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小说 >泥步修行 > 难在不惑

难在不惑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每破一个“惑”,抬起头来,就会觉得惠风和畅、秋高气爽。一连破几个“惑”,放眼望去,顿时会领略海阔天空,烟波浩渺。如果能够抵达“不惑”的境界,那么,人生就会真正抵达自在的境界。

这事不能太急,也不能太拖。

孔子为“不惑”划定了一条年岁界线:四十岁。

他在《论语·为政》中有一段著名的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个过程比较长,我们不妨截取“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这两个时段来说一说。

你看,三十岁已经“立”了,却要到四十岁才能“不惑”。整整花了十年,而且是人生精力最充沛、思维最活跃的十年。

孔子所说的“立”,是指“立身”,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根基、有地盘、有专长、有成绩、有形象、有公认的人。这不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吗?怎么还要经历漫长的十年,才能进入“不惑”呢?

确实,在普通民众看来,“惑”是小事,“立”是大事。但是,孔子排定的年岁作出了相反的回答。

仔细一想便能明白,人们正是从种种“立足点”上,生出无穷无尽的“惑”。无论是专业的立足点、权力的立足点,还是人际的立足点、财产的立足点,带来大量的竞争感、嫉妒感、危机感、忧虑感。这一些“感”,其实都是“惑”。追根溯源,肇祸的是“立足点”,也就是“立”。

即便是最好的“立”,也是一种固化,一种占领,一种凝结,一种对传统逻辑的皈依,一种对人生其他可能的放弃,一种对自身诸多不适应的否认,一种对种种不公平机制的接受。这,怎么能不造成重重叠叠的“惑”呢?

因此,由“立”到“不惑”,是一个极为艰难的过程。十年,还是少说了。只有自信如孔子,才敢这么说。

我认为,孔子的伟大之一,是对“不惑”这一命题的发现、提出、悬示。事实证明,四十岁之后的孔子,并没有达到“不惑”。他五十岁之后做了几任官,都磕磕碰碰。从五十五岁到六十八岁带着弟子周游列国,那就更不顺了,处处碰壁,又不知何故,甚至觉得自己像一条“丧家犬”了,怎么能说得上“不惑”呢?

“不惑”的目标没有达到,但他时时都在“破惑”。甚至,为了“破惑”不惜流浪野外,年年月月叩问大地,泥步漫漫未有穷尽,直到怆然暮年。如此人生长途,正该百世仰望。

孔子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高尚的人,也会有很多“惑”。甚至,越高尚,其“惑”越多。尤其像孔子这样的儒家学者,把世间之“惑”全都压在自己肩上了,要破谈何容易。

可见,不管生命等级的高下,“破惑”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生命难题,而且还会伴随终身。因此大家都何须遮遮掩掩,而不妨敞亮地回顾和讨论。年长者更应该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后辈,因为“破惑”的经验,也就是为人生减负、让精神自如的秘方,理应早一点传递给刚刚上路的生命。试想,人们如果在年轻时总是迷惘蹒跚,到了老年才开始觉悟,那是多大的生命缺憾?

正是出于这种思考,我也就有信心来讲述自己的“破惑”经历了。我心里有点焦急,天天看到周围的人们一心追求各种各样的“立”,却不知破“惑”,造成了生命的大量虚假和颠倒。我写过很多书籍劝说都无济于事,现在,除了推门而出,现身说法,已经没有其他办法。

而且,我的年岁,也在催我不能不讲了。

老人唠叨,已无他求;话重话轻,皆是心声。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