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章 上元夜宴(下)
军议结束,周钧起身刚想离开,李光弼来到他的身侧,拱手说道:“外苑有一对夫妇,想要求见丞相。”
周钧看向他问道:“是什么人?”
李光弼迟疑片刻,开口回道:“是王忠嗣的女儿王韫秀,还有她的丈夫。”
周钧顿住身形,颇感意外:“王韫秀和元载来了?”
李光弼:“我见他们二人风尘仆仆,想必也是不得意,这才来了凉城。”
李光弼话说得隐晦,但字里行间的意思,却是明了——这对夫妇是来求官的。
周钧隐约记得,长安陷落之时,元载带着妻子理应去了江南,怎么会来了北方?
想了一会儿,周钧对李光弼说道:“让他们二人去中苑右厢的偏厅,我稍后就来。”
一刻钟后,周钧入了偏厅,见厅内坐着一对夫妇,正在与李光弼交谈。
周钧一出现,那对夫妇连忙站起身,行了礼,口中又说道叨扰。
周钧摆了摆手,示意二人坐下。
元载见到周钧,仿佛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一边笑着说当年在长安相识的趣事,一边又说了后者的威名,如今在大唐已经如雷贯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周钧清楚元载的秉性,只是默然不语。
王韫秀见丈夫拐弯抹角,就是不说重点,性子耐不住,直接说道:“贼将安守忠,攻陷江南西道北川四州。南人懦弱,面对贼军,要么选择逃跑,要么选择投降。我和夫君二者都不愿选,便来了凉城,想要向丞相请职,抗击贼军。”
元载听见这话,有些着急。
按照话术,理应是先把对方吹捧一番,再徐徐渐进,切入正题,哪有上来就求官的?
周钧向元载问道:“我记得你是天宝初年的制科进士?”
元载连忙拱手称是。
周钧点头道:“朝廷正是缺人之际,你既然有心报效,我也不会拒绝。”
元载闻言,一时之间傻了眼。
他倒是没有想到,妻子把话说得这么直白,周钧居然会同意授官。
周钧又问道:“关于为官的去处,你有何打算?”
元载垂首,眼珠转了转,口中说道:“一切但凭丞相安排。”
周钧看向李光弼:“冀州尚缺一长史,你年后回范阳,便顺路将公辅送去上任。”
李光弼称喏。
冀州乃是河北上州,古有中土之称,上州长史与中州刺史几乎品阶齐平,但元载还是有些不太满意。
一来冀州靠近前线,兵事凶险;二来上州长史虽然品阶不低,但是凡事都要看主官的眼色,有了政绩也无法显名;三来元载还是希望在凉州朝堂职事,毕竟越是靠近政治中枢,升迁的希望也就越大。
但木已成舟,元载也只能无奈认下,与妻子王韫秀一起向周钧行礼称谢。
周钧安排好了元载的职事,又向王韫秀问道:“这么些年来,可有你父亲的消息?”
听见这话,李光弼也竖起了耳朵。
当年,王忠嗣受李林甫的陷害,在狱中受尽了折磨,出狱之后,辞官远走,却再也没了消息。
王韫秀摇头道:“父亲离开朝堂,中间只是回了太原祁县一趟,祭拜了先祖,之后就云游四海,再也没了音讯。”
周钧闻言,叹了一声。
王忠嗣在史书中,出狱之后做了汉阳太守,有野史记载李林甫担心他再次得势,便派了刺客暗中毒杀了王忠嗣,又伪装成急病而亡的模样。
如今,周钧说服王忠嗣辞官,也不知后者的命运,是否还会落得相同的下场。
让下人送元载夫妇离开,周钧想起在刑部都官司做文吏时,曾经在朔方军中跟着王忠嗣,初上战阵,与突厥人作战,一时之间有些感慨。
收整了一番心情,周钧来到府中侧厢的会客堂。
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李嗣业、申叔公、孙阿应等一众将领,已经纷纷入座,见周钧入内,停下了交谈,看了过来。
周钧来到上座,先是命令下人倒上酒水,接着说道:“过完了这个上元节,在座的诸位就要各自上任、去领兵作战了,这当头的第一杯酒,先预祝各位旗开得胜!”
