注》完成,李渊始终在位,温大雅作为从晋阳起兵到李渊称帝的亲历者,其真实性、准确性、客观性肯定要大于他去世后的其它史料,特别是《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这些后朝编修的官方正史,尤其是在真实性方面。按常理来讲,属下写个材料特别是这种史书,当领导的一定会审阅的。因此,退一万步讲,如果李渊觉得《起居注》不实,凭李渊那种隐忍低调的性格,完全可以命人烧掉,干脆不提,因为他那时已经做了皇帝,完全不需要以这种形式对自己歌功颂德。如果要彰显功绩,他完全可以弄个万民书,不管是真是假,一旦许多年过去了,假的也可能成真的了。因此,《起居注》的记载总体而言实事求是。

其三,根据《大唐创业起居注》的记载,李渊始终在暗暗集结兵力,为反隋做准备。如果起兵功劳都是李世民的,温大雅为了故意讨好现任皇帝李渊,而抹杀李世民的功劳,就不担心哪天李世民做了皇帝收拾他?就算李世民后来没做皇帝,李世民作为尚书令、天策府大将军,难道收拾不了温大雅?就算温大雅是条好汉,不怕杀头,仅凭李世民有仇必报的性格,在老爸去世后,也会命人修改,甚至把《起居注》销毁。但历史告诉我们,李世民继位后,不但没有处理温大雅,而是把他奉为座上宾,封他做了礼部尚书,授爵位为黎国公。

其实,早在大业九年,李渊奉诏前往怀远督运粮草时,就与隋朝驸马宇文士及有过密谈。具体谈的是什么政事,史书未作记载。但《旧唐书》有这么一段:“此人与我言天下事,至今六七年矣,公辈皆在其后。”这件事是这样的:武德初年,也就是李渊建立唐朝初年,在一次朝会上谈到当时首倡义兵之事,斐寂、刘文静等人都认为自己提议起兵之事最早。然而,李渊却笑着说,当年我去怀远督运粮草途经涿郡(今北京)时,宇文士及就找我谈过此事,距今已有六七年了。

李渊与裴寂、刘文静等大臣的这番对话,可以看出,李渊早有问鼎天下之心了,只是李渊从未对任何人提起过,这也完全符合他一向善于隐忍的性格。因此,李渊始终是从晋阳起兵到玄武门之变前的总设计师、最高决策者、全局指挥者,并非史书记载的那么不堪。而李世民也非史书记载的年轻时就英明神武、居功至伟。当然,不可否认,李世民确实是千古一帝,但不能说李世民雄才大略、成绩卓著,就把李渊描述成胸无大志、左右摇摆的政治投机分子,捡了个现成的皇帝。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果你去过李渊的陵墓献陵、李世民的陵墓昭陵,便会发现,李渊的献陵远远看去就是土包一座,除了松柏葱郁,外加一块墓碑,四周就剩广袤的田野了,修得实在简陋,犹为荒凉,前去拜谒的人很少,给人一种悲凉之感。相反,李世民的昭陵却豪华且庞大了许多,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被誉为“天下名陵”,是今天旅游的热门景点,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一派庄严而不失宏伟的之状。

如果用一句话为李渊鸣不平,只能说,李渊真的很冤。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