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杰出媒体人 > 第4章 改革风暴来临,老编辑邓林准备投毒

第4章 改革风暴来临,老编辑邓林准备投毒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时间回到武阳大地震前一年的金秋10月。

刘平原从清水市副市长的任上调回报社做社长、总编辑。前任社长、总编辑年龄到了,正常退休。

48岁的刘平原,血脉偾张。

刘平原1982年2月从京华大学直接分配到清江日报,在经济部做记者。3年后,由于业务拔尖,被提拔为副主任,是特殊年代后进清江日报的大学生中第一位被提拔为中层干部的。上世纪90年代初,升为主任,后又调到时政部做主任,同时升任编委,90年代末期,升为社委、副总编,干了几年副总编,被调到地处省会的清水市,做了4年多的副市长。家则没有搬,仍住在报社。

刘平原分配到报社的第一年,同时分配来的一些大学生采写新闻练手都没有练熟的时候,便迅速上手,采写了《清水市火柴脱销原因何在》。这是一篇经典的新闻调查。当时主要还是计划经济体制。 采写这篇新闻的起因,是清水市火柴脱销了,市民意见纷纷议论纷纷。刘平原敏锐地抓住了这个题材,一头沉下去,采访了一个星期,终于把问题搞了个一清二楚,原来并不是真正的火柴短缺,而是某些人责任不到位,导致了供应链的断裂。报道一炮而红,被评为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问题也在报道出来后,很快便得到了解决。

京华大学一位著名的新闻学教授认为,这个报道有3大特点:一是有很好的新闻敏感;二是调查研究功夫不一般,材料扎扎实实;三是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这篇报道,后被编入一部大学新闻专业的教材。

刘平原在超过20年的新闻生涯中,写出了相当多的优秀新闻作品,其中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两次,二等三等奖更是一大堆。

刘平原的第二个一等奖作品,是系列报道《富裕县的简陋县委大院》。一看标题便可以看出角度刁钻且正能量爆棚。这是他在做编委兼时政部主任时采写的作品。有评委后来爆料说,这个作品深受评委好评,全票通过。某位新闻界大牛评委甚至说:这个作品,就是在当年一等奖的作品中,也鹤立鸡群。

刘平原是奔做杰出媒体人而来的!

刘平原还以善写历史大散文著称,享誉全国,他的历史大散文收在一本厚厚的集子里,书名叫《大风起兮》,由京华文学出版社出版。这个集子在散文界有相当的影响。

刘平原在清水市副市长的岗位上也表现得很是抢眼。他负责城市建设管理这一块,同时兼管过一段时间的教育。

他的前任为了所谓的市容市貌,寒冬腊月里,不但把流浪汉等从桥洞里赶出来,而且,放肆将他们往城外赶。刘平原接手后,处理流浪汉等的作派与前任截然相反。在寒冬腊月里,不但不命人把流浪汉等从能遮点风避点雨的桥洞里赶出来,还派人到城市的各个桥洞等流浪汉聚焦的地方,动员他们到收容站过冬。收容站比之桥洞等地方,条件显然好很多的。对于不少怕不自由,不愿去收容站过冬的流浪汉等,则发给棉被和一些饼干一类的可以保存一段时间的食品。

他还在数个瑞雪纷飞的深夜,带头去查桥洞什么的,把温暖送给都市里那些最卑微但也最需要关心的人。

眼光犀利的新华社清江分社的记者得知此事后,进行了采访,写出了通讯《一座城市的温度》,感动了无数人。刘平原开始是不愿接受采访的。他不愿做事太张扬,引起同僚的嫉妒什么的。但拗不过记者的死缠烂打,同时,他也做过记者,知道记者的甘苦,体谅他们不容易,因之后来接受了采访。

他被称道的政绩还有不少。此前,清水市的城建也如全国大多数都市一样,这里那里到处拆房子建高楼大厦,还有,一条条古老的街道被扩宽,一些街道被开膛破肚拉直拉通。都市,这里轰隆轰隆,那里也轰隆轰隆,成了一个永久的大建筑工地。对古城的破坏是毁灭性的,扰民也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好像永远也没有尽头。

