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1-正史中的洪承畴(一)
写在前面
本书故事或系虚构,惟读者自行赏鉴
引言1-正史中的洪承畴(一)
洪承畴,字亨九,福建南安人,明万历四十四年进士,一路循序升迁至陕西布政使参政。
崇祯初年,陕西流贼四起,明庄烈帝看中洪承畴的军事才能,将他拔擢为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因战功卓著,再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总督河南、陕西、山西、四川、湖广军务。这个时候,各股流贼当中,以高迎祥最为强大,号称“闯王”,李自成是高迎祥的部将。洪承畴贸然求战,惨遭败绩。庄烈帝大为不满,擢升卢象升总理河北、河南、陕西、山西、四川、湖广军务,责令洪承畴专门督师关中。
洪承畴整顿诸军,与高迎祥再战于临潼,大获全胜,俘斩高迎祥。高迎祥余部拥李自成为“闯王”,分路向四川转进。洪承畴部署所部,前后兜击;李自成数战不利之后,被迫回兵潼关。洪承畴命令总兵曹变蛟设伏以待,李自成大军于潼关南原遭遇重兵截击,全军覆没;李自成本人与十八位亲从侥幸逃入商洛山中。关中流贼遭此打击,声势渐息,这一年是崇德三年(金太宗)。
我太宗举兵入关南伐,大军逼近明都,庄烈帝征召洪承畴率师勤王。第二年春天,改命洪承畴总督蓟辽军务,统帅陕西劲旅北上迎敌;同时任命曹变蛟为东协总兵,王廷臣为辽东总兵,白广恩为援剿总兵,与三海关总兵马科,宁远总兵吴三桂二部合军,又调来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和密云总兵唐通,于是洪承畴麾下集中了八个总兵,十三万大军,四万匹战马。
我太宗指挥偏师攻占大凌河,祖大寿叛逃回锦州,集兵据守,以松山、杏山、塔山三座城池互为犄角。庄烈帝指派职方郎中张若麒到洪承畴军中监军督战。洪承畴率军进据松山,与我军连番激战,杨国柱战死,明廷以山西总兵李辅明代统其军。
崇德六年八月,我太宗亲率大军南下,于松山、杏山之间的大道上扎下营寨。洪承畴所部明军驻扎于松山城北乳峰山。洪承畴将步兵分为七营,屯驻在乳峰山至松山的大道之间;骑兵则分屯于东、西、北三个方向。初战不利,洪承畴将步兵各营向松山城靠拢;再战又失利。我太宗敦谕诸将:“今天晚上,明师一定会悄悄退兵。”于是,命令各部分道扼守,密切关注敌情;一旦发现敌军有退却之象,无需等待命令,即可视敌军多寡,相应派兵追击,追到塔山即止。同时派出有力部队秘密前出至塔山、杏山、桑噶尔寨堡一线截击溃退明军;又派一支奇兵埋伏于小凌河以西,以截断敌军归路。当夜,吴三桂、王朴、唐通、马科、白广恩、李辅明等果然率其所部沿大路南遁,遭到我军前后掩杀,失亡数以万计。
洪承畴与辽东巡抚邱民仰则率领将吏亲兵退入松山城据守。我大军于是趁机前出松山,包围松山城。曹变蛟见势不妙,集合麾下步骑,放弃了乳峰山营寨,趁着夜色突袭我正黄旗和镶黄旗营地,惊扰圣驾;我护驾将士殊死力战,击退明军;曹变蛟带伤遁入松山城。吴三桂和王朴引其所部退入杏山城。我太宗布置诸将伏兵于高桥及桑噶尔寨堡待机;明军果然自杏山城秘密潜出,试图奔还宁远,中途突然遭遇伏击,大部被歼。至此,洪承畴所部十三万明军,失亡五万有余;大将溃散,只有曹变蛟和王廷臣率领万余名残兵困守松山城。
松山城很快就被围得水泄不通,我太宗亲下手诏晓谕城中明军出降,洪承畴依然企图负隅顽抗。九月,我太宗驾还盛京,留贝勒多铎等统领围城诸军。洪承畴以为有隙可乘,倾巢出击猛攻镶黄旗防地,企图突围;被击败之后退回城中。十月,肃郡王豪格和宗室满达海率援军抵达松山,包围圈进一步加强。十二月,得到援军北上的消息之后,洪承畴再次派出六千步骑冲击包围圈,试图借援军之势,杀出一条血路。突围的尝试又一次破灭;出击的部队一半阵亡,另一半投降。
北上奉命解围的部队由杨绳武统率,结果杨绳武在进军途中病故,范志完临时接替指挥。明军畏我如虎,逡巡不敢前进。松山明军被围超过六个月,粮秣告罄。次年二月,副将夏成德秘密指派他的弟弟夏景海出城约降,以其子夏舒作为人质。我大军趁夜色掩护,在降军接应下,攻克松山;擒获洪承畴、邱民仰、曹变蛟、王廷臣以及诸将吏兵士以下三千余人。这一天是崇德七年二月(壬戌)。邱民仰、曹变蛟和王廷臣奉旨斩于营中,洪承畴被解往盛京。
说:
本小说《王师已丧孤臣在》是虚构的故事情节,请不要与真实人物事件挂钩和模仿,如有雷同,实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