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小说 >我与秦汉第一谋士聊历史 > 北宋兴盛之,范仲淹

北宋兴盛之,范仲淹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我说,对官场进行瘦身,动了太多人的蛋糕。

他说,是的,成语“一笔勾销”就是讲这场改革的。范仲淹挨个考察每位官员的任职政绩,若是发现有人“在其位,不谋其政”,就将此人的名字从花名册上一笔勾销,逐出官场。富弼弱弱的提醒了一句:勾掉一个名字很容易,可这样一来,被勾去名字的人就要全家痛哭了!范仲淹回了一句:他一家人哭,总比他们祸害千家万户,让千家万户哭要好得多吧?!

我说,范仲淹屡次被贬,心态还很好。

他说,是的,比屈原强,百折不挠,即便被贬也依然豁达潇洒。《岳阳楼记》就是范仲淹改革失败被贬邓州后创作的。有意思的是,范仲淹压根没去过岳阳楼,这篇千古名作是他看着草图,凭借想象力写出来的,你还能背出不?

我说,最经典的那句肯定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说,当年八十多岁高龄的钱伟长主持组建新上海大学并担任校长,他在上海大学原有的“自强不息”校训后面就加了这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是对政治大节和私德品行有追求的人,不是到了邓州后才有了这个心境,他在泰州当小官的时候,就提出过“君子不独乐”的观点。我最喜欢的是他那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说,咋感觉,宋朝全是文人在当官?

他说,科举考试内容是指挥棒。宋朝考什么?作诗、背诵经文。单看宋仁宗期间的文人名臣吧,晏殊、司马光、欧阳修、王安石、三苏、曾巩、北宋五子、包拯……,现在随便拎出来一个都依然熠熠生辉。

我说,作诗好不一定当官好。

他说,所以,范仲淹在新政改革里有这么一项,科举考试不再考作诗以及背诵经文了,而是考策论,根据政治经济军事实际情况出考题,让考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我说,类似今天的公务员考试。

他说,差不多。

我说,我觉得范仲淹提出的新政是真好,给政府瘦身,给农民减负,让政府更高效,让社会生产力更有积极性。

他说,新政很好,但是施行要有缓冲期,逐渐推进,减缓压力,慢慢挪走蛋糕比一下子移开更能让人接受。另外主要是宋仁宗也不坚定,这一点,他远没有他孙子宋神宗硬气,宋神宗始终坚定不移地支持王安石。范仲淹的改革相比王安石的改革,弱爆了,充其量是按摩针灸,王安石则是刮骨疗法,反对者更多。

我问,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是什么?

他说,王安石的变革一分为二。一是机构改革。设计了一整套培养人才、选拔人才、重用人才的模式,是范仲淹改革的刮骨版。二是国家创收。他认为国家受欺负的根本是军队不行,军队不行的根本是国库空虚,若是不差钱,咱咋可能怕西夏怕辽国呢?咱直接灭了你丫的。大宋怎么可以强盛?怎么充盈国库?王安石给出的答案是搞国家资本主义,就是把国家当个企业去经营,最简单的办法,搞国家银行,给富翁、老百姓放贷。

我说,与民争利。

他说,财富总值是固定的,国富一定对应着民穷。政策在层层下放过程中,执行肯定有偏差。例如对农民实行强制放青苗贷,你借也得借,不借也得借。有人还不上怎么办?只能把耕牛都杀了,民生更加艰难。王安石变法失败有个关键点,触动的利益层过多,改革没能使大多数民众受益,而且他没放过穷人,反而增加了穷人的负担。但是,他的这个思路是对的,因为无论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都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经济入手是好思路。不过若是他的变法再前卫一点,不是通过放贷的方式来经营,而是开办国有企业,例如去搞工业,去搞贸易,搞出口,那会是另外一个局面。

我说,宋朝人,咋可能有这个意识?

他说,不能这么说。这个时期,欧洲已经开始文艺复兴了。1085年,意大利北部出现了第一个选举执政官的城市,比萨。从此以后,意大利全境逐渐由各城市分治。这些城市几乎每年更换执政官,以保证执政官们的权力得以约束,人民的自由得到维护。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从此逐步拉开,欧洲开启了全球化进程,进入了大航海时代。

我说,改革好难。

他说,中国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改革十多次,真正成功的只有两次半,一次是商鞅变法,一次是改革开放,还有半次是张居正的改革,算是技术性修补。最有名的失败则是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是帮国家搞钱,他的变法从道理上、逻辑上都没有问题,只是想法超出了时代,超出了当时的吏治和社会管理水平所能提供的支持,必然不会成功。应该这么讲,历朝历代灭亡的根源性问题,都是国库亏空。

我说,商鞅不是被车裂了吗?

他说,但他的变法是成功的,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里实力最强大的一个,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于说商鞅被车裂,那是因为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商鞅的靠山没了,利益集团肯定反扑,商鞅只能仓皇逃跑,最终还是被抓到了。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维新,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更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总会遭到阻力的真正原因。

我问,商鞅变法的核心是什么?

他说,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我问,若是想了解范仲淹生平,您建议我去哪逛逛?

他说,洛阳伊川万安山。范仲淹的母亲、他本人、他子孙,都葬于此,这里现在也叫范园。

我问,他母亲没有跟他养父合葬?

他说,没有。

我说,这不合情理吧?

他说,母以子贵。范仲淹飞黄腾达,他的亲爹后爹都配不上他妈了,毕竟他的成长记忆里只有妈妈,所以他单独厚葬了妈妈。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理解,他想给妈妈选个好地方,自己死后也陪伴在妈妈怀抱里。

我问,范仲淹的子孙有出息吗?

他说,他的4个儿子都考了公务员,官也都不小,而且都严守父亲的遗志,个个道德崇高,二儿子曾干到了宰相。

我问,范仲淹晚年不是娶了个歌妓吗?

他说,甄金莲,当时15岁,属于头牌系列,范仲淹是常客之一。范仲淹很喜欢她,还动不动为其写诗作画,后来魏介看范仲淹的确喜欢这个姑娘,巧逢范仲淹死了媳妇,就花重金给赎回了,送给了范仲淹。一入洞房,发现,还是处子之身,

就问,你这是?她羞嗒嗒的说,我一直为大人守身如玉。

我问,有没有关于范仲淹的逸闻趣事?

他说,他干杭州市长时,赶上饥荒年,他不仅不开仓赈灾,反而大搞龙舟节,邀请全国各地的船队来比赛。结果呢,龙舟节结束后,杭州人民饿的比周边城市轻。

我问,为什么?

他说,类似阿拉善每年十月一搞沙漠节。龙舟节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富家子弟,吃喝玩乐都需要消费吧?拉动了当地经济。

我说,我也是沙漠越野爱好者,经常跑阿拉善。阿拉善沙漠节,一个黄金周能接待百万游客,真是一片沙漠带起了一座城。

他说,性质差不多。宋朝的体育事业也很繁荣,已经有足球联赛了。

我说,知道,有个球星叫高俅。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