到了刘平原手里,这事儿也彻底变了个样儿。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主要领导,改变了城市建设管理办法。古城核心区尽量少动,城区快速向四周发展。核心城区既有的重要商圈,不是强化而是弱化,而在周边新城区努力创建多个新的商圈。核心城区商圈弱化了,拥堵状况明显好转,而新商圈群的崛起,又为都市外围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发展趋向于均衡化的良性循环。城市的整体发展不但没有放缓,而且是大大地加快了。这种发展模式被善于总结的新华社记者誉为“清水模式”,用大篇幅的报道向全国作了推广。

刘平原调回报社后,没有下车伊始即指手划脚,而是进行了广泛的调查。毕竟离开报社4年多了,有些情况不是很清楚了。

一天,刘平原正在处理稿件,科教部主任苛国庆走了进来,递上了辞职书。刘平原与苛国庆与私交很好,问起原因,苛国庆告诉他,清江时报社长朱厚道近期多次游说,想让他去给他做副总编辑,主管新闻采编业务,年薪25万,待遇跟他现在的待遇比,翻了一番,他动心了,准备到清江时报干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对他的选择,刘平原表示理解。刘平原竭力挽留,并许下诺言,给他一些时间,他不仅能让他的年薪不低于朱厚道给的,还能让他大有用武之地,才能充分释放,如果做不到,到时再走不迟。苛国庆碍于刘平原的面子及他的许诺,十分爽快地答应了。

刘平原到任一个月后的一天上午,召开社委会,讨论改革问题。

总编室主任范大为列席会议并做记录。

会议室是新装修的,中间一个空心的长条型桌,两头是半圆形的,暗朱色的漆发亮。周围围着一圈皮椅,约有20张。再外围,靠墙又围了大半圈皮椅。长条型桌的空心处,特意放了4盆生机勃勃的美人蕉,大片大片绿油油的叶子,加上红得如火一样的大片大片的花儿,透出一些热烈的气氛来。第一圈进门靠讲台一头的位置,一般是一把手坐的。刘平原坐在这个位置上。

刘平原先让大家议一议要不要改革?

大家七嘴八舌议开了。

赵超群说:“我们这张报纸,这几年越来越多的臭鱼烂虾爬上了版面,新闻却少得很,说得轻一点,是报纸可读性差,说得重一点,是老鼠药。我老婆就曾对我说,他们的同事,清江时报、清水日报来了抢着看,清江日报丢在那里,谁都不去看一眼。作为办报人,我们脸往哪里放?再不改革,完蛋了。”他的老婆在清水市委办公厅工作。

张火说:“老鼠药可以药老鼠,报纸没人看,卫生纸都不如。改,改得越快越好。”

社委们问题讲了一大堆,改革愿望迫切。

刘平原要求大家接着议议改革目标。大家觉得,扭转颓势,非常需要一个振奋人心的改革目标,但议来议去,都不到位,刘平原提出将目标定为——办最好的省报。有人摩拳擦掌;有人担心目标太高,怕做不到,但刘平原没有让步的意思。

当下清江报业的格局是:清江日报社的清江日报及属下的清江都市报与省出版局办的清江时报、清水市委办的清水日报同城竞争。清江日报办得较为死板,缺少叫响的新闻,缺乏可读性,在与清江时报和清水日报的较量中,明显处于弱势,总收入、利润、员工年薪等重要指标,差距很大。清江日报的订数,多亏了各级宣传部门强制订阅,不然,发行会相当困难。报摊上的清江日报,根本卖不出去,而清江时报与清水日报则卖得比较火。清江都市报虽好一些,但与前两报比,也明显地处于弱势。

接着,刘平原说:“刚才,我们讨论了要不要改革及改革目标等问题,下面,开开药方。”

赵超群说:“我看,大幅度提高编辑记者待遇是主药。”

赵超群的本意不得而知,但这正中刘平原下怀。

也确实,清江日报员工的工资,是同城报业中最低的。据了解,他们人均年薪只有7.5万元左右,而同城的清水日报,达到了11万元,清江时报更达到了12万元。报社的效益比同城的两家竞争对象差了一大截,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员工提薪欠债较多!报社大报这一块,编辑记者有120多人,非采编人员70多人。总共大约200人。目前的年度薪金总额为1500万左右,人均年薪具体到人,大概情况是这样的:社长、总编辑20万元,社委、副总编辑17.5万元,编委14万元,部主任12万元,副主任10万元,编辑记者人均7.5万元,非报道部门人员人均7万元。

