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小说 >医学心理学 > 第一节 心理卫生概述

第一节 心理卫生概述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心理卫生在我国也有悠久的历史,《管子》中的《内业》篇,可以说是较早论述心理卫生的专篇。内,就是心;业,就是术。内业者,养心之术也。管子认为,心是“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的物质器官。他在论述养心之术时,是与讲究道德修养紧密联系的,他将善心、定心、全心、大心等作为最理想的心理状态。《左传》不仅强调了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的密切关系,并且列举了若干心理失常导致躯体病变的事例。书中所列举的讲究心理卫生以祛病延年的道理和方法,朴实易懂,容易实行,主张养生贵在“和”,生活要有规律,作息要有节奏。《黄帝内经》中有关心理卫生的内容非常丰富。如提到养生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就是说,不要自负过高,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要贪欲过多,人贵知足常乐;不要做昧心欺人之事,人贵待人以诚。这样心境就会安定愉快,不会怨天尤人,更不会惊慌恐惧。这对心理健康会大有裨益。

当代的心理卫生运动是从如何正确认识精神病和给精神病人以人道主义的待遇开始的。法国大革命后,比奈医生提出,要以关心的态度对待精神病人,这样有益于病人康复。因此,一般认为,比奈是心理卫生的倡导者。随后,赫特·斯列宾与邵尔茨两人分别著有《关于心灵营养问题》与《关于精神营养问题》,二人也是现代心理卫生的先驱。瑞士心理学家门格(H.Meng)和现代病理解剖学的创始人魏尔啸(R.Virchow)也是心理卫生学的捍卫者。魏尔啸为社会医学奠定了基础,从而为心理卫生的社会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以1908年比尔斯(C.Beers)所著的《自觉之心》(AMind That Find Itself)为标志,心理卫生运动已飞速发展起来。比尔斯是商科大学生,因担心自己会得其兄所患癫痫而精神失常,住进精神病院,在住院期间他的身心受到种种虐待,并且目击病友们过着非人的生活。当他痊愈出院后,立志将自己的余生贡献给改善精神病患者待遇的运动。当时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教授给此书以高度评价,并给其作序,认为书中所述即心理卫生,同时在1908年5月成立了“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这样就出现了全世界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此协会的工作目标,有以下五项:

1.保持心理健康;

2.防止心理疾病;

3.提高精神病患者的待遇;

4.普及关于心理疾病的正确知识;

5.与心理卫生机构合作。

经过比尔斯的不懈努力,1909年2月成立了“美国心理卫生委员会”,1917年出版《心理卫生》季刊,1930年5月5日,在华盛顿召开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并且成立了“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其宗旨是:“完全从事于慈善的、科学的、文艺的、教育的活动,尤其是关心世界各国人民的心理健康的保持,加强对心理疾病、心理缺陷的研究、治疗和预防,以及全人类幸福的增进。”

20世纪30年代,在国际心理卫生运动日趋发展的影响之下,我国许多有识之士日益认识到此运动的意义及其重要性,于1936年4月在南京正式成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准备开展工作,因翌年抗日战争爆发,全国处于非常状态之中,致使心理卫生工作被迫停顿。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8年在南京召开过一次局部心理卫生代表会议。其后,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79年冬,在天津召开的中国心理学会年会上,许多与会学者才提出重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倡议。经过积极活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于1985年3月经中国科协和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批准正式成立,同年9月在山东泰安举行成立大会,与会代表千余人,此后,《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月刊也公开发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