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迎桓温入京加殊礼
公元368年,太和三年,春三月。
晌午,辰时中。
建康城,天空蔚蓝,阳光灿烂。
清新的空气中,带着丝丝凉爽。
两岸桃花的清香夹杂其间,沁人心脾,引得蜂蝶纷飞,翩翩起舞。
翠鸟在枝头鸣叫,婉转动听,不绝于耳。
秦淮河畔,桃叶渡口,碧波荡漾。
衣甲鲜明的晋军士兵,五步一岗十步一哨,戒备森严。
一大帮文武官员齐聚渡口,正三五成群的交头接耳说着话。
为首两名紫袍文官服饰的官员,昂首肃立,一动不动地看向秦淮河的北边。
其中一人五旬上下,个头稍高,五官端正,沉稳有度,五缕短髯,目光深邃,儒雅的气质中隐隐掺杂着一丝焦虑和不安。
另一人三十出头的样子,个头稍矮,身材瘦削,面色如玉,齿白唇红,颌下微髯,一双漂亮的桃花眼,顾盼流转。
若不是唇上的那撮微髯,证明了他是个男人,直比绝色女子还要美上几分。
前者名曰谢安,字安石,出自于名门陈郡谢氏,官拜尚书仆射(相当于副宰相)。
后者叫做王坦之,字文度,出身更是显赫,魏晋时期的大族太原王氏,任侍中,官拜右卫将军,袭封蓝田侯。
今天是侍中、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的大司马(相当于全国武装力量总司令)桓温进京的日子。
文武官员奉圣旨,来此迎候,由位高权重且出身根红苗正的谢安和王坦之领衔。
满足了这个双重身份的人,才能有资格代表朝廷的诚心实意,彰显了对大司马的最高规格接待。
差不多到了巳时多一点,秦淮河北面薄雾中,隐隐有船队驶来。
谢安边翘脚张望边轻声对身边的王坦之道:“大司马来了。”
一直没得到回应,谢安回头看了看王坦之,只见王坦之姣好的面容上已经有了细密的汗珠,而且身子在微微地抖动着。
“文度?文度!”谢安连叫了了王坦之两声。
“哦,哦,是大司马来了。”王坦之缓过神来,附和道。
谢安回头关切地看着王坦之道:“你是不是身体不适?”
“没有,没有。”
“那你身子怎么在发抖?”
“有吗?哦 ,明明是风吹的衣衫在抖动嘛。”
“……”
二人说话间,几艘大小官船已经驶进了桃叶渡。
众人抬头望去,几艘五十人的晋制战船开道,上面布满了剑拔弩张,身材魁梧,英姿飒爽的荆州水军。
后面是一艘雄壮的艨艟巨舰,犹如一头怪兽般,从晌午还有些迷雾的河道中漂移过来,显露出狰狞可怖,张着血盆大口的虎面船头。
当看到船顶端十余丈高的牙旗、纛旗上分别书写着“桓”和“晋大司马”之后,谢安忙向后挥手吩咐道:“奏乐,快奏乐!”
一时间,秦淮河两岸鼓乐齐鸣,锣鼓喧天。
众文武官员,整理官袍,换上庄重表情,按官阶大小,规规矩矩地站在了王、谢身后。
艨艟巨舰慢慢地靠向了岸边,船上军兵扔下数条杯口粗的绳索,岸边早有军兵准备好,动作麻利地拴在了缆绳柱上。
船上一名英武俊朗的年轻将领抬手一挥,艞板从船上伸了出来,慢慢落到了岸上。
岸上众文武多数都认得,这是桓温亲信,侍卫长,牙门将竺瑶。
他一出现,必定是桓温要到了。
待船靠稳,艞板搭好,谢安左手持笏,右手撩衣袍,抖身形屈膝跪倒,双手握笏板,匍匐在地!
后面的众文武皆大惊失色!
