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918应战计划
除了建菜地这种平常事外,秦川正事也没闲着。一接手沈阳集群,就把之前陈恩亮制定的作战计划拿出来研究了几遍,眼看到9月18日还有5天不到,干脆就把32旅的参谋部的骨干人员召集起来,根据现在的情况,再推演了一遍。
当然,想把沈阳城几千日军都一网打尽的陈恩亮,也不是只准备了在这个围观看台打伏击这种小仗,其他的如围歼和打援方案,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也反复推敲了多次。总之一句话,除了旅顺的关东军总部外,北到长春,南到大石桥一线,域内的所有日军,他都计划予以歼灭或是击溃。
战场主要摆在辽宁和吉林两省境内,关东军在这个区域内共有2万七千人的部队。看似不少,但能打的就只有第二师团的一万人左右算精锐,6个铁道守备大队5000多人是二流的轻步兵部队,没有重火力配备。还有这几个月临时征召的在乡军人和铁路警察人员,人数虽然在1万到1万五千之间,但这些乌合之众连三流都算不上。关东军托大的很,这些人甚至连步枪都没有配齐,战时更多的是充当预备队或者军伕使用的,对战局的影响甚是微小。关东军还有个极大的战略被动,就是整个兵力沿着南满铁路呈一线布置,一旦开战,南北想要及时呼应,有着难以克服地理距离这方面的困难。
在后世,共和国军队最擅长打这种一字长蛇阵的,淮海战役如此,平津战役也如此,那怕是62年打印度阿三也是如此。甭管用兵规模还是战场大小,无一不是取得辉煌的胜果。出身共和国空降兵的陈恩亮,对打长蛇阵的战法也是熟稔得很。什么掐头制尾取中间,还是按住中间打两头,反正就是趁势隔离——分块歼灭——最后全歼这种战役套路啦。
关东军一字长蛇布置,而且还明显存在兵力南强北弱的态势,如果南边的日军发力,真的被他们占领了沈阳,并以沈阳作为枢轴,就可趁势向北卷击,接应北线的日军,反而有可能把这个绵延千里的被动布阵的局面翻转过来。因为沈阳被占,就盘活了南满铁路这条快速调兵通道,利用南满铁路快捷的运兵能力,灵活应对东北北军可能的反击,击首则尾至,击尾则首至,击中则首尾齐至。
陈恩亮的战法恰恰是首先在中间枢轴位置的沈阳,在事变时,从日本人的身后猛然一击,歼灭沈阳的日军,切断南北日军集团的联系,进行分段围歼。他计划沈阳得手之后,32旅主力南下,突击辽阳、鞍山、大石桥三地的日军集团,将其击溃并包围在海城——大石桥一带。围而不攻,留作吸引朝鲜日军来援的诱饵。
北线的日军的兵力仅有一个步兵联队、一个骑兵联队和工兵联队,还都缺编了三分之一的兵员,加上两个铁道守备大队和预备役人员,兵力规模只有7000人左右。第七旅部队,现在是黄显声的部属,在开战之后,全军向北,只要卡住铁岭一线,不放日军南下干扰32旅的后路,等着陈恩亮带着6万大军扫荡而来,就能很快聚歼北线的日军。
在铁岭阻敌时,7旅还能得到辽北吉南的两个省防旅的支援。现在7旅换上黄显声这个仇日的人物,完成几天的防御阻敌任务应该是让人放心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32旅留下一部分兵力看守住沈阳城西南满铁路附属地内小十万的日本平民,主力南下攻击辽阳的第二师团本部时,就不至于让北面的这股日军干扰到自己的攻击行动。
在南线,两个经过了夏季大练兵淬炼出的部队,即12旅和20旅,还将得到优势空军的配合,疾奔过来参加围攻第二师团本部。按照陈恩亮计算,是有把握消灭这股日军,最少也能把这股日军赶到大石桥一带,困守守待援。
这样一来,就将战局顺利转到第二阶段的辽南决战的阶段,东北我军因为有了更广阔的的腾挪空间,又扫除了背后的敌军,还处在内线作战的优势地位,战役的主动权就很大,这就为陈恩亮主张的深远装甲突击创造了条件。
至于从中朝边境过来的日军增援部队,只要在连山关和驻上一支兵马,卡住增援日军通过千山山脉奔袭沈阳的口子,就能逼他们走岫岩或庄河那两条山中通道,长途行军到大石桥一线与第二师团残部会合,猥集在一起,以图反攻。这样,他们的侧背就暴露在陈恩亮那支装甲化骑兵集群奔袭的攻击距离之内,就创造出了出奇兵一战打垮日本援军的战役机会。
因此,陈恩亮的计划关键是,在第二阶段的重点就是要留下大石桥地区的日军围而不攻,吸引朝鲜军来援,以扩大战役的歼敌成果。所以陈恩亮才要不惜劳师远征,从北面长春开始,挥军向南横扫,然后再深远包抄,为的就是要一战打怕日军。
不然费那么大的劲儿,只消灭一个关东军,一还是个万把人的缩编的师团,根本就不能对日军造成震慑。只有尽量多地消灭日军,才能使日军用过多的时间反应和回血,这才能为东北争取更长撤退时间。
