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明末之功勋突击 > 092章 今日爱理不理,来日高攀不起

092章 今日爱理不理,来日高攀不起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方远想到一招“野蛮招商”。

骑兵斥侯队大军齐出,在草原上去抓捕蒙盗,然后拿出镜子这种神奇的东西给他们看,并让通事告诉他们,平定堡要开设“边市”就有这种货物售卖,价格也不特贵,总之这好东西贵族夫人特别喜欢,哪怕你只来买五面,只要卖了都能赚上几百头羊。

因为有通事翻译,蒙古人很快就明白,这真的是一个发财的机会。而且只要拿着斥侯发给他们的小旗帜,且人员不多过二十人,保证到平定堡来去都平安无事。

大东军的目的是求财,不是要打仗啥的话,也说了很多。

当然,大东军肯定是求财,也不想打仗。但是对于想打自己的蒙盗以及建奴,那是百分百要以牙还牙的。

至于蒙盗拿什么东西来换,牲畜、皮毛、药材都可以,有战马则最好。环球贸易公司开出的战马价格,如果是以物易物,每匹战马比正常交易还要高10两银。

六月初四日,在原开平卫老地址,蒙古人在那里召开那达慕大会,十万人规模,千商云集,五天后,那达慕大会结束,每个商人都收到了一份请柬。

请柬云:“兹定于六月十五日在平定堡举行边市大会,会期三天。大会上将有魔镜、铁器、食盐、茶叶等紧俏货物销售。凭此请柬带两百人内可自由出入。”

其实最近这些商人们经常听到平定堡即将召开边市的消息,这些商人也有点动心,毕竟只要从边市上进到货物,百分百能够挣到大钱啊。

只是这贸然去边市,颇有风险。因为大家都不知道具体情况,万一去了被砍了脑袋岂不是亏惨了?

现在这一纸请柬却像一碗定心汤圆一样,有了这个东西,事情便有了七八成功的可能。当然也可能会有风险,不过这风险已经值得一冒。

如果那啥大明军队真的想要脑袋,也不会采取这种下着的手段。而数百年游牧民族与汉民族的交往,大家在某些时候说过的话,还是比较遵守的。

事实上这个年代的人都对承诺比较看中,没有谁愿意冒着道德、人品的危机去图谋那丁点利益。

甚至可以说,连这个年代的绑匪都很讲道义,只要你交了钱,大多数时候都会赎回人质。而不像后世,完全是乱来,交了钱也会被撕票。

而且平定堡这个“边市”的时间也安排得很合理,在那达慕大会结束后几天,这不正好赶完了一个市场又可去另外一个市场么。

……

边市的事情,由环球贸易公司主办。方远只是在最开始的时候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特别是向金丰宁讲解了一下大东军对蒙盗的政策,目的是让金丰宁有目的地与蒙盗交易,尽可能增长大东军的财力。

同时让情报处、斥侯队、装备部、后勤部、屯田部等相互配合即可。

在方远体系里,严禁扯皮之事发生。

譬如三个部门共镶一事,其中有牵头单位,有主力单位,有协办单位等。事务之内,各举共力,各施其职,配合推进,不得耽误。如误了事,重查牵头与主办单位,但同时查协办单位。

并在各机构内,推行“首问负责制”。

交待清楚后,方远基本没管这事儿。现在大东沟地盘上,方远的事儿非常多,仅是各部门下面各处室,就有几十个头。每个处室遇到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时,都离不了方远的拍板与支持。

而方远从平定堡回到大东镇后,愈益感觉到此前的部门架构有很大的问题。当然,此前的民事事务较少,就那样设置也行。但现在突然增加了至少两万人的屯户,以及几千人的士兵,加上此前大东镇的老人,总人口已经超过三万五千人了。

在这种情况下,依靠原本大东军内各处室来管民事,就有些捉襟见肘了。譬如大东小学,现在因为人数增多,小学的男女学生已经发展到了500人以上,而且数量还在增加。此时,就需要明确包括小学内部架构、小学该属于哪个部门管理的问题。

而教育部或宣教部啥的,方远压根就没这个机构。而现在方远也与此前不同,到了守备这个级别,也可以勉强开府设衙,公开组建自己的行政、幕僚班子了。

所以整个六月,方远的精力就摆放在这儿,如何组建自己的行政管理班子。

如果仅仅是以前那些人,方远真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再好的想法,也得要有人去落实啊。

