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和合二仙之纵横天地 > 第9章:捉金瓜救大家

第9章:捉金瓜救大家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兄弟同胞要一心,

枕边谗言休要听。

天天天,天意与人无两般,

为人莫做亏心事,

举头三尺有青天。

由由由,也有欢喜也有愁,

世间苦乐不均事,

万物从来不自由。

命命命,五行八字皆前定,

块莫算计他人有,

富贵贫穷都是命。

寒山说:“这首通俗还奇巧。”然后又拿出一根竹片吟起诗来:

多少般数人,百计求名利。

心贫觅荣华,经营图富贵。

心未片时歇,奔突如烟气。

家眷实团圆,一呼百诺至。

不过七十年,冰消瓦解置。

死了万事休,谁人承后嗣。

水浸泥弹丸,方知无意智。

拾得说:“妙诗!”然后随口念出自己最后一首诗:

安安安,夜间一宿日三餐,

非干己事休招惹,

身得安时梦也安。

分分分,今生衣禄前生定,

休将巧计害他人,

儿孙自有儿孙福。

守守守,命里有时终须有,

莫恨贫苦怨爹娘,

儿孙兄弟当相守。

己己己,别人闲事不要理,

休言长短笑人饥,

何不将心谅自己。

寒山由衷赞叹说:“这首深化上一首,分量加重。你的诗肯定比我的诗流传广泛而又长远,劝世意义更大些,你胜了。”拾得说:“阿弥陀佛!我的不过是顺口溜而已,你的诗才是真正的好诗,必能传世你胜了!”

寒山说:“你胜!”拾得说:“你胜!”

最后两人都把目光投到闭目养神的丰干师父身上。他是当地有名的丰尚书之子,从小读过许多书,出家后又精通佛法和杂艺,表面上看是有些疯,实际上有真才学。

寒山叫道:“丰干师傅!”拾得也叫:“丰干师傅!”丰干微微睁开双眼,伸手指了洞外的广阔山林问:“同一座山为什么有的是树木茂盛,有的是竹林茂密?”

寒山,拾得想了想都说:“那是土质不同之故。”丰干说:“你俩的诗不也如此么!”寒山,拾得不觉相视而笑。

天台西乡的泉井村一带突然遭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田地龟裂,禾苗枯萎。到后来连吃的水都没有了,要到十几里外去挑。

村里人眼巴巴盼着老天能下一场大雨。这天住在村头的张婆婆,又像往日一样站在家门口,对天默默祈祷,祈祷苍天下场大雨救救百姓。忽然从村外的大路上走来一位中年人老者,衣衫褴褛,骨瘦如柴,步履蹒跚。

张婆婆是个善心人,赶紧迎上去问道:“这位客官从那里来?到那里去?”老倌说:“在下从国清寺而来,到天台山云游交友求道路过此地。”张婆婆把他扶进屋里,老倌刚坐下就大喊:“渴啊,渴啊!”

张婆婆转身从锅里端来一碗清冽的水,递给他老倌接了过去,咕嘈咕噜喝了个精光,把空碗递给张婆婆,连谢也不谢一声,拿起拐杖走出门。

老倌来到门外的晒谷场上,用拐杖这里敲敲那里笃笃。好一会儿老倌回到屋里,问张婆婆:“好心人还有水吗?”

张婆婆摇摇头为难地说:“不瞒老叔我们这一带已经半年没有下雨,溪坑塘井都燥光干了,连喝水都要断了。老叔刚才喝的是我们家里剩下的最后一碗水了。”

老倌说:“没有水了,这可怎么办呢?我口还渴呢!”看着老倌痛苦的样子,张婆婆走到屋里那张破木桌前,揭开竹扑笼,捧出一碗冷粥说:“老叔口还口渴,吃碗冷粥吧。”

老倌二话没说接了过来,“呼呼呼”喝了个精光,抹抹嘴他仍旧谢也不谢,拿出拐杖走到门外,在晒谷场上这里敲敲那里笃笃。过了一会儿,老倌又走进屋里问道:“冷粥还有吗?”

张婆婆看老倌这副难受的样子,走到鸡窠边,在稻草窝里窸窸窸窣窣摸了一阵,摸出一只白生生的鸡蛋来递给老倌说:“没水喝连鸡都渴死了,就剩下这只蛋了,老叔吃了补补身吧。”

老倌一点儿也不客气接了过来,用指甲在蛋壳上戳一个洞,稀里呼噜一阵吸,吸得只剩下一个蛋壳,把蛋壳丢在桌上。他还是谢也不谢一声走出门去。

刚走了几步老信回过头来,向张婆婆讨了一把麦壳。然后又往前走了二十来步,忽然停住了,用拐杖朝地上戳了一个小洞说过话把麦壳朝拐杖戳出的小洞眼一扔。

张婆婆过去看刚刚举步,老倌不见了。张婆婆来到小洞眼前面,看见小洞眼只有酒盅大小,一寸来深,刚刚撒下的麦壳却是一粒也没见。

张婆婆呆呆地立在那里喃喃自语:“老天保佐今日碰到神仙啦。老佛保佑、神仙救人来啦。”

好一阵子张婆婆才想起老倌吩咐的话,赶紧走到村里叫来全村的人,用铁锹在小洞眼地方使劲挖起来。张婆婆猜得不错,那老倌真的是神仙寒山。他看到百姓遭灾有心来解救,又怕人们不学好,故意化成一个老倌前来试试人心。

