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伐清1652 > 第二百三十一章 心腹大患

第二百三十一章 心腹大患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南直隶镇江府府城,原本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只有稀稀落落几人,两边的店铺更是大多闭门不开,因为大军入驻,税额提高,粮价上涨所造成的饥荒和商业凋零使得这座位于运河和长江交叉口,东临南京,北望扬州,南濒常州的商业城市日渐没落。

张煌言所部水师已经攻占了靖江,并在那座江中沙洲上留下了数百兵马,以及大小三十多艘战舰,不时便来骚扰,搅得城中的清军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日都不得安宁。

不止是镇江,清军的所谓长江水师早已经被张名振剿灭,如今张煌言麾下的上万水师在长江水道如入无人之境,最远甚至到达了南京城北面,甚至还不止一次放炮,以示军威。

这还不是最严重的,对于清军来说,真正的心腹大患是张煌言水师对于其运输线的打击,这使得清军的粮草军需调配只能更多依赖陆地,耗费大增。若不是张煌言所部水师只能活动于长江主干道,恐怕清军的南北补给线都要被切断了。

而随着张煌言水师的活动越来越频繁,江南地区的奴仆起义也接踵而来,双方甚至遥相呼应,相互配合。不少奴仆暴动之后都选择了逃入太湖,投靠钱达,等待最终的大战到来。

为了防范张煌言大军的进攻和镇压此起彼伏的奴仆暴动,岳乐不得不请示顺治,扩张长江沿岸各城的绿营守军,同时派出八旗兵协助防守。这些地方都是清军的财税来源和运输大动脉,若是大乱,财税一断,别说是南方的战局了,便是北京的物资供应,恐怕也难以为继。

其实,随着北方各省民变起义不断,清军不得不加大军事投入,各省的额外开支都得仰赖南直隶,浙江两省,否则根本无法镇压。

当然,随着主要战场转移到了江南,清军的运输成本大大降低,而陕甘在孟乔芳的十年治理下,许多地方的屯田也取得了效果。清廷在无力支援的情况下,甚至想过让陕甘自筹粮饷,但最终因为对吴三桂和陕甘绿营军的提防,还是作罢了。

毕竟,放任吴三桂和陕甘绿营自筹军饷,据地而守固然可以节省大笔军费,但如此一来,无异于让对方割据。不到最后的时候,清廷还是不会放手的,尽管现在顺治和满州大臣们已经十分犹豫了。

他们是想汉人自相残杀,然后自己坐收渔翁之利,可转念一想,孙可望,李定国,郑成功等人已经如此强大,要是这些汉人倒戈了,那局势岂不是雪上加霜?

其实,岳乐上书过顺治,他没敢明说,只是稍稍暗示了一番。这种事情,要是追究起来,可是大罪,岳乐不是那种不知道分寸的人,他现在是带罪之身,更不敢直接说出口。

岳乐如今对于战局的走向并没有把握,李定国杀了他的密使,那就是不可能合作的意思了。郑成功虽然让人回来了,但也没有任何合作的意向,让人捉摸不透,好像是在观望一般。

而吴三桂通过胡心水传回来的消息,也听到了一些风声。他倒是想促成这些事情的落实,这样他就有更大的资本了,和刘文秀谈判的时候,如果是独立王国头领的身份,对他来说局面会好很多。

不过,吴三桂在清廷中的力量并不大,他并不能施展多少力量去影响,或者说推动这件事情更进一步。但知道了这件事之后,他更加坚定了清廷要亡的信念,朝着刘文秀靠拢的心更加急切了。

随着孙可望的“粮食战”逐渐生效,北方各省的粮价大涨,便是江南当地产粮区的粮价,也比往年高了一倍有余。

在如此巨大的利润驱使下,江南不少商人不顾清廷禁令,冒着砍头的风险,开始囤积粮食,然后向北方各省走私粮食。还有一些不愿意冒着走私风险的,则打算等到粮价再翻一番之后再卖。反正等百姓家中存粮耗尽,大家都饿极了,多少钱也得买,而这又造成了当地粮食价格的进一步上涨。

不同于孙可望有营庄支撑,可以高效调度使用各种资源,更能严厉打击走私,清廷控制下的土地很多掌握在各大汉人地主,各大旗主贝勒的手上,地方绿营守军也不可信。

这些耕地和耕地上的佃户,包衣们,在如此乱局之下,反而是进一步朝着大户贵族们聚拢了。

这其实并不难理解,在如此年景,清廷的加派徭役必然不会少,也绝对容不得商量。不止是普通的自耕农,便是八旗旗丁,手中的粮食除了缴纳赋税之外,便不剩多少了,要想维持生活,只能是向旗中的贵族们“借”。

于是乎,原本就是大奴隶主,手中聚集了无数财产土地的满洲贵州们,又开始了一轮新的兼并,他们手中的财富非但没有因为战局不利急剧减少,甚至还有不少都增加了。

而那些旗丁原本依靠剥削汉人包衣,获得了巨大利益的,也因为前面几次的军事失败,没了劫掠所得的财物,家中的包衣更是损失惨重,男丁又都在外征战,哪里还有多少余力耕种,收成自然成了问题。

塔塔克家中的情况便是如此,他家的包衣因为两次大战,死了三个,而李忠诚家中的包衣也死了一个,家中的地因为缺少劳动力,这两年都收成都不好,到了缴粮的时候,只能靠土地或者包衣来“借”。

实际上还是主仆的二人如今都在镇江城中,负责守卫任务,都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回北京了。

为了防范明军,更是为了让大军加强训练,适应南方气候,大批八旗兵滞留在了江南,最多就是夏季最炎热的季节分散各处,或者北上避暑,以免造了瘟疫。

不过,经过这几年的苦战,来自北方的数万绿营和数万八旗,其实对南方的气候都没有那么敏感了,甚至夏季的时候,失去战斗力的情况也大幅减少。

(https://.23xstxt./book/43141/43141002/761575526.html)

.23xstxt.m.23xstxt.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