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魔法 >灵量界 > 第一章 打工人

第一章 打工人

没有了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哥哥,你说山的那边是什么?”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坐在红泥巴地上,望着远处的牯牛山。

被称之为哥哥的小男孩,小脸红彤彤地,七八岁的模样,手抠着已经破了个小洞鞋子,抬头眺望着远方漆黑大山。

“弟弟,听村里老人说,山那边十分平坦,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五六岁小男孩欢喜道:“哥哥,太好了,什么时候你带我去玩,我们拉上小黑大黄。”

哥哥起身看了看几十米外的山凹处,小黑大黄吃着青草,并未挣脱拴住它们的绳子。(小黑是一头**岁的毛驴,大黄是一头十一二岁的黄牛。)

“就算爸妈允许,我们小胳膊小腿也走不到啊。”

弟弟嘟起小嘴道:“我骑着小黑,你骑上大黄,就不用担心走不动了。”

咕噜!咕噜……

肚子的叫声传来,哥哥笑道:“小黑大黄饿了有青草吃,渴了在池塘喝水,那我们饿了渴了怎么办?”

弟弟也站了起来,小手拍了拍满是红泥巴的屁股,小眼睛转来转去,盯着哥哥肚子,调皮捣蛋的戳了戳。

“哥哥,我听见你肚子在叫,我也饿。不知小黑大黄吃饱没有,它们吃饱就能回家吃饭了。”

两三分钟后。

两个小男孩一路小跑来到山凹处,只见小黑大黄身上“气塘”(学名:腰窝)鼓了起来。

“哥哥,听长辈说牲口气塘鼓了,就是吃饱了。我们可以回家啰!”弟弟高兴道。

“弟弟真聪明,我们回家。”哥哥解开拴在地桩上的绳子,拴小黑的绳子一端递给弟弟,温顺的小黑大黄任由两个孩子牵拉着向小山村走去。

......................................................................................................................................

牯牛山重岗绝壁,高峰矗立,常有云气笼罩,每当天晴日朗,苍翠欲滴,四五百里外皆见之。

清代诗人李文瀚《福在山》诗云:“去天刚尺五,蜗角有蛮屯。终岁云埋顶,经时雪压门。阴阳昏晓割,日月往来吞。不识危亡地,犹矜遗子孙。”

牯牛山除雄奇险秀的自然风光外,古朴淳厚的山民,美丽神奇的传说,极富韵味的民俗风情同样令人心驰神往。

大牯牛山海拔4017米,系乌蒙山脉最高峰,山麓地处小江河谷,海拔仅695米,相对高差达3300余米,高差之大实为罕见。大牯牛山垂直陡立,凌空入云,自古以来登上山顶者甚少。

小山村,坐落于牯牛山和水井山居中处的洼地,距离两山都不足十里,主要出产玉米,花生,是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农作物。

小山村,交通不便利,经济落后,祖辈活动圈局限于两山中间。每天只见太阳从东北的牯牛山升起来,从西边的水井山落下去。

村里小孩从小都好奇:“山的那边是什么?”

放牛和放毛驴的两个小男孩,哥哥叫书凡,弟弟叫书鸣。出生于八零末,土生土长于小山村。

哥哥书凡已经上二年级,而弟弟书鸣仍然在家玩耍,小山村没有幼儿园,只有一所一年级一个班的小学,红泥巴的操场,孩子们自个找来藏柏树栽上,从家里带来牲口的粪便,再到距离学校500米处取井水浇。

......................................................................................................................................

“凡儿,鸣儿,回家吃饭了!”

妇女的呼喊声回荡在小山村,黝黑木大门外,一个三十多岁的妇女立于土石台阶,扯开嗓子急切呼喊。

“唉!唉!来了!来了!”

被呼喊的两个小男孩急忙答应,瞬间从泥地上捡起玻璃弹珠,塞在裤兜里,向泥泞小路飞奔而去。

那时的小山村,无任何电话与通讯设备,只有这种古老的“土电话”呼叫方式,全村子都是如此,哪家小孩调皮捣蛋可谓家喻户晓。

一刻钟。

“妈妈,今晚吃什么菜呢?”两个小男孩盯着一身灰衣的妇女。

“进去灶房就知道啦。”妇女一手牵一个,往屋里走去。

吱呀一声!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没有了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