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小说 >泥步修行 > 参拜佛门

参拜佛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因此,“性空”比“本无”更深刻。

说到这里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已经说得过于玄虚了?那就要借用佛教“方便法门”,用一个通俗的例子来缓解一下。

我此刻正端起茶杯喝水,因此想用茶的例子,来说明如何由“缘起”抵达“性空”的。

茶,哪怕仅仅是一片茶,它的生长,就由无限量的偶然因素组成。譬如,产地的经度、纬度、高度、温度、湿度,以及土壤的酸碱度……太多太多的“度”交织在一起,其实也就是大自然中太多太多的偶然正巧相遇。相遇了也不能固化,因为立即就会碰到采摘、晾晒、烘炒、杀青、贮存等等各种复杂条件。即使到了这一步,未被冲泡的茶叶对人类也不具备明确的价值,因此又要面对水质、水温、手法、壶体、炉火的无数可能。当种种可能恰巧具备,才能变成一口茶。

你看,成就一口茶,就隐伏着成千上万个不确定的条件偶合,也就是成千上万的“缘起”。在这个漫长、飘忽的过程中,哪一段,哪一点,能够包揽茶的“自性”呢?没有。但是,哪一段,哪一点,又都决定着茶之为茶的“缘起”。

这种“缘起”还可无限伸发。例如,即便仅仅说到茶壶,就又要牵涉到五色土中紫砂泥的地域、成分、寻挖、窑烧,每一点又有无数“缘起”;即便说到冲泡手法,更要溯及男女茶艺师的出生、入行、拜师、性格等等偶然因素,仍然是一大串的“缘起”。

那么多无穷无尽的“缘起”,都奔向茶,因此,茶的“自性”也就呈现为一种广泛散落的不可寻觅状态。这种“自性”,其实就是一种“空的存在”,故谓之“性空”。

好了,一口茶终于喝到了。但是,喝下去之后,茶的概念是从什么时候升起又是从什么时候消失的?……把这么一个既找不到头又找不到尾的飘渺过程浏览一遍,我们大体明白“缘起性空”是怎么回事了。

茶是这样,那么,推衍开去,世上的每一个方面,也都是这样。

一切都是一个变化不定的长过程中的偶然组合,因此都是“缘起”,也都是“性空”。

“缘起性空”,是天下万物的真相。不明白这一真相,人们就会陷入“无明”的陷阱,苦恼不堪。佛教救人救世,就是希望把大家从陷阱里拉出来。

如何拉?那就是一遍遍告诉他们,天下种种让人追求的东西,无论是官位、财富,还是名声,一切都是偶然,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是临时,一切都是暂合,一切都没有实性、本性、自性、定性。

还要告诉他们,大家从无限偶然组合的变化长程中,截取一些小小的片段予以固化,正是一切困厄的由来。因为固化了的片段就必然伪设“属性”,与其他片段切割、对比、较劲、互伤,由此造成一系列灾祸。

只有知道了任何一个片段都没有理由固化,那么,从切割到互伤也就失去了理由,连灾祸也失去了理由。

这一来,我们就从对“性空”的认识,到达了“性空”的自由。

在“性空”的自由中,魏晋名士所揭示的“无”就一一呈现了。你看,无绳、无索、无栏、无墙、无界、无边、无羁、无绊,随之而来,也就无拘、无束、无惧、无忧了。这,难道不就是真正的自由吗?

这许许多多的“无”,加在一起,也就是“无常”。所谓“无常”,大致是指无常规、无常态,一切都无法预计,一切都无法依靠。

初一听,“无常”让人感到有点心慌。因为世上一切限制、障碍和围栏,都是按照常规、常态设置的,即便令人厌烦,却也可以被依靠。一旦撤除,很容易变得手足无措。

但是,佛教还是要我们撤除。因为在“无常”的洪流中,抱住岸边的几根小围栏反而更加危险。所以,不要指望那些“不可靠的依靠”。

尤其是对未来,人们总是依据常态估算,去争夺未来的拥有。其实,这种争夺都应该放弃。

未来的一切都靠不住,“无常”是唯一的结论。

乐于接受“无常”,这是一种最健康、最积极的人生状态。来什么就接受什么,该怎么着就怎么着,一切都能对付,无事不可处理,而且是在未曾预计的情况下来对付和处理。即使突然冒出来令人惊悚的情况,也只把它看作是自然的安排。这种人生状态,是多么令人神往。

乐于接受“无常”,人生的气度也就会无限开阔。

我们喜欢用“气吞万汇”来描写最辽阔的海口。这样的海口永远不会拒绝逆流、浒藻、暗潮、狂波、浊涛。什么都可以进入,一切都可以吞吐,百般都可以来去。来了,不惊惧,不希冀;去了,不悔恨,不抱怨。

这种气吞万汇的风范和魅力,正是来自于“缘起性空”和“无常”。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