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据北:我在元末搞起义 > 第45章 徙民

第45章 徙民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他和钱锡安商讨好确定,总共迁徙人口差不多二十几万,安置在管城周边就行。

周德清派专人去征地建房,他强调标准无需太高,能住个三五年就行。安置在附近废弃或者人口流失比较多的村落最好。

刚好义军手里有不少土地,分给他们耕种也好。

虽然路途百里以内,可拖家带口的迁徙也并非易事,这个政策从开始到落实完成最快也得半年。

历史上由于战争徙民的事儿时有发生,曹操最爱干这事儿。他没打下一片地方,就下令徙民到自己控制比较强的区域去。

徙民相当残酷,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搬家那么简单高效。徙民死亡率很多时候会过半,比打仗死亡率都高,三分之一算是常态。

古代普通人家连个羊皮袄都能当宝贝传两三代人,各种瓶瓶罐罐的家当都是宝贝啊,啥都不舍得丢。他们本来就已经失去了最重要的土地,剩下的东西怎么还舍得丢呢?

能有头牲口和木车的都算是比较好的家庭了,很多东西都靠人力肩挑手提扛。一路上的生活真的是风餐露宿,雨雪、高温这种天气正常人都抗不住,何况老幼?

几场雨一淋几天风一吹,保准三个郎中都就不会你的命。因此往往千里的路程,往往会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死亡率。

还好义军家属们算是距离很近的迁移,大不了多跑几趟,不用在路上遭受极端天气摧残。像房子、土地这种财产处理好以后,剩下的东西就不难了。

至少时间上是很从容的,不会像曹操那样派军队督促。

春耕已经开始了,家里没地的还好说,有地的很难舍弃一地的庄稼。看来节点要在夏收以后了。

徙民之外周德清还有要操心的事儿,那就是后勤和军械装备。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要求,他在起义之初就一直关注着这两个问题。

现在义军已有十几万之众,各种军械需求量不是一般的大。光是刀剑长矛这种损耗低的,想做到全军配发都是难事儿,更别提箭矢这种消耗巨大的东西了。

义军里面大部分都是长枪兵,长枪制作简单,就一个枪头是铁的,木杆子可以凑合。有白蜡杆当然好,没有的话用其他什么直溜的枝干也行。

另外,一寸长一寸强,长枪威力大上手快,自然是新兵首选。

刀剑可就复杂多了,首先用铁量就比较大,打成一个长条铁片子也费工夫。稍好一些还得配刀鞘、护手啥的,麻烦的要死。

这还不算,刀是近战武器,很难像长枪手那样排列一起组队列或阵使用。因此刀兵的训练周期就比较长,培养成本相对高很多。

但是刀兵还缺不了,总不能十几万人全是长枪兵吧,弄个五六万刀兵,那就得五六万把刀。

这得多少铁匠干多少天呐!

光愁没有用,事情总还得去解决。找不到那么多铁匠就只能多派人跟着老师傅学习。还好周德清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儿,刚开始他就这样操作了。

现在各种工匠已经很多了,工期长一点儿勉强可以。

最难的是弓弩,合格的弓、弩制作起来很有难度,主要是熟练工匠培养起来太慢。

不像铁匠,哪怕你刀剑打造厚度、弧度不好看,多磨磨总还是能痛死人的嘛。

弓弩技术含量比较高,那东西造不好就射不远,或者用不久就废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