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伐清1652 > 第一百零六章 火种

第一百零六章 火种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虽说这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他们说出来之后咱们的工匠也能造,但要是没有他们这么一说,咱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造得出来。”

宋应星越说越兴奋,俨然忘记了自己只是来汇报新式武器研究成果的了:“不过,那些红夷的书确实有很多都是好东西,很多都是咱们这没有的,老臣近来看了他们的译本,很多东西都是闻所未闻,着实是大开眼界了.......”

孙可望保持微笑,听宋应星说完之后,又和他讨论了几句如何把这些技术教给更多年轻工匠学员,发扬光大的事情,然后才问自己一直想问的问题:

“宋老,火枪工坊的那几个工匠现在做出燧发枪了吗?”

“呃......做是做出样品来了,可改进了五次,还是没有达到王爷的要求,击发率也很低,只有五六成,枪的零件太多了,造价要到九两多十两银子,生产也是个大问题。

而且,就算工坊全力生产,恐怕也不能满足王爷的要求。若是这样,其他火器就没有余力生产了。”

孙可望听罢,不由得皱起眉头,他对枪械火炮只有耳闻,并无研究。原本想要工坊生产燧发枪,再配上刺刀,这样火枪兵在战场上的利用率就能成倍提高了,但没想到快三个月过去了,还是没能成功。

不过想想可能是自己太急了,他也记不清欧洲那边的情况了,只记得燧发枪这个时期虽然已经有了雏形,但距离大规模军事装备似乎还差得很远。

而且,现在的炼钢技术如果要生产出适合套刺刀的枪管,产能就跟不上,大西军现在近二十万将士,又不是只用生产火枪,所以生产出配上刺刀的燧发枪装备军队暂时还不现实。

说到底,孙可望现在又缺钱又缺人,只能选择最实用,性价比最好的那种武器大量生产,而成熟的火绳枪和长枪兵的组合,无疑还是当下最好的选择。

“这样,宋老,你现在是科学院的院长,科学院到今天也已经办了快一个月了,你组织一些学员来专门研究燧发枪和刺刀,制定好奖励规则,经费不够找刘体纯要。

造枪造炮孤是行外人,但是钱粮备料,需要科学院需要,孤一样也不会少,你们造出来之后送到工坊的试验场试验,合格了就送到军队试用,达到条件再大批量生产。

另外,学院的其他研究也一样,要建立和工坊一样的分级奖励和月饷制度,鼓励学员创新工具,武器,以及其他任何的实用技术。”

孙可望设立科学院,并不单只是为军事服务的,其它的技术能发展的则发展。超越时代的他不敢想,但改良一些工具,或者是花一两年做个同时代的燧发枪,应该是没问题的。

“等收复了广东,咱们再在广州或者佛山成立一个武器局,在那里招募更多的工匠,到时候把一些比较有潜质的工匠再招入科学院来,将科学院进一步壮大。”

“王爷,之前你说要把一部分工匠迁移到常德,在那里布置一个火新的武器局,可是有了计划?”宋应星听到孙可望说起武器局,忽然想起了这件事。他是接手王应龙工作的,有些事情的进度并不是十分清楚。

长沙距离前线是在太近,把整个政权的所有工匠精华汇聚一处也并不是一个周全之举,万一哪天出了意外,就真的是被一锅端了。所以孙可望打算等腾出手之后,在靠近洞庭湖和沅江的常德再建一个武器局,既有利于材料成品的运输,到时候攻下武昌也能迅速迁移过去。

“这个还要等等,等这些老工匠带出了第一批徒弟,工匠的数量充足之后,再开始迁移。现在王尚书已经开始组织人手在常德建造工坊了,但目前是春耕时节,人手不够,进展还很慢。”孙可望解释道。

现在宋应星专门负责武器生产,技术发展,王应龙则是负责其它的工程建筑,两位老者扛起了这个抗清政权的工部重担。

“是,老臣明白了!”宋应星拱手拢袖道。

“宋老,武器局就得靠你多操心了,只要我大军在前线能打赢,鞑子亡不了我们的国,咱们就能有越来越多的钱粮投到科学院,到时给宋老送来一万个学生!”孙可望笑道。

他知道宋应星最关心,最在乎什么,自然投其所好说话,听得宋应星又笑容满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