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四章 言传身教
一转眼,又是周末,弟弟已经去陵海公安局沿江派出所上了一个多星期班。
弟弟毕业时给同学留的是自己的通信地址,韩宁看着弟弟同学从汉武和江城寄来的信,忧心忡忡。
“江昆,三儿说要参加什么行动,他那么小,又是刚上班,什么都不懂,会不会有危险?”
“公安是准军事化管理单位,跟我们部队差不多,你能想到,他们领导一样能想到,放心,他不会有危险的。”
“要不打个电话问问。”
“他都说了要参加行动,这个时候怎么能给他打电话。”
今天不用去白龙港帮着修船,两口子决定带孩子回老家让老人看看。
张江昆收拾好要带回去的东西,抱起儿子,回头催促:“别胡思乱想了,赶紧走吧,骑到家要好几个小时呢。”
“好吧,我拿下包。”
……
就在姐姐姐夫带着孩子把家还之时,韩渝正盘坐在老坝港客运码头售票室门口,不动声色看向对面那对刚从汽车站走出来的时髦情侣。
男的二十四五岁,上身穿确良白衬衫,下身的灰裤子烫的笔挺,提着大包小包,胸前还挂着一部照相机。
女的很漂亮,瓜子脸,长头发,穿着一件碎花连衣裙,脚穿一双精致的凉鞋,蹑手蹑脚,生怕踩着水坑把鞋袜弄脏。
遇到满头大汗的行人或冒着黑烟的机动三轮,她都会用手绢捂住鼻子。
爱干净,嫌这儿脏,嫌那儿的味道难闻,娇滴滴的,一看就知道是城里人。
听口音也不像本地人。
男的说了几句,进去排队买票,让女的在门口看行李。
今明两天的船票肯定是买不到的,经过几天的观察,韩渝已经搞清楚票都去哪儿了。
在白龙港码头和长途汽车站讨生活的人,包括几个国营单位的干部职工,几乎都加入了排队买票的大军。
他们离得近,售票室一开门就进去排队。
有些人售票员认识,知道他们把票买去是倒卖的,不卖给他们。
他们于是让亲朋好友来排队买,买到之后加价三块钱转手卖给票贩子,票贩子再加价十块钱卖给急需船票的旅客。
这些人都是贪图蝇头小利。
真正的票贩子并不多,比较活跃的也就二十六个。
从白龙港派出所的张所上次带到所里的报纸上看,东海倒卖船票的问题更严重。
去年东海公安局组织南市、虹口、黄浦三个分局和航运公安局,出动四千多公安干警,查处了一千九百多个票贩子。
投入那么大力量,处理了那么多黄牛,但现在从十六铺码头到白龙港等地的船票依然难买,可见打击难度有多大。
不出所料,男的很快就出来了,愁眉苦脸地跟女的说买不到今天的船票。
女的急了,气呼呼地埋怨起来。
这时候,一个黄牛凑上去搭讪,说了几句,把二人带到旅社那边。
讨价还价是没用的,十五一张,一分钱都不能少。
那对情侣说了半天,最后只能掏钱买高价票。
女的怏怏不乐,男的一个劲儿哄,也不知道是怎么哄的,女的终于露出了笑容。
可能买的是晚上的船票,二人先去存包,拿上存包的票,开始闲逛起来。
这时候,徐三野戴着一顶工地上的安全帽,鼻梁上架着一副墨镜,骑着摩托车出现在视线里。
他已经拉了一星期客,跟这儿拉客拉货的人已经很熟了。停好摩托车,掏出香烟跟人家闲聊起来。
那个年轻漂亮的女青年,要在汽车站前拍照留念。
男的打开照相机的皮套,摘下镜头盖,开始取景。
女的跟电视里的模特似地摆姿势,男的一会儿站着拍,一会儿蹲下拍,引来许多路人旁观。
汽车站前拍完,他们又去有白龙港大牌子的候船室门口拍,到处拍照留念。
他们肯定是刑侦队的侦查员,真进入角色了,装的真像……
韩渝正暗暗感慨,身后传来徐三野的声音:“看什么看。”
韩渝缓过神,连忙道:“买芦稷吗,又甜又好吃的芦稷,两角钱一根儿。”
“来一根儿。”
徐三野扔下两毛钱,接过一根芦稷,头也不回地走向旅社方向。
不一会儿,那对年轻时髦的情侣也走了过去,在旅社那边拍起了小照。
韩渝不敢再盯着看,继续观察起刚才那几个看热闹的黄牛。
“小韩,今天生意怎么样。”
“好多人抢生意,从早上到现在只卖了六根。”
卖茶叶蛋的妇女一屁股坐了下来,看着不远处跟风卖芦稷的老头老太太,笑道:“谁让你刚来时生意那么好呢,人家看着眼红。”
韩渝嘀咕道:“学我有意思吗?”
“生意大家做,这是没办法的事。我刚开始卖茶叶蛋的时候卖茶叶蛋的人也不多,你看看现在有多少。”
中年妇女揭开铝锅,一边用小铁勺把底下的蛋翻出来,轻轻敲裂蛋壳,一边问:“肚子饿不饿,吃不吃蛋。”
韩渝拿起一根芦稷,笑道:“换不。”
“芦稷我家有,别人稀罕我可不稀罕!”
“不换就算了。”
中年妇女没做到韩渝的生意,笑骂道:“你个小气鬼,连茶叶蛋都舍不得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