这礼遇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德高望重的仆射大人竟然用迎接帝王的跪礼相待。
这还有什么好说的,大家只得纷纷跪倒在谢安、王坦之身后。
王坦之也是没想到谢安不按套路出牌,但又一想,此次桓温回京本来就是来加殊礼的,跪也是应该的。
加殊礼的三件套,封王、赐九锡和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虽然大晋祖制规定异性不得封王,但桓温的加殊礼,权利及地位均在诸王之上,封不封王只是虚名而已。
这次来迎接桓温,皇帝司马奕面授机宜,只能答应桓温第三条,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这第二条,也不能答应,加九锡,明眼人一看就是要为了将来要篡位准备的,历史上前面几个权臣加九锡的,后来都自称皇帝了。
如王莽、孙权、还有羯人石勒。
所以,谢安和王坦之二人更加心惊胆战了,这要是激怒了桓温,他们俩可就替司马家尽忠了……
许久,却未见船上有人下来。
跪在地上的众文武不觉有些诧异,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是好。
一盏茶工夫,只听竺瑶朗声喊道:“大司马请尚书仆射、蓝田侯上船一叙!”
“卑职,遵命!”王、谢二人一起高声答道,遂站起身来,将笏板揽在怀里,硬着头皮向艞板走去。
不多时,二人登上了七八丈高的官船,见甲板上满是军兵,刀枪林立,衣甲鲜明。
船头甲板偌大的空地上搭有一座军帐,着实令二人有些费解。
正满腹狐疑中,只见竺瑶躬身做了个请的手势,大声道:“请二位大人进帐,大司马在里面等候。”
此时,王坦之身子抖地更加厉害了。
他是当朝宰辅,总领中书监的琅琊王(东晋皇储才能拥有此王位)司马昱首席谋主。
而司马昱也正是在朝中唯一能抗衡桓温势力的带头大哥。
前者被称之为“清谈派”,后者被称之为“荆州派”,双方名刀暗枪,互相倾轧争斗了近二十载。
来迎接桓温之前,建康就有传言,桓温此次回来要杀的两个人,第一王坦之,第二谢安。
看着帐篷,王坦之的脑海里蹦出了无数个关于帐篷的历史场景。
一般流程都是这样的,赐座——饮酒——歌舞——半酣……
杯子“啪”摔在地上,刀斧手从帐外涌入,将自己和谢安砍成肉泥。
大家不都是用的这一招来铲除异己,不用说他,即便是主公司马昱甚至当今圣上被桓温诛杀,也像是碾死一只蚂蚁。
大晋一共有十三个州,如今西、南两面的江、荆、广、交、宁、益、司、梁八个州在桓温手里,北面豫、青、徐、兖四个州在太尉陈谦手里,朝廷只掌握了一个扬州。
可以说三分之二的国土属于荆州派。
想到这里,王坦之抬眼偷偷看了看身侧的谢安。
只见谢安面色平静,依然如故,心下稍稍安定。
二人一起朝竺瑶点头,亦步亦趋,像是赴死一般,表情木讷,慢慢走向了大帐。
进的了帐中,王坦之快速地扫了一眼,见帐中空空荡荡并无他人,只有桓温端坐在正中的胡床之上。
二人上次见桓温还是三年前,皇帝陛下登基大典时。
如今再见,桓温除了一对紫目依旧犀利之外,须发已是半白。
一身金甲闪闪发亮,依旧映衬出一代枭雄的逼人气势,居高临下,不怒自威。
王坦之少年成名,才思敏捷,冠盖京师,与另一名少年才俊郗超并驾齐驱,被世人称之为“盛德绝伦郗嘉宾,江东独步王文度”。
但二人在仕途中却走上了两条截然相反的道路,王坦之追随了司马昱,郗超做了桓温的谋主。
这十几年来,王坦之为了对付荆州派,没少给司马昱出谋划策。
所以,王坦之比起四十多岁才“东山再起”出仕的谢安来,心中更加忐忑不安。
他在幕后做了太多制衡桓温扩大势力范围的事情,大家心照不宣。
远远看着全身戎装的桓温,王坦之不由得双腿发软,“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叩首道:“卑职左卫将军王坦之,拜见大司马!”
走在他身侧的谢安也没料到他跪的如此之快,这刚刚进门,也慌忙跪倒在地,叩首道:“卑职尚书仆射谢安,拜见大司马!”