众将齐齐称谢,又饮下了这第一杯酒。
酒水饮下之后,有侍从取菜分至每一张案台,席中的气氛也逐渐活跃了起来。
李嗣业本身就是个大嗓门,说起话来如同洪钟一般:“末将在安西打过突厥人,打过大食人,也打过吐蕃人,就是难寻机会与河北叛军再分个高下,这一次总算能够如愿!”
郭子仪看了一眼李嗣业,开口说道:“老夫只望早日光复长安,除灭贼军,还天下一个太平盛世。”
周钧听见这话,一边饮酒,一边看向远方说道:“我还记得天宝四载的上元节,长安万家欢庆,花灯如海,却是人间难得一见的盛景……这么些年下来,百姓流离,家室衰败,昔日的盛景,也成了满目的疮痍。”
周钧饮完杯中之酒,又向众人问道:“吾等不顾生死,执兵锐征战沙场,却是为了什么?”
堂中众人听见,声音渐微,陷入沉思,无人作答。
周钧伸出手来,遥遥指向外苑的庭院。
丞相府的外苑,那里有数不尽的花灯,汇成的明亮色彩,将夜空染成了一片繁华,隐隐约约传来的欢笑声和嬉闹声,又为这幅画面,添加了十足的烟火气息。
周钧:“名利只是过往云烟,吾等征战沙场,守得正道,唯一保护的,只有一条,那便是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但凡是利于国家的,利于百姓的,那便是善的,便是应做的;但凡是不利于国家的,不利于百姓的,那便是恶的,便是必须得到纠正的。不要说在座的诸位,即便是我,倘若行事偏了正道,有了私心,背离了人民,那也应当受到谴责,甚至被责罚。”
席中的众将,第一次听到周钧说出这样的话来。
尤其是周钧袒露心声,以国家百姓为尺,衡量上位者言行一论,在众人听来,更是振聋发聩。
郭子仪看了周遭人一眼,思虑片刻,开口说道:“丞相理政以来,无论良贱令、举贤令还是两税法,皆是为天下苍生谋福祉。老夫在焉耆镇时,原本与大唐离心的河北百姓,在闻得丞相颁下的法令之后,都甘愿效忠。”
周钧又饮下了一杯酒,说道:“一个人,即便再聪明,也总会有年老昏聩的一日,即便他懂得急流勇退,也总会有去世的一日。而当他死后,没有人可以保证继任者,和他一样的聪明。只要继任者犯下一个大错,就足以摧毁几代人经营的成果。就如同那些颁布的法令,表面上看起来是我一人的功劳,其实却是无数人共同努力验证之后的成果。”
周钧的这些话,在座之人一番联想,自然能影射到李隆基的身上。
开元年间,李隆基尚能算作明主,可惜入了天宝之后,皇帝恣意妄为,行事愈发昏聩,最终将大唐的大好河山,败坏成了如今的模样。
周钧对众将说道:“独木难成林,一花难成春,某虽身居高位,但时时也会警醒自己,不应故步自封,更不应狂妄自大。今后种种,还望诸位多多相携,共成一番功业。”
说完,周钧拿着酒杯站起身来,当着众人的面,躬身行礼,又将杯中之酒一饮而尽。
周钧在宴中的这一番举动,在明眼人看来,已经有了一些特殊的含义。
这场上元节的夜宴,成了一次北唐军镇高层内部统一思想的会议,更是一次周钧对于下属忠心的测试。
席中众将见周钧行礼,依次离席出列,又稽首拜倒。
郭子仪看了一眼身旁的众人,微不可闻的叹了口气,走入殿中,加入了众将的行列,与他人一起呼道,愿与丞相共襄大计,还大唐一个清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