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春秋郑国风云 > 第16章 黄泉见母

第16章 黄泉见母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收拾了太叔段后,郑庄公第一个便想到了自己狠毒的母亲武姜。

他命人将先前武姜所写之书信,以及自己骗得的郑段回信,一起送给武姜。

意思是:母后,弟弟死了,他造反失败了,寡人亲自灭了他。想起您那么疼爱他,看来寡人是不能来见您了,因为在我面前,您已经没有脸了。那,便不见吧。

史料记载,原文的意思是:不及黄泉不相见。要见,便死后到先君武公那里去评理吧。

这个武姜呢,也真是贱得离谱,一般这样的情况,你活着还有屁意思啊?可能是人至贱则无敌吧,做贱人挺有收获的,好死总不如贱活。武姜默默收拾衣物,离开了后宫,搬往郑国城颖前去居住。

城颍,今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西北。其实,郑庄公对于郑段是下了杀心的,但对于母亲武姜,应该说只是一时之气。据说人在生气时智商是受到一定的影响的,特别是在暴怒时人基本上处于弱智状态。所以生气时,一般不要作出任何决定的。

郑庄公其实他并不想与自己的亲生母亲决裂,因为前面讲过,为君之道首先讲的是一个孝道,你君主都不守孝道,你如何治理国家?

但话既已出口,已无法挽回,君主之言,如同泼水,无法收回啊。

郑庄公后悔了:咳,这毕竟是自己的母亲啊,怎么自己标榜了几十年的仁孝就这样丢了?真是失策啊。

聪明的人总是有的。这世界上最有出息的人其中之一的必备水平便是拍马技术:做领导喜欢的事,说领导喜欢听的话。

拍马技术有几个档次,其中说领导喜欢听的话,属于助工级别的;做好领导交代的事,属于工程师级别;而能揣摩领导意图并做成了领导喜欢的事,那便算是高工了。

郑庄公的群臣里,便有这样一位高工:颍考叔。

颍考叔,生卒年月不详,河南登封人,郑国大夫,当时担任城颍长官。郑庄公平息了弟弟郑段的叛乱,将挑唆叛乱的母亲武姜放逐到了城颍。

颍考叔的地盘上多出了一个大人物,这可不是小事。而这个大人物又偏偏是一个烫手的山竽,颍考叔必须考虑,该怎么妥善安置这位被放逐的太后。

聪明人办事,总是要把领导的意图放在第一位的。颍考叔就是一个聪明人,他首先思考的是郑庄公的心思。

他知道郑庄公把自己的母亲从都城赶到了偏远的颍城,内心一定很不安!因为他知道郑庄公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隐忍与谋略是一流的,不会置孝道于不顾的。

只是因为君言如山难以收回罢了,他认定国君一定在后悔。他认为,此时的国君,一定极需有人出面规劝或者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既要坚持不到黄泉不相见的旨意,又要让郑庄公坚持孝道,成就一代明君,不为此事遭外人的谴责。

当所有人都公开说郑庄公放逐武姜是明智之举的时候,颍考叔去求见郑庄公。

他求见郑庄公时拎了礼物的,什么礼物?一只猫头鹰。

颍考叔对郑庄公道:“主公,这鸟很坏,从小受母亲喂养长大,长大了却要啄死母亲,所以臣捕捉来后,准备杀了献给主公。”

其实,颍考叔这样说真的是害惨了猫头鹰的一世英明,这种全世界公认的益鸟,主要以鼠为食,长大后自己成家立业,又不会跟亲鸟生活在一起,怎么可能啄食自己的母亲呢?

看来古时候的人们对猫头鹰的观察不够仔细,当猫头鹰母亲从嘴里吐出血淋淋的食物时,幼龄的猫头鹰会从亲鸟的嘴里抢吃的,看上去好像是在啄食亲鸟一样。看来鸟类世界的最大冤案产生于春秋啊。扯远了,回来吧。

郑庄公听颍考叔介绍完了这种鸟后默默不作声。他知道颍考叔话里有话,心想:小子,你居然敢讽刺寡人?

但英明的君主一般都会做到隐忍不发,而且他更知道,颍考叔一定还有别的目的。于是,他热情地留颍考叔一起吃饭。

厨子端上几盘蒸羊肉,郑庄公把其中一盘赏赐给了颍考叔。颍考叔把盘中的肉汤喝完,而肉一口都没有动,还居然叫人包了起来,打包带走!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