谢安眼角的余光看着王坦之,见他已是汗流浃背,身子抖个不停,忙悄声提醒道:“拿倒了,笏板,笏板……”
王坦之赶忙将笏板又正了过来,匍匐在地,不敢抬头。
等待二人的是福是祸,全凭坐在大帐中央的那位大司马一句话,甚至是一个手势。
良久,二人听到了那曾经熟悉的,枭鸟夜鸣般的“喋喋”怪笑声。
“哈哈,安石,文度,快快请起。”
“卑职谢大司马。”说着,两人从地上爬了起来,惴惴不安地低头站立当场。
“二位请坐。”
“卑职谢大司马。”两人躬身谢过座,分东西两侧坐了下来。
三人礼节性地寒暄了一阵子。
桓温回忆了当年谢安在荆州幕府任职的往事,感慨了刚刚去世不久的王坦之之父,老蓝田侯王述,才逐渐步入了正题。
“二位此次前来,可有陛下旨意?”
“禀大司马,陛、陛下圣裁,加九锡之事,还有待商榷——”
王坦之话音未落,只听“啪”地一声,桓温手中的茶盏重重地落在桌案上。
吓得王坦之浑身一个激灵,将头缩进了肩膀中,不敢抬头了。
“二十多年来,我收复巴蜀,一伐关中氐秦,二伐中原姚襄,平定成都萧敬文谋反,南剿文卢、李弘叛乱,难道还当不起这个九锡的虚礼吗?”桓温怒道。
“当得起,当得起,只是……”谢安忙接话道:“陛下听说大司马欲行三次北伐,征讨鲜卑白虏,想着您大获全胜后,再行加九锡之礼,令天下士子、民众更加心悦诚服,皆大欢喜,不知大司马意下如何?”
“嗯……”桓温仿佛在努力抑制住心中的怒火,沉吟了起来。
这时,谢安和王坦之都看到了,随着刚才桓温茶盏落在桌案上,大帐两侧外面,隐隐有人影晃动起来。
二人万万没想到,活到这个岁数了,生命是否延续下去竟然全系于一个价值二十五钱的铜盏之上,取决于它落地还是不落地。
谢安眼睛死死地盯着茶盏,急中生智道:“陛下还说,大司马若是北伐鲜卑,乃我大晋头等大事,可将徐州……”
说着,谢安卖了个关子,止住了话语。
“哦?安石,陛下之意是……”桓温紫目带电,射向了谢安,急急地问。
跪在一旁的王坦之暗道,怪不得谢安如此淡定,原来是手里握着桓温当前最感兴趣的“北伐”王牌。
现在据桓温第二次北伐已经过去了十三年。
北方两个超级大国,如今的氐秦在苻坚、王猛这一对黄金搭档的治理下,国富民强,兵强马壮。
而鲜卑燕国的擎天柱慕容恪死了,他感觉北伐的时机又到了。
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他桓温想要的是什么。
北伐,不是为了大晋朝廷的统一,谁为这个卖命那谁就是傻子。
而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在天下人面前树立形象。
那么,没有把握的仗,他是不会打的。
谢安见果然戳中了桓温的心思,更加放心了。
他端起身前桌案上的茶盏,呷了一口,慢条斯理地道:“诸侯有道,守卫在四邻,明公何意在帐外安置人手啊。”(《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五》)
言语间,谢安既点明了桓温在帐外埋伏了刀斧手,又用“明公”二字提醒了桓温,自己曾经在他的幕府里参赞军务,一直未忘记当年的知遇之恩。
“哦?哦……”桓温略一错愕,又用大笑声掩盖了尴尬之意,“哈哈哈,这不是针对你们的,侍卫们一直如此啊。”
接着,桓温大声下令道:“你们全都退下。”
瞬间,轻微的脚步声响起,大帐两侧的黑影不见了。
“安石,快快讲来,陛下还有什么圣谕?”桓温急不可耐地问道。
徐州,曾经是东晋另一名门世族颍川荀氏世代把守的地盘。
升平三年徐州刺史荀羡(三国荀彧六世孙)病故,因后继乏人,所以司马昱立刻安排清谈派的郗昙领了徐州刺史。
再后来,谢万、郗昙北伐失败,妄图在下邳谋害顶头上司陈谦,反被陈谦所杀。
现由太尉陈谦暂时接管,竟再未吐出来。(到嘴的肥肉,谁能吐出?)
