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明朝大祸害 > 第187章 好忙

第187章 好忙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鞑靼人挑选青壮编入骠骑兵,给他们一顶铁盔一副链甲一副弓箭一把长刀,让他们配合重骑兵作战。”

“锡伯人编入飞骑营,找工匠给他们制造最好的弓箭,以后跟鞑靼人干仗就让他们先上,让鞑靼人也尝尝被弓骑兵放风筝的滋味。”

“至于那些野人女真,编入重装步兵营,给他们重甲长兵,以后白刃战就让他们冲阵!”

他三两句话便将这些蛮子给安排得明明白白。

骆天生一一记下,然后说:“这些蛮子倒是好安排,吃得饱穿得暖他们就开心得跟啥似的了。可是那些边军、流民怎么安排?他们都要庄田,而我们现在可没这么多庄田可分了……”

龙岩峰揉着太阳穴,说:“那就垦荒吧。把他们调到滦南、曹妃甸一带,那一带有许多湿地,只要挖好水渠排干沼泽就能种水稻了。还有,沿海地区有大量盐碱地,我让人调查过了,至少有七十万亩盐碱程度是比较轻的,可以通过引水涮碱等方法改良,使之变回良田的,安排他们去做就是了。”

在主要以种植麦粟为主的北方,那些湿地是没什么价值的,典型的无主之地。至于那些盐碱地就更别提了,根本就种不活庄稼,谁稀罕?这些地可以放心圈,根本就不会有人找他们麻烦。

骆天生也不含糊,立马就下去安排了。

那些刚投奔过来的家伙有三分之二被安置到了曹妃甸。这里有着面积广阔的湿地,用心经营的话至少能够营造五十万亩稻田。再者,这里近海,可以通过捕捞海鱼解决一部分吃饭问题————众所周知,在肉食供应能够得到保证的前提下,人对碳水化合物的需求是比较少的。海里有的是鱼,连鲸鱼都有,捞上来就是一顿美餐了,这也是碰到天灾的时候,沿海地区的人总是比内陆的人更容易生存下来的原因。海边渔民最愁的不是如何捕到鱼,而是捕到的鱼多了没法卖出去。新鲜的鱼肉可是很容易变质、腐烂的,没办法长途运输,而制成咸鱼的话又需要大量的盐和人力,这些是普通渔民难以承担的,所以捕到的鱼要是多了,就只能烂掉。可有了这好几万张吃饭的嘴就不一样了,甭管他们捕到多少鱼都不愁卖啊!

于是,这些被安置在曹妃甸的家伙有福了,餐餐都能吃到鱼肉,甚至把鱼肉当饭吃,吃得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干起活来倍有精神。

在滦南、昌黎那边营造水田的新庄户也是一样的待遇。昌黎那边的倒也简单,就在海边嘛,渔夫驾着装得满当当的渔船一靠岸就可以将海鱼卖给他们。滦南那边就麻烦一点,离海边足有上百里远呢,想吃到新鲜的海鱼得多花一点心思。龙岩峰拿出的解决办法就是在昌黎那边建一个造冰工厂,用从葡萄牙人和三哥那里买来的硝制造冰块……是的,早在宋代,古人就已经掌握了用硝制造冰块的技术,龙岩峰只是让人造冰的规模扩大了十倍百倍而已。海鱼被整桶买回来,然后将冰砸碎放进桶里,再将整桶海鱼搬上马车,运往滦南。一切顺利的话,马车可以在六个小时内将海鱼送到滦南,而此时桶里的冰都还没有完全融化,庄户们吃到的海鱼都是新鲜的。

在吃这方面,龙岩峰从来都是很舍得下心思的。

旺盛的需求也让永平府的渔业变得十分红火,大量贫苦渔民驾着船来到永平府,加入捕鱼大军,他们早出晚归,搏击风浪,捞回一船船的鱼,然后从龙岩峰这里换回一笔笔或多或少的钱,每一次出海都是有赚的。不具备捕鱼技能的也可以到海边甚至到邻近的海岛上采集牡蛎等贝类,这些贝类肉质鲜美,很受欢迎,拿回来多少就能卖掉多少。而且吃掉肉之后贝类的壳也能卖钱,因为这些壳可以磨成粉,然后混入牛粪之类的材料里发酵制成堆肥。

更有人甚至盯上了鲸鱼。鲸鱼好啊,尤其是大鲸鱼,一条就有几万斤重,捕获一条不仅可以获得成千上万斤鲸肉,鲸脂还能做蜡烛,鲸皮可以做皮衣,就连鲸骨,也可以加工成骨粉出售……简直浑身是宝啊!只要能捕到一条大鲸鱼,他们就发了!

一时间,捕鲸业蓬勃发展。

捕鱼业的繁荣发展不仅给永平府皇庄带来了海量的肉食,更带来了大量在发酵之后可以当磷肥用的骨粉、贝壳粉,让龙岩峰在垦荒的时候更有底气了。他拿出的计划是在曹妃甸营造五十万亩水田,在滦南营造四十万亩,昌黎十万亩,乐亭十万亩,共计一百一十万亩。被他选中用来营造水田的要么就是小麦、谷子等耐旱作物无法生长的湿地,要么就是沿海的盐碱地,绝对不会有人跟他争,他放手去圈地就是了。

新任永平知府挺乖,知道这位龙内侍是皇上面前的红人,不敢有丝毫怠慢,对龙岩峰几乎是有求必应。不就是将几块没人要的烂地划入皇庄吗?小意思啦,都不用上报,他这个知府就能拍板。托他的福,永平皇庄圈地造田运动搞得是如火如荼……

这下龙岩峰就更没有时间去跟那位新上任的蓟辽总督侃大山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