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帝国废墟 > 第二十七章 东北产业入关

第二十七章 东北产业入关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瞿振渝接手东北兵工系统的事务倒是没有遇到人为的掣肘。原本主管东三省兵工厂的藏式毅因为接任辽宁省主席职位,本也无心厂务。没接到瞿振渝任职通知时,臧式毅还动了举荐瞿振渝的念头,因为自己能迅速接任省主席职位,也有分润瞿振渝发明新武器功劳的缘故。前任翟文选由于身体欠佳,在藏式毅报功后,就很快被张学良特命荣养了,空出的主席位子顺理成章地落到了自己的头上。现在见张学良指派瞿来奉主理兵工厂等各厂事务,也正合他的意思,瞿振渝一到沈阳,他便亲自召见,抚慰几句,希望他再立新功,就把他打发上岗了。

中国这个时代的工人阶级还处在萌发觉醒的初期,是一支有纪律,耐劳苦,慑服于资本和政府威权之下的一群人。只是被动听令的多,主动创造的少,毕竟还没有主人翁的意识。碍于此时的背景,瞿振渝也暂时没有去改变什么的冲动,只是心里在为工人阶级的现状抱不平。

瞿振渝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各厂主事,宣布将按照少帅的指令进行分厂,要把现在的军工单位一拆为二,走军民共举的路子。裁汰一些已明显落后且不适合军队未来使用的武器制造单位,缩减兵工厂的投入规模,现有的人员和设备积极转产民品。保留下来的军工生产能力,则谋求研发新的装备,适应未来需要。同时为了就近供应关内军需,将搬迁一部分工厂去关内。

东三省兵工系统主要由东三省兵工厂、迫击炮厂、飞机制造厂等多家企业构成。由于是官办的背景,且大多数时候被外行所领导,造成了厂内的外籍管理人员蛮横专断,不以东北需求为己任,没把心思花在生产和研发上,一味揽权捞钱,和中国工人矛盾很大。这就造成整个厂子生产效率低下,管理混乱。东北军急需的武器,比如中小口径的野战炮和炮弹、航空炸弹等产量不足,而不急需的150、240毫米重炮,却占用了不少生产线。总之,生产调度无序、人员庞杂,效率低下,生产成本高居不下。因此,兵工厂一直就是东北的财政黑洞,张氏父子几曾动过精简的念头,只是连年战争,暂不敢做此想而已。

现在瞿振渝提出的军转民方略,似乎是一条不错的方式,既能保留这支中国最高水准的工业队伍,又能自我经营,创收补贴军工亏空,一举两得。因此分厂转型的提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成,少部分人暂时持保留意见的人,听说了今后可以面向社会资本开放民品工厂参股的许可,立刻转变态度,也积极支持起来了。毕竟军品只能贪墨一些,而民品则能通过入股和功绩期权的收益,名正言顺地挣下一份不菲的家产,谁还愿意冒杀头的风险去偷张家的钱呢!

因此,大伙对瞿振渝接下来提出的迁厂到关内的方略都不做他想,毕竟东北的工业出品,要出洋贸易,那是困难重重,但要对关内销售,优势还是很明显的。迁厂是让自己寄望的军民产品靠近未来的销售市场,简直是节约成本、引领市场的好方法啊!至于搬家,和挣钱相比,那都不是事儿。北平也不远嘛,那儿还曾是旧国故都,风情自然胜过沈阳多矣!

趁着大家心热,瞿振渝立刻就从全系统上万台机床、设备中,挑选了3000多套成色和技术含量最好的,准备拆解搬运。对应的,运输的火车等运力也在少帅的干预下,做好了启运安排。

至于那些多达4万人的军工产业工人,瞿振渝心里可看的比这些设备还要重要,怎么可能弃之不顾。他通过亲自和工人们宣讲,要在关内的工厂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和计件薪酬制度,来大幅度提高工人和管理者经济待遇,以此来打动他们,随厂搬迁入关。

对大多数工人和技术人员来说,关内本就是自己的祖籍之地,现在的日子也不见得好过。入了关,能挣到更多的钱养家,何乐而不为呢。结果是大多数人都抱着随迁的热情和期望,瞿振渝对此很是满意。

到了四月初,从关内传来了几则消息。一是辛昕经过与美、意、英、法、荷、比等国领事和商界的沟通,宣布在中国华北的平津唐地区,建立世界上首个自由贸易区,以相互豁免关税的基础,建设辐射全中国的自由贸易开放园区。此举无疑对还在大萧条中挣扎的西方世界打开了通向东方的希望之门,因此获得了各方的一致赞赏和支持。

