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一章,买牛犊
莘塍从来都没买过牛,所以听到以后就忍不住想问“要是在市场上想买一个健硕的牛犊子要花多少钱?”
他变相的去纠正了这孩子对于牛称呼的错误。
“想要买一只牛犊子,差不多得花好几两银子呢。”小孩儿说完又挠了挠头“其实我也不咋了解,都是听我爹我娘说的,我爹我娘也没跟我说过,笼统的价格就是这样跟我讲的。我估计肯定会很贵,想想吧,买稻子一年才能。赚得到几两银子而已,而买一头牛就要花我们家整整一年的收成。这难道还不贵吗?”
莘塍原本还想说几两银子而已,实在是太便宜了,后来听小孩儿这么一说,脑子一转,忽然明白了这价格的区别:“这么说的话,那这买一头牛犊子还是挺贵的,可是你们完全可以再养一头母牛,然后让他们配种啊。”
“但是养母牛需要花费很多的饲料啊,养牛不像是养那些母鸡,可以让他们下蛋,养牛的话需要花费很多的饲料钱,而且,有的时候要是被那些邻居惦记,很有可能就死了”小孩儿一边说,一边抬起头不解的看着他“夫子,你在家里边是不是从不下地干活,为什么什么都不知道这些事儿,就连我弟弟都知道,我弟弟今年才三岁。”
莘塍脸上难得露出了一丝尴尬。
他在太傅府的时候,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什么赏花遛鸟,或者是跑出去和那些狐朋狗友们喝酒打诨,全都是他的日常。
所以在这种生活状态下,他连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多少钱1斤,怎么买都不知道怎么可能会明白那些山村里面的贫穷人家该怎么生活呢?
啊,在这小孩儿也没有恶意,看到莘塍回答不上来,于是便笑着问:“夫子,你家里是不是非常有钱,不然的话,为什么你总是能穿这么好的料子,而且懂得也特别多?感觉好像大些,外面是井上的富家大少爷一样。”
“还好吧,算是比较有钱,但是那些钱也不是我的,我现在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所以才来你们这里当个教书先生,打算一边教你们认识文字,一边思考自己的未来该怎么走。”
或许是因为对方是小孩子的关系,让莘塍少了很多压力,所以他在解释的时候直接将自己的想法全部说了出来。小孩子听到以后仔细想想,忽然开口“原来是这个样子,夫子是在担心未来啊,可是夫子不是很厉害吗?父子懂得这么多我们都不知道的事情,所以为什么还要去担心那些根本就还没来得及到来的事情呢?”
“如果我是夫子,我一定会努力的赚好多好多钱,在当一个大官,让那些奸臣全都落网,省的他们在克扣我们那些地皮的租凭钱。”
小孩儿说到这个就变得愤愤不平起来,似乎是想到了什么坏人似的。
莘塍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于是便没多问,反倒是小孩儿自己耐不住气,先开口说“夫子,你知道吗,那些当官的人最可恶了,他们捞着钱不说,而且还总是欺压我们。我们手里面转的那点儿钱,全都被那些当官的人给拿走了。”
莘塍听到以后微微皱起眉头,认真的询问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小孩儿听到了他的问题,于是便将自己的经历徐徐说了起来。
原来, 在盘龙村这边,很多村民的土地全都拿来租给了那些富豪商户,或者是官宦子弟。然后再从他们那干活领取每个月的地皮租凭钱跟。劳作,钱可以算得上是将自己的劳作物和地皮。卖给别人丢给别人用,然后自己呢,用这些东西换来赢钱生活。平时还可能会多领一些酬劳。
起初大家相安无事,还能多攒一些银子,有的人家地皮比较多的,还能自己留下一亩地用来种粮食生活绰绰有余,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那些富豪和世家子弟们就变得越来越抠门了。手里的钱生怕会多给他们一直问半文,平时不但对他们百般苛待,而且连饭都不供了。这让他们干活干得十分贫苦,明明都是自己种出来的粮食,还要自己花钱再买回来吃。那些富豪们还会因为他们吃的多而对他们百般责备。
“我爹娘,他们因为这件事情受了不少委屈呢,所以我都觉得不要让他们再种地了,应该考取功名,然后也搬到经常去住赚大钱。住好房子,到时候看他们还能把我们怎么样。夫子,你家里的条件竟然这么不错,为什么不去考功名呢?”
“是这样吗?好像我身边的人,甚至是包括你们在内,全都怎么说?但是你父子我也不知道到底要考功名比较好,还是去参军当一个大将军比较好。”莘塍说完以后又苦笑了一下,忽然感觉自己可能也不太适合去参军一起,自己这种无谷不分四体不勤的人。想要当大将军的话,还是这些能吃得了苦,能够种得了地,甚至也不怕太阳晒的贫苦人家。要更有优势吧。别看他是太傅府出来的富家子弟,但实际上论吃苦,还真就比不上这些人。
“当大将军好啊,当大将军可以打退敌人,据说是很帅的。而且当大将军还有好多人可以用。还可以骑字儿也马上,不过夫子真的能当大将军吗?夫子,你看起来好像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和从前的那些夫子们相比,要更瘦弱不少,而且似乎更年轻。如果夫子真的去当大将军的话,那夫子的爹娘会同意吗?毕竟看夫子上课时的学问,感觉夫子应该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
莘塍活了这么长时间,应该是第一次听人这么夸自己那样上的表情,不禁有些精子,然后便是一阵苦笑“你是从哪儿得出这个结论的?是因为我可以教你们诗经和《三字经》吗?这算是什么道理,只要是读书,能考功名的人全都懂这些东西。这算不上是饱读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