这是桓温现今第一政治对手的地盘,也是他觊觎已久的地方。
如果能得到徐州,比什么加殊礼都要来的实在。
桓温心道,若是天子有诏,除了自己,谅那陈谦也不敢不从。
只听谢安不疾不徐地道:“陛下听闻大司马要再次北伐,徐州地界离鲜卑较近,从那里出兵最为妥当,所以,欲命大司马兼任了徐州刺史一职。”
“哦,好,好,”桓温连连点头,兴奋地搓着手道:“陛下圣明啊,若从徐州北伐鲜卑白虏,为最佳路线,只是现今徐州刺史柏杰怎么安排?”
大家都在回避着一个名字——陈谦。
谁都知道,柏杰是陈谦的人,徐州实际的统治者是陈谦。
许久未发言的王坦之,此刻也渐渐安下心来,他在座榻中拱手道:“禀大司马,前日朝会,陛下为充实国库,正大力推行“土断法”,有意将柏杰调回京师,分担琅琊王和安石兄的繁重公务,担任尚书左仆射。”
桓温点了点头,沉吟了片刻道:“安石、文度,陛下圣明啊,鲜卑白虏巨酋慕容恪新亡,伪燕朝局动荡,人心不稳,此时正是北伐大好时机,臣桓温若得从徐州出兵乃最佳路线,事半功倍,可直捣邺城。”
二人忙一个劲地躬身附和,头点得像捣蒜一般。
只见桓温突然面色一肃,双手在空中虚拱了一下,大声道:“请二位大人代我转奏陛下,臣桓温必为大晋浴血奋战,赴汤蹈火,克复河东、河北,将鲜卑白虏赶回辽东老家。”
眼见的桓温一口叼住了他们抛出去的肉骨头,啃得心满意足,还欢快地“汪汪”叫了几声。
谢安和王坦之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了下来。
遂一起躬身答道:“卑职一定代为转奏陛下!”
谢安接着感叹道:“我大晋有大司马这等肱骨柱石,驱除胡虏,收复故土,统一华夏,指日可待啊。”
王坦之唯恐落后,跟着慷慨陈词道:“大司马殚精竭虑,为大晋二十余载之安定太平,呕心沥血,纵是伊尹、姜尚也难与大司马相提并论。”
这个人啊年龄大了,而且久居高位,对奉承的话虽然听得很多很多,但依然受用。
桓温朗声大笑,倒也不谦虚,吩咐道:“来人,摆酒宴,我与安石、文度畅饮一番。”
谢安赶紧躬身道:“不敢,不敢,卑职与文度还要回复陛下,且船下文武百官在迎候大司马,待改日再去大司马府上叨扰为好。”
“嗯……”桓温沉吟片刻,手抚花白的钢丝般杂髯,温言道:“也好,那我也就不挽留二位大人了,即刻回赭圻(今安徽芜湖市繁昌区)准备兵马粮草,择日北伐。”
王坦之小心翼翼地试探着问道:“文武百官在桃叶渡边迎候大司马,都已等候良久,欲一睹大司马风采,您是不是在船头露一面,已解同僚之殷切企
盼……”
“哦,哦,哈哈哈,也好,也好,我都忘了船下诸公了。”桓温笑着站起身来,从案几后转出。
王、谢二人慌忙站起身来,紧跟在他后面,走出了大帐。
来到船舷边,桓温双手扶着船帮,向下望去。
只见桃叶渡边,文武百官分成两排,一起跪在地上,齐声口颂道:“卑职等,参见大司马!”
一种满足和自豪感从心底油然而生,桓温威严地扫了一眼众文武,缓缓道:“诸公请起。”
文武官员早已跪麻了双腿,心中一边诅咒着桓温的祖宗八代,一边互相搀扶着站起身来。
权力,真是男人最好的春药。
此时此景,年近六旬的桓温顿觉神清通透,全身舒爽。
一身金甲在朝阳下熠熠生辉,如天神下凡般俯瞰着脚下黑压压,躬身侍立的文武大员。
还有远处那象征着最高权利,巍峨耸立,雄伟庄严的皇宫,以及这座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建康。
一时间,桓温不禁雄心万丈,意气风发!
