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3.泉州城的迎接
不宋373.泉州城的迎接十万围城乱贼一日崩塌,溃逃的溃逃,投降的投降,泉州城阴霾尽散。
出于稳妥,倒是没有完全解除战备状态,仍旧严格管制着外城城门,未经安抚司允许不得随意出入。
不过城内却放松了戒严,百姓不必再拘在家中,市集商铺也恢复了营业。
听闻燕王殿下驾临,许多百姓呼朋唤友、扶老携幼前来迎候,期待着能亲眼瞻仰帝国接班人的雄姿风采。
一条主道大街,从德济门到罗城镇南门,再由镇南门道子城崇阳门,宽三丈,长达四里,也就是后世中山路。
大街两旁种满了三四丈高的刺桐,若是花期时,便能望见满城云霞,花红似火欲烧空的盛景,因此泉州城也被称为刺桐城。
此时树梢上没有花,而是结满了黑色的荚果,树下则挤挤挨挨的尽是人头攒动,其间还有不少肤色各异的蕃人也翘首以盼着。
泉州如今确实是东方第一大港,甚至是世界第一大港,但偏处东南远离中原,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帝王莅临过。
虽然如今城中住着数千宗室,却如何能与将主宰整个帝国的未来天子相比。
何况燕王颇有传奇,才华冠绝天下,所作诗词风靡当世经久不衰,成为勾栏瓦舍中的必备曲目,比之当年柳三变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更有一手点石成金的神奇本事,随手便经营出数个金山银海般的产业,引得江浙豪绅趋之若鹜,争相入股。
还三不五时推出一些令人惊喜的新鲜事物,掀起一时风潮。
这些也就罢了,没想到他还居然极为擅长兵事,只带三千兵马就敢勇救泉州,十万贼兵在他面前只是土鸡瓦狗而已,不堪一击。
而他来到泉州后,必然会带来巨大的变化,不管是好还是坏,都与这座城市中的每个人息息相关。
因此即便官府没有宣扬和组织,也依然引得几乎全城百姓的关注,自发地聚集到了燕王入城的街道上。
沿街高楼阁宇,或酒楼茶肆,或勾栏瓦舍,或是做什么其他买卖的,甚至私人居所,凡是能居高一览街景的所在,都成了抢手货,得花上几贯几十贯的大价钱才能获得一处。
占据其中的,皆是那些不够资格前往码头相迎的富商士绅、衙内纨绔之流,他们置上酒宴,点召女伎作陪,就着眼下的局势高谈阔论,悠闲等候。
普通百姓费不起这个钱,只能拥挤在街道两旁,或搀着老人,或担着小儿,或紧紧拽稳妻女,踮起脚,伸长脖子往南边打望。
一些闲汉无赖子,便在茫茫人堆中钻来挤去,不多时手中便多了几个不知是何人身上摸来的荷包,若是遇到漂亮好看的小娘子,那肯定少不得顺手揩揩油沾点便宜,不时激起娇叱嗔骂。
还有无数小商小贩,提篮挑担装着吃食汤饮之类的,四处流动殷切叫卖着,更添无数热闹。
如此景象,全然不像是一座被才摆脱乱贼围攻的城市,只能说华夏百姓顺变能力实在太强。
挡住这些人潮并维持秩序的,除了少部分衙役弓手外,却大多是城中高门大户家的仆役家丁所充。
这主要是城中本就兵少,城防守备还需保持,城外又有几万被降俘的贼众得派兵好生看押着,以免又生出什么乱子。
等得久了,不免有些人焦躁起来。
路边百姓胡诌乱侃,各个楼上自诩有些身份的人也议论正欢,只是他们能获得的信息更多,也更为注重比较现实的话题。
可以说,此时的文人士林普遍对燕王没有好感,即便没有直接参与乱事的,也不代表着对燕王就没意见了,他们私下间谈论起燕王,那嘴上基本也不会有什么好话。
这些人自己没
胆量以实际行动来反对燕王,但隐然间还是站在叛乱豪强一边的,就算不能做什么实质性的事情,起码也要压低燕王的风评。
议论纷纷中,街道南边的嘈杂声突然渐次收息,取而代之的是一阵阵齐整的踏步声,听起来仿佛就像一个人走出来的一般,却又放大了无数倍。
百姓们精神一振,目光死死向南。
首先入眼的并非大家预想中的各色仪仗,初看只是寻常军伍列队而行,细看却一点都不寻常。
远远的只觉甲光有些耀眼,等到近一些了才发现,这队列异常齐整,每列十人一共十列,百人一阵前后两个方阵,横平竖直斜,怎么看都是一条直线。
方阵的行进速度并不快,阵中兵士挺胸昂首,双手持矛夹于腋下,闪着寒光的矛尖斜指前方天空,步伐迈动时,齐齐抬腿犹如波浪推出,果断踏下仿佛敲响巨鼓,随即另一道整齐的波浪再起,源源不绝周而复始。
这步伐声有种奇特的节奏,仿佛敲打在四周每个观者的心间,令人目眩神驰,震撼不已,甚至许多人都忘记了喘气。
仅仅只是两百人,却好像又是千军万马,或者是一个钢铁巨人,带给所有人强烈的威慑和压迫。.
无敌雄师!
所有人心中莫名冒出这么一个念头。
原本有些人还对燕王击灭数万叛贼之事表示怀疑,这一刻却都烟消云散了。
两个步兵方阵后面不远,则是一个庞大的骑兵方阵,一百多人的披甲骑兵,在泉州绝对是从未见过的庞大了。
同样没有繁复的仪仗,只有一面简单朴素的黑色认旗,旗上写着一个金色的字。
马匹颜色有异,却都肩高五尺,神骏非常,马上骑士全都戴着形象恐怖的面甲,坚定的眼神从孔洞中射出,犹如神魔,衣甲上甚至还带着新鲜的血渍,杀气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