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耽美小说 >女配爱平淡 > 第300章 红楼王夫人13

第300章 红楼王夫人13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薛宝钗来到贾母的上房处, 宝玉也过来,看到薛宝钗手臂上戴的那串珠子鲜红可爱,问:“这就是宝姐姐得的节礼?”

宝钗点了点头。

宝玉说:“能不能给我看看?”

他自己也得了一样的, 只不过一听说自己的和黛玉的不一样, 也没什么兴趣,现在如今宝钗手上戴着又感兴趣起来。

薛宝钗就往下退珠子,因她生的丰满,便不那么容易退下去。

贾宝玉看着她如凝脂般的手腕, 再注意到宝钗她的容貌又格外出众。

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唇不点而红, 眉不化而翠, 当真生的好相貌,比黛玉更多了一股妩媚风流,不由得一时有些看呆了。

林黛玉过来时见到他这个样, 抿着嘴笑, 宝钗有些不好意思, 问她从哪里来。

黛玉说刚才追看一只呆雁,就这么一路走过来的。

薛宝钗觉得黛玉好像在打趣, 也不说破, 问道:“呆雁?在哪儿呢?”

“飞啦!”黛玉一甩手帕, 刚好抽中宝玉的眼睛, 他哎哟一声,才注意到黛玉来了,想解释什么,又不好开口。

凤姐儿来了,说起打醮的事儿, 约宝玉,宝钗,黛玉去看戏。

宝钗嫌热不愿意,凤姐儿就说观里楼上凉快,把道士们赶出去,他们在里面挂起帘子,清清静静的看戏,就算都不去,她自己也要去。

正说着贾母走了出来,说:“我同你去!”

凤姐儿笑着搀扶,说:“连老祖宗都说要去,你们这下不会不给面子了吧?”

薛宝钗等当然不会反驳,贾母说让大家都去,让人去请薛姨妈,要宝钗还有黛玉都去。

王夫人听说贾母主张亲自去清虚观打醮,就让园子里的人,只要想去的都可以跟去跟老祖宗逛逛去。

园子里的丫头们都高兴坏了,他们平日里是不能随便出门的,好容易才有这个机会。

王夫人也正是知道如此,才让他们跟着主子出门去玩一趟。

初一这天,荣国府门前车辆纷纷,人马簇簇,由贾母的八人抬大轿打头,宝玉骑着高头大马走在贾母的轿子旁边,队伍浩浩荡荡的出门了。

贾母后面跟着薛姨妈,王熙凤,李纨分别乘坐的轿子。

再之后是姑娘们分乘的带着珠宝璎珞的车驾。

各位主子的大丫头们也都坐着车,嬷嬷奶娘,家人媳妇也有车,贾母的轿子已经走出很远,门前的人还没上好车。

府门外女孩儿丫头们叽叽喳喳,嘻嘻哈哈,一会儿说你拿了我的包袱,一会说你踩了我的脚,要不是有人的提醒他们这是在大街上,还安静不下来。

大家纷纷都上车走了,就这样也要比先头的轿子晚上许多才能到。

平安醮是一种大醮,不同于道教的其他法事,是一种与民同乐的大型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流程又长,热闹非常,如同庙会一般。

普通人是不会做这种平安醮的,在各地方会由官府授予给承认的大道场承办,到时候会有卖各种吃食玩意儿,杂耍唱戏,打把戏卖艺,甚至是集市,全都会有。

贾元春是贵妃,她亲自出钱让贾府全力筹办,下边的的人自然没什么异议,奉了贵妃懿旨办事。

如此一个热闹的活动,与民同乐,百姓自然铭记着贾家这位贤德妃的尊荣。

勤政殿,刚好皇上问起最近贤德妃和贾家的动向,便知道了他们清虚观打醮的事儿。

若说是贾元春给自己求求也倒罢了,若是代表皇家,一个贵妃还代表不了皇上和皇后,轮不到她来祈求国泰民安。

皇上身边的戴权低垂着脑袋,想着贤德妃此举,显然有僭越之嫌。这事儿可大可小,就看皇上追不追究了。

他心里不可抑制的想着,这皇上越是看不上眼的人,怎么就越是不能消停呢,偏要来刷存在感,若圣上心情不好,他们这些做奴才的也得遭殃。

人都有看别人热闹的心思,不过也得在保全自己的情况之下。有句话叫伴君如半伴虎,所以像戴权这种位置的成熟的太监,更希望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水湚听说打醮的事儿并没有说什么,而是听说贾家竟然肯花了几千两银子去置办了祭田,在祖茔附近置办田产、庄院、房屋。他对这件事比较感兴趣。

问起来回报的人,回报的人又说是以贾贵妃的名义给祖先上供,给子孙后代积德纳福。

这倒是让水湚困惑了,在他眼中的贾元春明明是个只会吟诗作对,没什么政治悟性,不看后路的小女人,她怎么可能去安排祭田呢?

