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盛世古玩:我的古玩回忆之路! > 第十五章 古玩行的现有捡漏模式

第十五章 古玩行的现有捡漏模式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去老爷子家的一路上还真的是受益匪浅,我呢毕竟入行时间短这一年多的时间从赵叔那学到的基本都是以瓷器为主,有的朋友就会说了,为什么只学瓷器呢?多学点种类不好吗?确实是这样,谁会嫌懂得多呢,技多不压身的道理我还是懂得的,但这个行当和其他的社会营生真的是不太一样。

首先你入行得有机会,不是说逛上几天旧货市场或古玩城转上一段时间就算是入了门成为行里人了,更不是看上几本书就能出手买东西了(那样的话活活被坑死)。这里所说的机会是有这么几种,一是有行里的老人(而且得是“明白人”)带你或教你,为什么得是明白人呢,现在这个行里好多浑水摸鱼的,依我说就是误人子弟,你自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没人管你,但不要祸害其他人。二是家学渊源,古玩世家。三是靠自己的悟性和无数次的“基层”实践来完善自己。

第一种呢比较常见,无非就是师父带徒弟,朋友带朋友。这种入行的人不会走弯路,比较脚踏实地,只要不是自己太笨太懒,基本上入行没什么问题。第二种家学渊源就更好了,这类人入行有着极好的先天优势,老一辈给留下了玩意,而且是绝不藏私、倾囊相授。比第一种呢有着太多的好处,但也是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就是有时候家里教出来的不像师徒这种严格,有些时候手艺呢会欠一些,而且家传这种呢会觉得高人一等,遇上本身谦虚的还好,就怕孩子比较骄傲而在一些物件上吃亏。第三种呢说实话这两年不多了,这类入行的人呢大部分集中在上世纪90年代,那个时候呢正好是古玩行的复苏期,有些人是喜欢古文化,还有些人是看中了商机,这些人呢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呢逐渐的掌握了古玩的一些知识和识古辨古的能力,但是有两个最为重要的先决条件,那就是那个年代的赝品不像今天泛滥于市场,其次呢就是玩意多,多到什么程度呢,毫不夸张那个年代基本每家每户甭管好赖总都能拿出一些老玩意来,不像是今天从老百姓家找见一件传世的老物件真是快难死了。

以上这三种呢就是这个行当入行的基本条件,当然或许还有其他比较特殊的,如果有知道其他情况的不妨在评论区指点小编一下。还有的朋友就会问了,那小编你是哪一种呢?问出这话的朋友一看就是没有从头看我的小说,在这呢小编告诉大家,我的古玩回忆之路这本小说是在塔读签约发表并定期更新的,预计是写两季,每季呢大概150万字左右,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如果觉得还有点意思,小编希望大家帮的点点收藏。当然小编毕竟不是专业的写作之人,只是想通过文字把自己在古玩行的这些年的经历和遇见过的事情跟大家分享分享,也让喜爱古物和文化的朋友们了解到这个行当,毕竟古玩行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还是留有一些神秘感的。当然,如果写的差强人意的地方还请诸君多多包涵。

小编呢是属于第一种和第二种的结合体,为什么这样说呢?第一我是有师承的,相信看过前面几章的朋友们已经清楚了,当然在后面逐渐会给大家说到我的师承有序。第二呢我前面也说过我家老一辈的过往,虽然没有展开往细了说,但也是和古玩行沾边带故的,同样在后面的章节中会给大家一一掀开这些往事。

聊的聊的就偏了,言归正传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入行都如此之难,更何况还要掌握各个门类,你们觉得容易吗?人得精力是有限的,悟性也是有头的,更何况你在行里是不是有机会学的到所有的门类?所以这行里人大部分只掌握一个门类,经常逛古玩城的朋友们应该有所了解,古玩城里的店铺如果你留心些就会发现,绝大多数的店铺里的物件都是以一个大门类为主,比方说进一个店有可能大部分都是瓷器,但也参杂着一些杂项或老家具,那么这个店老板的主营就是瓷器了,他的古玩知识也是大部分放在瓷器这个门类上了。

说到这呢,小编就要给大家送点福利了。在很多外行人的眼中,古玩行最吸人眼球的是什么?捡漏!捡漏这个事情,在以前只是存在于行里人,因为以前信息传递比较闭塞,主要还是出你口、进我耳,发生一件事情靠的还是口口相传。但到了今天可是完全不同了,网络信息铺天盖地,各种传媒模式充斥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些有着传奇的捡漏事件或故事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让人们时不时的看到,也就让人们对古玩行当的捡漏充满了幻想和期待。

比方说哪哪哪的一个人家里,翻出来一个老物件上了一些鉴宝栏目,被专家们告知值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又或者谁谁在旧货地摊上淘换了一个物件,被发现是极好的文物,一下就翻身农奴把歌唱了。等等如此的事件先不论真假,单说这些故事也足以让很多人趋之若鹜了。

这样的事情间接的导致了这个行当好多问题,第一我们行里人收货不好收了,我这两年就碰到过,朋友介绍去一人家,说是这家有老东西,可以看看能不能收回来。去了以后一看,确实是老物件,但也就是清代普通的民窑瓷器,谈不上有多好但也不差,市场价值呢也就是四五千块钱(当然这里说的价钱是我们这行的售价,大家一定要清楚这一点。其实各行各业都一样,但人们就是有时候爱钻牛角尖,你不是这个物件值五千吗?你为什么只给我四千,大哥呀,我们又不是干慈善事业的,总得吃饭吧。)但这家人呢,就认为我家里这个物件是老东西、是文物,怎么才值几钱块钱,少了20万不卖!

唉,没办法,这都是让这些年的媒体信息给带“坏”了,人们总是看到某某物件多钱多钱,但是他们没想见那都是已经经过层层筛选,最后留下的“精品”来吸人眼球的。普通人家里有些老物件是很正常的,但要是精品就不是那么简单了,那是需要家庭显赫流传有序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