刘平原说:“大幅度提薪是主药,赵总说得非常到位。我觉得,大幅度提高编辑记者待遇,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好处,一是稳定队伍防止人才流失,二是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盟,三是极大地激发编辑记者的工作积极性。”

对人才流失与吸引不到优秀人才加盟,以及没能激发现有人才的积极性等,大家忧心忡忡,觉得大幅度加薪,确是牵住了牛鼻子。

刘平原说:“近几年,由于比较待遇越来越差,我们的好些极为优秀的人才,被清江时报等媒体高薪挖走了,令人痛心。我来报社不久,便又有一位优秀人才,在对方高薪的诱惑下,向我递交了辞职信。我好说歹说,才暂时稳住了他。如果我们的待遇不能迅速大幅度提高的话,他还是会走的。”

有人问是谁。刘平原说,这是人家的隐私,恕我不能告诉大家。大家便不问了,各自在心里猜测着。

刘平原说:“看来,大家对大幅度加薪意见比较一致,那怎样才能做到呢?”

赵超群说:“我们的蛋糕就这么大,要拿出更多的钱来给员工做收入,有困难。我们可以走这样一条路子,精简30%左右的人员,然后大幅度提高在岗人员的收入。”

赵超群也是特殊年代后第一批大学生,毕业于著名的震旦大学新闻系,一毕业便分配来了清江日报,其资历,与刘平原半斤对八两,一点也不逊色。他的能力也不错,抓新闻是他的拿手好戏。只是,他的创造性才华远不如刘平原。赵超群也是以高中应届毕业生的资格考的大学,上大学时19岁,比刘平原大两岁。

省委如果不把刘平原调回来,从内部选拔一把手的话,他是很有希望的,李青春、张火不管是资历还是能力,都谈不上是他的劲敌。如果刘平原不社长、总编辑通吃,另配一个总编辑,那赵超群也是大有希望的。做二把手虽然没有做一把手爽,受制于人,但大小也是个正厅,结结实实上了一个台阶!

大家接着议。

精简人员,在许许多多单位,都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谁碰这个地雷,谁就有可能被炸。有心计的改革者,不到万不得已,一般是不去碰这个地雷的。这个道理刘平原懂,因之他说,精简人员的事儿以后再说。

之后,刘平原丢炸弹了,说:“大幅度加薪,我非常赞成。我考虑了一下,能否加薪一倍,一步到位。”此事他早已琢磨好了。

众人哗然,质疑有没有这个财力。

赵超群也吃了一惊,但没有吭声。

刘平原提出了保障措施,报纸扩版50%,即每周扩版48个。他说:“我们现在的年利润,大约是5000万元,在同城几家媒体中是最低的。扩版50%,可以增加1.1亿元左右广告收入,除去成本,可增加6000万的纯利,支付增加的约1500万工资成本,还剩4500万。我提议把报社明年广告年利润指标定在9500万。”

刘平原不但有提薪百分之百的设想,还有年利润一举追上甚至超越同城对手的雄心壮志!

李青春颇为担忧地说:“胃口太大了太大了,简直是鲸鱼胃口,得考虑风险。如果哪个环节不到位,比如说,广告有限,收入没有预期的好,而成本又居高不下,那就会落雨背稻草,越背越重,到那时,你会很难堪的!”

赵超群很是兴奋,他说:“李总,总是这也担忧那也担忧,还能干成什么事?”

刘平原说:“李总说的也是我最担心的,为此,我觉得首先得把报纸办好,增强吸纳广告的能力。其次,应该公开招聘广告部主任,选拔最优秀的经营人才,签订责任状。广告超额完成年利润指标的,超额部分重奖,部主任奖5%,其他员工也有相应的奖励。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要有详细方案。”

看到刘平原说得滴水不漏,李青春知道刘平原可能是深思熟虑的,也就不说什么了。

分管经营的副社长李川则主张分两步走,先争取提薪30%至50%,这样财政压力更小一些,如果财力允许,到时再加到100%也不迟。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