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明世祖 > 第六十八章人口滋生

第六十八章人口滋生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对于被统治的百姓来说,只要有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就是让他们半委屈的接受下来,过安生的日子。

  毕竟谁也不喜欢战争。

  所以,朱谊汐一但收复漠北,贝加尔地区,自然就会宣称继承自元土。

  辛文成大惊失色,然后就是惊喜交加:“陛下,岭北之地,太过于辽阔了吧?”

  “辽阔吗?不至于吧!”

  皇帝轻笑道:“吉林,黑龙江,加在一起,怕是超过了漠北,只是尔等不自知罢了。”

  “元时的岭北行省,太祖、成祖年间的奴儿干都司,都是这样的野望,我不说超越太祖,继承其遗志也属正常。”

  辛文成暗自叹气。

  虽然他是武将,但对于皇帝的野心实在是太多低估了。

  他本以为彻底消灭满清余孽就功成退兵,不曾想皇帝想要的更多。

  一些草原,冻土,百姓都没多少,几乎可以说是鸟不拉屎的地方,根本就没有什么好统治的。

  “不过,你既然想要去奉京府,那么对于科尔沁诸部可得赏罚并用。”

  “过几天,我就派遣一些喇嘛过去,算是配合你吧!”

  要求得到了满足,辛文成喜不自胜,他继续道:“陛下,吉林兵马不足,是否要扩一些?”

  吉林行都司虽然有三十万人,但边军却只有万人,可以说是力有所逮,若不是军户比较多,税收别提多难收了。

  “再与你五千人。”

  皇帝点点头,赞赏道:“不过,必须是招募自京畿百姓,与山东人中和一下也比较好。”

  随后,一应的赏赐自然是不会少。

  第三位则是察哈尔总督,孙长舟。

  作为老丈人,锦衣卫出身,孙长舟的资历自然不需提,从漕运总督,在宣大总督,以及如今的察哈尔总督,孙长舟之经验可谓是极为丰富。

  刚一回来,他立马说道:“陛下,由于战事消弭,察哈尔诸部人丁滋生的厉害,仅仅数年间,都快翻上一番了,快要想些办法才行啊!”

  政治敏感的孙长舟,从长远的目光来看,立马就看到察哈尔的危机,亦或者说是整个漠南草原的危机:

  和平。

  长久的和平,秩序,导致漠南地区的牧民使劲地生子,人口不断的堆积,从而导致牧场逐渐不足。

  这要是在以前,草原上几乎无日不战,大部落吃小部落,小部落互相兼并,从而让战争成为主旋律。

  所以,人口不断地被消耗掉。

  实在不行,就兵向中原,死伤就更多了。

  而如今呢?处罗可汗规划了各部落的草场,不准随着迁徙,同时还建立了青贮手段,导致牧民牲畜不断增多。

  牲畜等于是粮食,粮食多了,再加上太平时光,生儿育女自然就有动力。

  而现实时,在中原,人口增多可以去向山借地,实在不行就下海去南洋,但草原上只是看上去一望无垠,实际上却都行有主。

  数年的和平,无战争情况下,牧场的容纳人口将会不断上升,待到积攒到一定地步后,战争自然而然就会爆发。

  草原的秩序,必然会轰然倒塌。

  而有什么比反抗明朝统治更有效的旗帜?

  孙长舟沉声道:“据臣所知,不出百年,草原上的人口必然会到达极限,到时候朝廷,若是手段不厉害,其怕是如六镇之乱……”

  朱谊汐沉默了。

  他想仰天长啸,果然,学习满清的招数,还得要学全,这是一环套一环。

  减丁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而他预想中的让蒙古人为兵将,阻止俄罗斯东扩,反而成了镜花水月。

  因为到时候人口压力,利益,必然会让蒙古人转向俄罗斯,一切的设想,都会脱离现实。

  “你觉得有什么法子能控制吗?”

  皇帝带着些许的盼望道。

  “为今之计,只有招兵。”

  孙长舟果断道:“招募其民为兵,刀剑无眼,必然折损,自然而然就会达到战争的目的。”

  “不过,目前战事虽多,但长此以往,必然是不管用的。”

  他轻抚额头,苦笑连连:“老臣思虑多时,为今之计,最好的的办法,只有儒家的四书五经教化了。”

  “将一群狼,教成羊,这是个长久的工程,需要持之以恒,好肥极多。”

  让习惯于舞刀弄枪,骑马射箭的蒙古人读书,这成本高的吓人,时间见效也是极慢的。

  对此,朱谊汐微微点头。

  读书,尤其是儒家文化,从小到大,足以让一个人成为忠君爱国之人,实在不济,也能变成呆头鹅,废了本事。

  但这不是他想要的。

  皇帝思量再三,说出来了一个方法:“让余丁去为喇嘛如何?”

  “过犹不及,怕是蒙古诸部孱弱不堪了——”

  孙长舟蹙眉道。

  实际上,减丁政策,施行的是在金人,他们定期去草原厮杀,想要消除威胁,一劳永逸,反而逼出了成吉思汗。

  满清并无明确法律规定减丁,但却用制度来让其减丁。

  例如,禁锢户籍,牧场,导致天灾成形后,牧民只能等死;俄罗斯占据西伯利亚,大量的牧民难以南下,从而导致蒙古成为死水。

  当然,最主要的则是奴隶制压迫,导致不事生产的喇嘛们成了唯一的通途,一如中原百姓,为活下去阉割一刀去皇宫。

  当喇嘛,是活路,但却导致生育率降低。

  朱谊汐回想起满清的法子,最后琢磨一下,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北上。

  没错,就是打破俄罗斯人对西伯利亚的垄断,从而让滋生的人口北上,进行人口泄洪。

  当然,那是治本的方法,如今治标,只能采取有效的法子。

  “一子继承家业,一子为兵,一子为喇嘛。”

  皇帝轻声道:“中和一下,各自顾及。”

  孙长舟眨了眨眼,拱手道:“陛下英明。”

  当然,这个为兵,其实也是可待商榷的。

  只有少数是入京营,大部分人自然是成为建设兵团,去吉林、黑龙江进行开垦荒地活动。

  既能充实边疆人口,还能解决蒙古人口问题,朱谊汐觉得自己是天才。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