对于从朝鲜过来的日军,陈恩亮并不惧怕。因为从朝鲜攻入东北的通道就那么几条,设防比较好判断。再加上东北空军现在有超越日军很多的侦查和袭击能力,光是空中绞杀,就能掐断日军的后勤补给线,让日军陷入困境。即使来一两个日军师团,与关东军会合,陈恩亮也有信心用侧背装甲攻击的战法,对其围而歼之。
真正对东北威胁最大的是日军从海上攻入东北,东北漫长的海岸线要想处处设防是根本办不到得的。而现在的日本就具备这种在海上发动两栖攻击的资本,无论怎样发挥空军的力量,都无法长期阻止日军的海上行动。而且日军很可能在辽南地区登陆,重兵强推向沈阳这样的东北腹心之地。到那时,从东北撤退入关的道路就会被切断。
所以这仗要把短期内日本能调入东北的军队尽可能消灭,这样在他们二次动员在入侵东北时,中间间隔的时间就会足够长。那样东北才能从容布局和撤退,保全东北的工业精华和财富。这也就是为什么陈恩亮要大动干戈搞什么装甲集团深远穿插的动作,并不是要争个什么风头或者个人名声。完全是为了最大限度保护东北经济、财富和人力资源,保全国家骨血这个最高政治目标而采取的最积极的攻势防御战略。
如果朝鲜来援的日军不去救援辽南被围的第2师团,而采取翻越千山山脉,强攻沈阳的莽撞打法,陈恩亮的方案对此也有准备。那就是全军主力南下一鼓聚歼第2师团残部,坚决封住连山关防线,把来援日军封堵在几百里的山路上,动用空军实施火攻,直接把他们烧死在密林当中。然后主力再从岫岩方向穿过千山山脉,直取安东江口,绝对能做到不放敌人一枪一人出中国。
总之,陈恩亮的策略就是“先取中间,南北齐攻,围点打援,迂回包抄,大量歼敌”的设想,他是有自信打出一个不同的918事变,结局也不是中国军队溃逃千里,全面丢失东北,而很可能是他歼灭大量的日军,暂时守住东北,从容转移东北的财富和人力资源。
为什么说暂时守住东北呢?陈恩亮在计划中也分析,有两个原因致使东北在这个时代不能坚守到底。
其一是东北的地理,东北悬在中华实力圈的外围,多面受敌,自古就是很容易被外部势力切割出去的地区,一如现在的台湾。对日本而言,东北的南面和东面,都是外敌很容易发起进攻的通道。东面的朝鲜已经变成日本的直属领地有二十年了,可以作为进攻东北的后方基地。二次动员入侵东北的日本大军只要强行越过了狭长的长白山-千山山脉,就能推进到无险可守的东北大平原地带,从而可以积聚一泻千里的兵势,再无法阻挡了。
更要命的是东北南部的环渤海地区,在当下中国没有海防的情况下,几乎是门户洞开,根本就无法有足够的兵力建立大纵深防御的。日军恰恰拥有远东地区最致命最强大的海军,几个昼夜就能从其国内转运兵力到达渤海沿岸,从容选择登陆攻击点,对辽宁最精华的地域实施向心攻击。那怕是东北军再多再强大,也没法应对这种来自软腹部的打击。
其二,就是张学良本人,毕竟他的思维还是站在地方军阀的角度考虑战略战术的,守土的决心是远远不如保存军力的想法来的大。中国这个时期的军阀都是把自己的部队当作命根子,一旦没了自己的军队,也就没有了地盘,自己就什么也不是了。若到了与侵略东北的日军进行事变后的大决战之时,在判断出来即使打光自己的军队,也保不住东北时,他还是会转以保存军力为第一要务,即使丢弃他的基业之地东北也在所不惜,毕竟他还有华北这个地盘嘛。
秦川几个人意外地穿越到这个中国最艰难的时代,可不是几个年轻的屌丝来闹闹场面图个热闹就行了的。几人都有广泛系统的学识积累和步入中年的思维理性,不会认为东北在这样的国内国际环境下,能守个坚如磐石。几人之所以帮助张学良保卫东北,只是想改变一下中国羸弱怯战的风气,打出一点牺牲为国的精神榜样,籍此振奋国人,激发出拼命维护民族尊严的勇气来,赢得国家的尊严。东北军在原来时空里不战而逃,失地几千里,让国家和民族蒙受了羞辱和蔑视。这可是后世国人普遍心里的痛啊!
所以说,即使如陈恩亮在后世对日本人很是不屑的军中精英,也必须按照当下中国的实际情况,设计的东北抗战的最终形式。还是要像这世的一样,转入长期的敌后抗战形式,舍此别无他法。现阶段只能利用日本不论是思想上还是军事上都没有做好全面对华战争的准备空档期,利用东北军暂时的兵力的优势,速战速决。之后再安排今后的东北游击战争布局,主力部队最后也不得不暂时放弃东北,转向关内的抗战。
秦川和几个心腹参谋们仔细研究和推演了陈恩亮的方案,大家都觉得这个方案很切合实际,料敌全面,设想大胆,计划周密且能因敌而变,始终掌握战役的主动,没有什么大问题。
秦川觉得他们并没有说全,陈恩亮的方案始终遵循一个原则,在他很熟悉,可能这些参谋未必清楚。那就是:在战役的每个阶段,都坚持了对敌保持了兵力或火力优势,而且是采用机动调度的方式,在对敌大战时保持这种优势更明显。对此他是服气的,不愧是共和国的军中精英,制定的计划比自己的想像还要完善和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