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熊文灿招抚
孙传庭回答杨嗣昌质问的奏表,把杨嗣昌气个半死。
孙传庭毫不客气地指出,根本就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募到十数万精兵,各地巡抚只不过是把各县的乡兵民壮拿来临时凑个数,以便从朝廷糊弄些军饷银两而已;陕西不会去做这些表面文章,也不要兵部的钱粮;陕西早就进行料拣屯军、充实府库的工作,现在军容壮盛,粮械充足,完全可以清除境内的流寇。在奏表的最后,竟然还不忘揶揄几句,他说秦岭山深林密,峪口众多,如果切断商、雒就能消灭流寇的话,流寇早就被消灭干净了;如果我遵照兵部的部署,布下重兵防堵商、雒,而流寇仍然纵横于陕西、河南之间,这个责任将来由谁承担?
稍稍让杨嗣昌感到一丝安慰的是,熊文灿没有让他失望。熊文灿从一直躲在开封的王家祯手上拿过总理印信之后,即刻兼程南下凤阳检阅总兵左良玉所部,接着前往安庆视察之前在广东时训练的一支精锐的火器营。火器营的兵丁都是从广西招募的乌蛮,到了安庆已经病倒了一半。眼见着不能勉强,熊文灿只得给杨嗣昌修书一封说明情况,要求兵部另外调拨一支亲兵。
杨嗣昌奏明万岁爷,从蓟镇和宣府各调了一支部队隶属总理,又从京营额外派出万余精兵交给副将孙应元、黄得功、周遇吉统帅,由中使刘元斌、卢九德监军,开往江北协剿。
集结军队的这段时间,熊文灿也没有闲着。实际上在凤阳的时候他就已经着手在地方官吏士绅乡民当中打听与流寇有来往的人,几个月下来,还真的搭上了线。由于是总理亲自在抓这个事情,方方面面就都认真起来,那自然是成效斐然;朝廷招抚流寇的通告不胫而走,传遍了江北各处的造反队伍。中间人传回来的消息颇为振奋,说是大部分的头领都怀有反正之心,只有李万庆、贺一龙、马光玉等少数不以为意;张献忠、罗汝才、刘国能等甚至派了亲信前来联络。熊文灿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契机,也找了几个信得过的官吏,带着些钱物酒食前往流寇营中套个近乎,顺便觇视一下敌情。
招抚工作半明半暗地在紧锣密鼓中进行,结果不但惹得诸如左良玉、陈永福、陈洪范这些大将们不满,就连身在京师的万岁爷得到曹化淳的禀报后也是直撇嘴,找了个机会告诫杨嗣昌说道:“熊文灿恐怕是言过其实,你要当心他误了事!”说完还递给他一封洪承畴刚刚送呈的密启,内容是担心熊文灿初来乍到,对北方的流寇缺乏了解,因为急于弭平事端,而不加甄别贸然施行招抚政策;密启中特别提及当年杨鹤招抚流寇时的失误和后果,以资为鉴。
杨嗣昌看到洪承畴私下里有密启,心里就有些不快;又看到其中居然议论他父亲早年的过失,就更加的不悦。他不无恼怒地说道:“熊文灿不过是刚刚上任,况且对付流寇本来就是剿抚并用,以贼制贼;洪承畴督师六七年了,陕西的流贼反而越剿越多,有时候仅仅是赶出陕西了事;大臣上疏论事,岂能厚此薄彼!”
万岁爷见状,好言劝慰道:“洪承畴统兵多年,流寇闻风丧胆,在陕西深具威名;朕观其所言,足堪借鉴,你不要心怀芥蒂,以人废言。”
杨嗣昌知道朝廷在西北的边防上极为倚重洪承畴,便不再纠缠这个话题;为了不打乱与熊文灿一起制定的计划,他慷慨地说道:“臣所拟的‘十面张网’方案,以陕西和河南作为主要围歼流寇的战场;其要旨在于将流寇分割成东西两部分,使其互相不能照应,以利官军作战。为此,兵部严令陕西巡抚扼守商、雒;郧阳巡抚扼守郧、襄;安庆巡抚扼守英、六;凤阳巡抚扼守亳、颍;熊文灿率军与河南巡抚一道合力围剿;若关中贼寇逃往关东,则责令洪承畴率秦军出关协剿。若有巡抚违抗军令战守不力,则就地免职,由兵备副使接替;如果总兵纵敌不击畏缩不前,则夺其帅印,由副将接掌;副使和副将以下不戮力杀贼的,则请出尚方剑,就地正法。如此必能人人奋勇,何敌不克!臣期以三月廓清流寇!”
万岁爷看杨嗣昌说得这么认真,也就打消了顾虑,把熊文灿先放在一边。
说:
本小说《王师已丧孤臣在》是虚构的故事情节,请不要与真实人物事件挂钩和模仿,如有雷同,实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