最近一个月来,大东沟在普通人大量涌入的情况下,也来了相当数量的文化人。这其中以会识字、读过几年书、在生员文之下的为最多。对于能识三两千字能读通古文之人,方远将其大量安排进军队之中,成为监军之一。

待这些人经过培训后,方远还是按后世称为,将这些人命名为“指导员”,即指导士兵及部队心理,协助主官管理部队。当然,他们分别叫“队指”、“营指”。

“队指”地位相当于“副队”,营指相当于“副营”,但并不受队长与营长直管,它属于监察部直管,即使营指对队指,也只有“业务领导”之职,而没有“人事管辖”之职。

监军、指导员这个职务,必须从总部直插部队本身,由此才能实现总部掌控部队动向之目的。

这些生员之下的人,看起来文凭不高

,可由于诸多原因,这些人却比文凭更高的人更容易改变。

可以设想一下,从几岁开始发蒙,读到二三十岁甚至年龄更大(超过三十五,不能担任指导员)都没考上生员(秀才),他们对于科举之路其实是充满疑问的。可是,他们读书都读到那个程度了,总不能半途而废吧。只是如果继续读下去,他们自己也没有那个信心。

老实种地?他们是没那个心劲的。所以这部分人,大多高不成低不就,状态尴尬。而此时有了大东军的一条路,比农民好,比做工好,所做之事也体面,很符合他们这种小文化人的需要。

此时不来,更待何时!

也因为如此,这一个多月来,类似的低档次文化人竟然来了数百个。甚至远在张家口、保定府一线,都有人前来“投效”。

在这个层次之上,就是秀才层次。这个层次的人才,在大明的地位也不高。考上秀才,确实可以免除很多税赋,但在地方,如会经营,也只能是小地主。他们的前途,依然是风雨飘摇的。

所以这些秀才,如果有机会,也努力往官场上钻。哪怕在县衙做个普通书吏,那也比在乡间当个土老财强(注意,在县上当书里,家里同样可以当地主)。但问题是,书吏位置总是有限,而秀才数量相对更多。

所以一些人也会思考走向更远的地方,特别是崇祯末年天灾人祸,哪怕你是秀才也没办法抗衡,只得随大众流徏。而这时,大东军明显就是一个既能托身庇护又能施展平生抱负之地。

由于宋明以来,朝廷重文抑武,不只是文官不喜欢武官,武官也同样可以不喜欢文官。在一般读书人眼里,武官粗鄙、粗野、蛮横,不通教化,除了一身力气外几乎一无事处。

同样在武将眼里,文人很酸,很虚伪,只知尔虞我诈,当然武将又很畏惧文官手上的权力,见到文官自矮三级。

这也是经常看到的,大明一品的总兵,经常向三品四品的文人下跪的原因。

但是在大东军这里,却是一付新气象。大东军的武官,虽然特别勇猛,但他们却不粗野,而且很有文化(智力增加,方远要求学文化)。虽然军中事务,以军将为主,但一些读书人却在大东军中如鱼得水,如有真才实学,真能受到重用。

当然,最重要的是,在大东军挣的薪水,比在其他地方要多出一倍以上。

也因为如此,方远队伍中的“秀才”也增加了数十个,让他在确立自己的行政体系时,终于能够把人头给排满了。

只是,方远想要的举人甚至进士之才,目前并没有人来投效。哪怕方远的便宜父亲方安,也没有辞职然后来帮他的想法。

其实包括方安在内的很多传统文人,他们对方远这种存在,是有一定看法的。说严重点,方远所做之事,属“离经叛道”;现在看起来,简在帝心,但兴也勃焉,亡也忽焉,说不定就是皇上一句话儿的事。

说穿了,他们看不透方远所做之事有何前途。方远到是与泥脚杆、工匠、士兵等打得火热,但那些下里巴人,需要花那么多精力与之打成一片么?或许,这与方远本人出身军户有关吧。

终归是格局小了,起点低了啊。一些人会以此来结束对方远的评价。

方远有些明悟,但也不太确定。好吧,方远想到后世的一句话,“今日你爱理不理,他日你高攀不起。”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