而且贾家出了一个贵妃还不够他们荣耀自豪的?怎么会自寻晦气安排后路?

没错,在皇上看来,贾家置办祭田就是在安排后路,因为他的确动过要办贾家的心思。

当今这位皇上还是个皇子的时候,就是个铁面无私的抄家王爷,他对抄家这里面的门道自然熟的很,一提‘祭田’两个字,那就是在抄家的时候被排除在外的,抄了也会发还子孙后代的产业。

皇上斩钉截铁地说:“这事不对,再去查。”

回报的人立刻应了一声,再去查出来的时候抹了一把冷汗。原以为这事情不重要,所以才知道大概消息后没有深入调查,竟然让皇上寻问,并且发回重新调查了,再有一次,他也不用再做了。

这次的调查很迅速也很详尽,的确是王夫人出宫之后就说按贾妃的意思置办祭田,实际上是王夫人自己的意思牵头置办,是她成功劝说了贾政,让贾政再去通知族里,反正这银子他们打算自己掏,只不过借用了宫里娘娘的名声。

然后贾珍等人一听跟娘娘有关,立马跟风去办,祭田就越买越多。

当今皇上在老臣家里面都能安插人,宫中更是少不了他的眼线。

所以那天贾元春和王夫人说了什么都有记录,贾元春的确从来没提起过祭田之事,只能说是王氏自作主张的。

皇上来了兴趣:“这王氏非要置办祭田,还不惜向丈夫和族人说谎,打着给宫里女儿的名义,为的就是能够顺利办成不受阻挠,她这究竟是为什么?”

他与王夫人有过一面之缘,至今还记得对方的长相,只因那一眼印象比较深刻,本来以为再无交集,没想到这次又意外听到对方做出的让他意外的事,所以皇上比较感兴趣。

或者说他还以为他辛苦安排的筹谋已经被人看穿了,贾府意识到危机,在安排后事。

只是没想到,安排这些的只有一个王夫人,其他人都被她瞒在鼓里。

水湚说:“王氏怎么会知道的?”

戴权说:“奴才也不知。”

水湚说:“不对,一定是有什么地方让她察觉了什么,否则不会有那么巧合的事,听说荣国府已经只剩个空架子,怎么可能还有闲钱去增加祭祀,管什么先祖的供奉,也不会有闲心去管子孙后代的是否落魄。”

这些家族他是知道的,必是做着可以一直显赫的迷梦,醉生梦死。

戴权说:“圣上的意思是,这不是巧合?难道真的有人在这个时候就能看破皇上对贾家的安排?奴才不信天下有这么聪明的人。”

水湚却说:“这世上的人千千万,就是有那种能窥一豹而知全局的。”

水湚今天来了兴趣,一定要知道究竟是哪里漏了马脚,会让一个女儿刚刚封妃的母亲,出宫第一件事就是去留后路办祭田。

最开始被他问的当然就是戴权,戴权曾在秦可卿死后去吊唁,出现在贾府一次,那也是很重要的一次,因为戴权可不只代表着自己去的,他是奉了皇上的命去的。

“奴才当日并没有见到那位宜人,全程都是宁国府的贾珍接待的奴才,因为他想给他儿子捐官,并没有令其他人在场,没个两盏茶的功夫,奴才就回来了。”

他只去过那么一次,还是在东府,并不知道那个王夫人察觉到了什么。

水湚接下来叫了夏守忠,问他去贾府时,全家都是什么反应。

夏守忠当然也不会去特别注意王夫人,他如实回报当天的情形:他去的时候,贾府正在给贾政庆生,他也是宣了口谕,撂下话转身就走了,并没有多留。

水湚说:“你半刻都没有多留?”

夏守忠立刻表忠心:“是!奴才奉旨宣谕,并不敢多耽搁!”他自然明白皇上把他派到贤德妃身边去的意思,就是有看住她的意思,所以立马在皇上面前表忠心,还很庆幸皇上有这么一问,让他有表出来的机会。

皇上沉默半晌,挥挥手让他下去吧。

等夏太监走后,水湚才不紧不慢地说:“这下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戴权还是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儿,看皇上若有所思,甚至还带着笑模样,便大着胆子问:“圣上这是想明白了?”

水湚说:“所以我说这天下聪明的人并不少,并不是都叫男人占尽的,贾家难得有个明白人,可惜呀。”

结合贾家那里的探子传回来的消息,贾元春封妃,决定省亲之前,大好的日子王夫人竟然病了。这次清虚观打醮,她也没去,说是又病了。

皇上已经明白,贾家至少有这么个当家太太知道了他们的处境并不好,可是她一个人似乎又无法力挽狂澜,所以只能随波逐流,唯一能做的就是些后事准备。

戴权自然不敢问皇上在可惜在什么,但是贾家要倒霉这是板上钉钉的,没看皇上都在说可惜吗!