二是秦川的空军整军方案获批,正式开始新式空军建设。情急之下,秦川不得不求到瞿振渝的头上,让他给自己改造两架福特4—at专机成为空中指挥机,好让他训练大编队空中攻击实施空中指挥和调度。

三是行营来了命令,让他把库存在兵工厂的迫击炮等营连级火炮,全部调运到关内补充各部队,扩编队属炮兵规模,提高全军的进攻火力。同时加快新式冲锋枪和榴弹枪的生产线搬迁,其他自动火器的库存也要尽快运进关去。听说少帅最近要对山西动作一下,迫使几路晋军安分些。

秦川在行营参谋会议上提出个建议,要求兵工厂重新生产一批容弹量达到30发的捷克轻机枪弹匣,来提高班组火力的持续输出能力,这点也被少帅批准,由兵工厂照办。

正在辽西医巫闾山区整训军官的陈恩亮也打来电话,除了告诉他一切进展还好外,希望他能想办法生产一批冲锋枪和榴弹枪,增强部队的点、面打击火力。除此之外,武装携行具也最好能考虑重新设计一下,目前的装具太简陋,不利于长期的野外作战需要。

这些要求对于军工技术口出身的瞿大拿来说,难度都不大,就算没吃过猪肉,那也是见过猪跑的。更遑论在后世信息爆炸的背景下,掌握跨专业、跨领域的知识技能已成为军工带头人的必须,所以,瞿振渝有信心做好他们托付的几个事情。

兵工厂的仓库中有几万支苏俄的7.62莫辛那甘步枪,也就是旧中国俗称的“水连珠”步枪,选出些膛线完好的,取出枪管,一截为二,刚好就够2根冲锋枪管,这样冲锋枪的产量一个月就达到4000多支。瞿振渝准备加紧生产2个月,基本满足全军配置需要后,到六月,就开始冲锋枪生产线的搬迁。

后来二战东线战场,之所以波波沙受到敌对两方军人的热爱,除了波波沙冲锋枪有着高达8、900发的极快射速外,还有就是波波沙使用的7.62*25托卡列夫手枪弹更适合用作冲锋枪子弹,它比9*19的帕拉贝鲁姆手枪弹威力更大,存速能力更强。因而使用托卡列夫弹得波波沙在射程和穿透力上更胜其他冲锋枪一筹。在200米处威力不减,在250米处仍有不错的精度和威力。而德国的mp38/40冲锋枪,通常在100米外就不行了,只是在子弹的停止作用和携行性上比波波沙有优势。 波波沙的射程优势已经与美国后来的m1卡宾枪很接近了,这种远射和精度优势,对于当时缺乏自动武器的中国军队来说,意义可谓是极其重要的。所以,瞿振渝放弃了去仿制以色列乌兹冲锋枪的冲动(因为他原来的工厂就有仿制乌兹冲锋枪出口的业务),而去选择波波沙,就是考虑到它的远射能力对当下的中国是自动火力的有效补充。

波波沙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机加工零件很少,大部分都是金属冲压件。全枪只有87个零件,生产工时据说只要7.2个小时。成本低廉,使用和保养简单,很利于战时大规模生产和装备。只要有简单金属加工的工厂,甚至作坊,都能生产它的零件。后来人瞿振渝是十分明白这一点所带来的巨大价值的。

木制枪托虽然造成了枪的体积较大,携行性降低。但木托的射击稳定性能更好地掌握,有利于保持远**度。还有,今后在波波沙上挂上下挂榴弹发射器,木质枪托正好可以平衡全枪的前后重量。

武器试验场上,一种口径7.92毫米的转管机枪,也加入了射击实验。六根枪管束在一起,要用长长的弹链才能满足它高达4000发/分钟的射速。密集的弹雨打出去,显现出无与伦比的暴戾,一瞬间就把前面的靶场打成烂菜地,仿佛被七月的暴雨淋过一般。这种枪唯一的缺点就是要靠电机驱动,不然的话,装备到陆军部队,那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当然装到飞机上,那就适得其所了。

已经升为自动武器设计室副主任的康宝龄,还在绘图板上精描一种口径更大的转管机炮,他的口径高达20毫米。这同样是瞿总办提供的草图,说是要供应外国空军,出口赚钱的。

瞿振渝在沈阳,掌握了兵工厂后,边生产边搬迁,一样没拉下,提前进入了战时状态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