他刚来就碰到了张婆婆这位好心人,心里说这一带的人真好,我应该救救他们。寒山离开晒谷场出了村化作一阵清风,朝离村十里的西坑山谷飞去。来到一眼滴水泉前面,看着滴水泉像一只香一样大,怎么行呢!太小了。

寒山已经修炼成仙无所不能,伸出拐杖在那泉眼处只一戳,霎时间泉眼变成竹筒大小,泉水哗哗涌了出来,顺着山沟朝张婆婆的村子流去。

寒山爬上西坑山头,朝张婆婆的村子望去。人们正在太阳光下,使劲地挖呀,挖呀!眼看就要挖到麦壳了,可泉水还在现在的答溪口一带,没流到呢。

寒山有的是办法驾起清风来到咨溪口。他脱下脚上的大木屐,赤脚奔进泉水之中,左脚站,右脚踢,一踢一个浪花,一踢一个浪花,把泉水往张婆婆村中赶。顷刻之间,水花飞溅,水流奔马似的向村子里流去。

却说村子里的人们使劲地挖呀挖呀,挖到两人深时,锄头碰到一块石板。众人低头一看,啊!石板上撒着一把麦壳。

张婆婆说:“不错,不错,这麦壳就是神仙撒的。他说见到麦壳就有泉水了,快把石板橇起来。”

众人齐心协力撬开石板,正在这时寒山把水赶到了,只见一股清凉的泉水涌了上来。井里的人赶紧爬上来,泉水越涌越多,越涌越满,满出了井口,流进村里流进田地里,庄稼吸饱了水重新绿油油。

人们乐得跳啊,笑啊!比过年过节还高兴。从此人们把这口井称作“泉井”。

连村名也改作“泉井村。”在离村10里地的西坑山中,至今还留下当年寒山赶水时脱下的那双木屐,人们尊敬地称它为“木屐岩”。

寒山回到寒岩洞隐居修行,帮助周边百姓行医解难。拾得在国清寺诵经念佛,还帮厨干活。每隔一段时间寒山,拾得总要见面谈谈人生,慈悲为怀是他俩共同的品格。

这天他们相约到坪天潭购买六月霜(系山中一种草药,味苦回甜,有解渴防暑之功)用于炎炎夏日在凉亭路廊中为过路行人免费施茶。

午饭过后寒山,拾得已从山民手中收购来上百斤六月霜。他们打点好后,分成两担准备担回国清寺五峰路廊门口供用。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寒山,拾得两人担着六月霜回寺路上,突然晴朗的天空乌云密布,不一会儿下起了暴雨,隆隆雷声密集闪电,伴随着豆大的雨点儿像天河决口倾泻而下。

寒山,拾得二人见状赶忙躲入上清溪路廊中避雨。这日的雨下的特别的奇怪,不但雷声大,雨点大而且长久不停,直到四野一片泽国,也没有雨止之兆。

寒山、拾得两人见状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正在为难之际,路廊隔壁小院中走出一位五十岁左右的老妇人,名叫好婆。

她慈眉善目,细声相问:“两位师傅从何而来?到何处去?”拾得说:“阿弥陀佛!贫僧从天台山坪头潭而来,到国清寺去,路过此处,囚困此。”

好婆说:“师傅不用着急,大雨不止,虽然我家贫穷,但尚可帮师傅暂避雷雨。时至傍晚师傅一定饥饿了,请两位师傅暂且在小院西房一坐,我去准备一些晚餐。

寒山、拾得见大雨仍然不止,就同好婆进她小院再说。好婆很快下厨房忙碌起来,切菜,搓面粉忙个不停,不到半个时辰一笼香甜的红糖馒头和鲜香的青菜包子就送到寒山,拾得二人面前。好婆说:“家里没有鱼没有肉,这两样都是素的,请师傅慢用。”

寒山,拾得二人见素不相识的好婆有此善心,心里非常感动,连声向好婆道谢。好婆说:“谢倒不必,你们出门在外,碰到大雨才到此一避,这也是有缘,我今天碰到你们心里也是高兴的,你看现在雨也停了,你们也好上路了,放开吃,吃饱了担起六月霜就轻松多了。”

寒山,拾得见好婆一片好心,每人一口气吃了五个大馒头,又喝了一大碗笋干汤,谢过好婆这才作别。

第二年寒山,拾得二人听到始丰溪连发大水,靠近始丰溪的村庄受灾特别严重,低洼之处水漫过屋顶,树倒屋毁连人也被大水卷走不少。两人一听,心急如焚。他们想去年在上清溪路廊避雨,深得好婆的关照,不知好婆家中是否遭灾。

于是二人决定担上80斤上好白面粉,5斤红糖,和20斤青菜送到好婆家中。好婆亏得村民的帮助,提前从路廊中撤到高处安置,有惊无险,平安无事。寒山,拾得送上物品,好婆说:“这些东西我一个人也享受不了,还是做成馒头分送给左邻右舍,大家一起享用为好。”

二人认为好婆大有善心,就帮她和面搓粉,蒸起一笼笼馒头,红的甜,绿的咸,吃得大家连声叫好。村里的百姓都夸寒山,拾得二人知恩图报,夸好婆有福同享。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