说出了流传后世千年,每每被奸臣酷吏引用的话语。
他感慨道:“大丈夫若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谢安、王坦之在岸边看着桓温的大小仪仗官船在秦淮河上调头转弯,缓缓向长江口驶去,方才与众文武官员道别,回宫复命去了。
桓温径直回到雕梁画柱,窗几明亮的船舱中,在亲兵的帮助下,卸去金甲,换上便装。
这时,船舱外走进三旬上下的儒士,白衣方巾,身高七尺多,白净面皮,一双星目炯炯有神,衬托得浑身上下透着一股机灵狡黠。
唯有一脸的浓髯,给这年轻英俊的脸上增添了几分成熟稳重之感。
桓温转身一看,正是他最为倚重的天才谋主,首席智囊——郗超,字景兴,小字嘉宾。
他出自于名门世族高平郗氏,祖父为东晋老一辈的革命家,创始人之一太尉郗鉴。
“景兴,哈哈,快来坐。”桓温整了整衣衫,笑道。
郗超迈着名士特有的四方步,潇洒地走了进来,躬身施礼道:“明公,恭喜啊。”
“你都听到了,哈哈,陛下要将徐州给咱们,你看看由谁去做刺史合适?”桓温说着,在中间座榻中坐下,摆手令亲兵上茶。
刚才桓温与王、谢二人一起的对话,郗超在甲板大帐后面听得明明白白。
郗超边走到桓温旁边座榻上坐下,边道:“明公,卑职认为此刻不是考虑人选问题,考虑的是柏杰的问题啊。”
桓温端起茶盏来呷了一口,很有些不以为然地道:“他能有什么问题,北伐大计,圣意已决,他敢抗旨吗?”
“卑职以为,柏杰必定会请示陈谦后才能回京,恐一时半时不会让出徐州。”
“无妨,咱们北伐事宜也得筹备个一年半载的,到时大军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市)登陆北上,奉天子诏谁敢挡我。”
“明公,所言甚是,但卑职恐迟则生变。”
“嗯,你可有何良策?”桓温按捺下兴奋之情问道。
他想想郗超所虑也不无道理,别准备了大半年,到了北伐之日,徐州之事再生变故。
郗超不紧不慢地呷了口茶,心中想到,自己追随桓温也有十余年了,他现在随着权力和年龄的增长,越发听不进去反面意见了。
柏杰是谁啊,是谢安的前任,当朝尚书仆射,陈谦手下得力军师,多谋善断,运筹帷幄,更何况他身后还有个位高权重的陈谦!
遂缓缓低语道:“明公,徐州司马匡超之子匡伟在益州任职,他几次托卑职提携照看匡伟,多有书信来往,徐州之事将来可倚重与他。”
“匡超……”桓温手指敲着桌案,微眯紫目回想了半晌,也记不起此微员末吏,只好道:“也好,这事儿就交于你办,待大军出征之日,且不可生出意外。”
郗超在座榻中躬身施礼道:“卑职定当尽全力办理此事,到时让徐州尽在明公掌握之中。”
桓温抬头看向船舱窗外,官场渐渐接近长江口,水面开阔起来。
往来的商船渔舟穿行如梭,帆樯如林。
秦淮河两岸,梨白桃红,柳翠竹绿,交相辉映,俨然一幅江南秀美画卷。
欣赏了一会儿,心情逐渐平静下来。
他虽然野心日渐膨胀,飞扬跋扈,但依然是位出色的军事家、政治家。
忽然意识到了徐州问题的严重性,首先大军北伐是粮草问题,而徐州境内河流湖泊密集,不利于陆路运输。
其次陈谦可是个狠角色,他能控制得了朝廷,但控制不了陈谦,若陈谦不同意出让徐州,一切工夫都是白费。
桓温攒眉沉声道:“景兴,你说的这个匡超很重要,得多与之联系,必要时可以以我的名义给他写信,许其子以高官俸禄。”
郗超脸上浮出些许得意地微笑,桓温终于想明白了。
不敢怠慢,遂欠身道:“此事包在卑职身上,明公只管主持北伐大计。”
桓温也站起身来,向船舱外
走去,郗超赶忙跟在身后。
“徐州境内还得提前开凿运河,贯通江淮,供军粮运输,回赭圻后你和元琳(桓温另一重要谋士王珣)好好合计合计。”桓温边走边吩咐道。
“是,卑职早有打算,广陵城东有个沙头镇,北上二十余里是武安湖(今邵伯湖),将此二十余里陆路打通,船队可以向北行进六十余里,若再开凿十余里陆路可汇通樊良湖(今高邮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