在宫里宫外,他自然都要开始远着了。

安插在贾家的人怕皇上哪次想起来再问这类的情况,所以干脆调查的事无巨细,特别是有关王夫人和荣国府这几位主子的,准备皇上再次随时查问。

元春打这场平安醮,自然也是再次提醒皇上,如今的风调雨顺也是贾家先人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这次贵妃打醮,自然议论的都是他家,议论的是贾家的贵妃。

旁人百姓谈论起宁荣街的贾家,便要从其祖上论起,开国的时候贾家一门两公,说起来多么富贵风光。

贾家的女儿又到宫里当了皇妃,这贾家说不定要重现当年的辉煌了。

元春弄这个与民同乐的活动,自己又在宫里看不到,出钱又让家人出力,自然是怀有目的。

贾母明白的很,所以要亲自去给元妃站台,这位老国公夫人一出,分量自然又是不同。

以前接驾大家心里都明白,就是花皇家的钱用在皇家身上,不然谁家有那么多的银子去凑这个虚热闹。

原本以为接下来如流水般花出去的银子,皇上自会给贾家弥补,可元春封妃已经有几年了,醒亲又过去了数月了,皇上却迟迟没有表示,只能适时的让贾府刷一下存在感了。

贾元春想的很好,一心给贾家讨封赏,却从来没有意识到封妃是皇上对秦可卿葬礼上四王八公结党行为的警告。

她后来又没能抓住皇上的心,皇上当然不会对贾家有所表示。

王夫人知道贾母要去,便会惊动不少人家,平时有往来的人家知道了,可能就会往清虚观送礼。

这也算是贾家办的一个大活动了,虽然不如婚丧嫁娶,关系好的总会有所表示。

王夫人没去,就是不想去凑那个热闹,就说有些头昏在家看家了。

反正有王熙凤去,她一应事务都能料理的明白。

清虚观这边,贾母的轿子刚落地,贾宝玉下马扶着,王熙凤也赶了过来。

清虚观的观主张道士身披鹤袍,手持长香亲迎。张道士当年是代替宝玉的爷爷荣国公出家的法身,如今已经头发全白。

先皇御口亲呼他为‘大幻真人’,掌‘道录司’印,又被当今皇上封为‘终了真人’。各路藩镇王公都称呼他为张神仙,在京城的道观中也是元老级的人物。

张道士与贾家自然来往密切,也能摸着老太君的脉,他对宝玉一向格外照顾,见到宝玉长得如宝似珠,便抱住他,不住口地夸他越来越富态了。

他说看贾府的子弟之中,唯有宝玉像他爷爷年轻的时候,老太太更是连连赞同甚至跟着垂泪。

王熙凤见到老太太伤感,连忙把话头岔了过去。

对这老道,宝玉这辈儿都是叫着张爷爷的。

这张道士聊着聊着竟然给宝玉提起了亲,说碰到了有家的姑娘模样极好,今年15了,年龄正相当。

宝玉一听这话就有些不自在,其他众姊妹倒是在看他的热闹,也包括了林黛玉。

宝钗的表情有一瞬间的微妙,不过她马上就掩饰了过去。

贾母连忙说:“之前有个赖头的和尚说他命里不该早娶,并不打算这么早给他定亲。”

又说:“多费些心,以后若有好的只管留意,不拘什么出身门第,只要模样性格好,就算是穷了些,多给他家几两银子罢了。”

贾宝玉被人当众提亲很不好意思,又有些恼了。

接下来张道士又托着一个托盘来请玉,如今天南海北的道友聚过来,还有他的徒子徒孙们,听说贾宝玉这个衔玉而生的哥儿在这儿,都想见识一下这通灵宝玉。

把玉还回来的时候,托盘上还有许多大家送给宝玉的敬贺之物,少说有三五十件金玉等物,看着都很值钱。老道非要收下,推辞不过只能收了。

贾宝玉凑在贾母跟前看这些东西,有个上面有一只镶了翠羽宝石的金麒麟。

贾母说,“这东西看着怪眼熟的,我记着好像谁家的孩子也有这么一个。”

宝钗说:“史家妹妹有一个,比这略小一些。”

别人倒是没注意,唯独宝钗心细,记着史湘云有一个金麒麟。

宝玉听说湘云有这个,就悄悄的把这麒麟藏在怀里。

本来以为没人注意他,一看黛玉正瞧着他点头呢。

宝玉把金麒麟拿拿到黛玉跟前说:“你看,怪好看的,咱们回家穿个绳儿,给你戴。”

黛玉一扭头:“我不要!”

这打醮一事,外面都是由贾珍贾琏带着族人操办。

贾珍还打发贾蓉回去,让尤氏和贾蓉新娶的媳妇儿过来,说老祖宗和姑娘们都来了,让她们快过来伺候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