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孙传庭君前诏对
邱民仰热情洋溢,其他人也是兴奋异常,所有人都知道,卢象升文武全才,无人不服,朝廷派平辽伯前来,绝对是人尽其才,物超所值,光看一大列闪着金属光泽的钢铁战车,就知道第一师比之大明雄师不知精锐多少倍,据说后面陕西孙传庭也要来,两个众望所归的督师齐聚关宁锦,建奴即使有数十万大军,有何足惧哉?宁远将士随着第一师的到来,大小官员心中大定,只是卢象升曹化淳并未按常规进入城内驻扎,理由是城内狭窄,容不下诸多神车,也怕挤占了关宁军营地,所以只在城北紧靠城池两里的地方安营扎寨,等到第一师所有三万余人进驻完毕,跟随而来的邱民仰诸人才清楚知道纸面上的三万人军队,有多大阵容,几乎相当于大明十万大军的气势,光各种叫不出名的战车就有近千辆,还没算上千马车,一个个方块一样,整齐排列,关宁军将士近距离感受到这些杀器的威武,就是身穿铠甲直接撞上去,保管被撞晕过去,一直在传说中的神器,就在眼前,怎不叫人又惊又喜?
曹化淳看着这群土包子左摸右看的,真担心这些粗汉把自己看家法宝摸坏了,每每看见几个关宁军将领想要进去上去仔细瞧,就叫手下小太监上前用各种理由阻止,搞得兴高采烈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军人十分尴尬,又无可奈何,谁让这个没根的家伙现在大权在握呢,卢象升见状,只能领众人进入中军大帐暂歇,宁锦大小官员没看够,一个个神情兴奋,眼中冒着星星,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亏了邱民仰压阵,制止了诸多将领的好学之情,此次宁锦大战在即,他不想捡了芝麻丢西瓜,更想知道卢督师的到来,整个战局将如何展开,哪知道没等他开口,曹化淳就亮开奸细的嗓子,直接要求宁远守军呆在城内,无需轻举妄动,守住信地即是大功一件,即使前方大胜,没有两位督师命令,亦不可开城追击云云,并反复强调,此乃皇上安排,神兵卫谋划,充分考虑关宁军前些日子的损失,新军和大明九边将士战斗力的区别所制定,话里话外,意思就是整个战场几乎和关宁军没什么干系,完全由两支新军包办了。
一番话说得宁远诸人目瞪口呆,和山海关马宝他们听说没自己什么事一样,不敢相信朝廷真把他们当空气了,承认自己面子上看起来的确不如新军强悍,可面对后金举国来犯,皇上和朝廷诸公竟然让自己靠边站,难道新军真有三头六臂,三万人就想打败五十万满蒙联军?加上孙传庭拢共也不过六万,是人家的几分之一啊,邱民仰满腹狐疑地看向卢象升,关宁军不参与,那要他这个辽东巡抚做什么?
卢象升只得强装笑颜,拱手道“邱大人,张大人,诸位同僚,卢某知你等疑惑,皇上为何不让诸位出战,乃是因为新军操练两年,所用皆是火器,利远战,少肉搏,关宁军多次与建奴交战,损失较大,为了减少损失,保留大明元气,故如此尔,非你一家只守不攻,而是九边所有明军”此理由牵强附会,所有人都听得出来,张若麒问道“前番关宁军大胜,损耗虽有但不至于不能战,此次建奴号称五十万之众,卢督师第一师固然兵强马壮,所谓好汉难敌四手,即使加上孙督师也不过六万人马,敌我悬殊,难道皇上不知此战干系朝廷大局,竟不让九边将士出战?”邱民仰等人连连点头,以六万对五十万实在风险太大,再加个六万八万的,都不一定敢说必胜,还不要边军协同作战,卢孙二人勇猛人尽皆知,但也不至于如此托大吧?“建斗,你给老夫说句实话,光靠这数万新军真能独当一面,解锦州之围?”卢象升没来得及回答,曹化淳先哈哈大笑了起来,“邱巡抚张监军是否以为朝廷无知,皇上轻敌?放着精锐边军不用,却让新练之军以卵击石?否也,跟诸位说句实话,要不是皇上担心我三万大军四面受敌,恐有不测,故调孙伯雅第二师协助,就神兵卫诸公咱家和卢督师来说,第一师三万人马非但可以当面击败建奴大军,还可以一鼓作气直下后金老巢沈阳,区区五十万,土鸡瓦沟尔!”
简直震古烁今,话音刚落,好几个关宁军将领站了起来,实在不敢相信,这阉货是不是失心疯了?三万人对五十万,还能直捣黄龙?老子耳朵没听错吧?邱民仰张若麒满脸不可思议,见过吹牛的,没见过这么吹破天,知道你们尽是精钢装备,可浑身是铁又能打几根钉?在场的都是和建奴打老了仗的,谁不知道建奴不满万,满万不可敌?数万关宁军几个月来和建奴苦战,不过才取得了个打通锦州的胜利,自己的损失还远远大于建奴,就凭你们这点人,能一举收复辽东?那当年孙承宗苦苦经营的关宁锦防线岂非空耗朝廷巨资?这几十年来我们都白费了?所有人看向了主座上的卢象升,阉货的话可以当没听见,可卢督师名满天下,文官武将没人不服,一个个眼睛里充满疑问,想从卢象升那里找到确切答案,卢象升巡视了一下数十位文武官员,脸上波澜不惊,朝众人点了点头“曹公公所言非虚,当初神兵卫就认为我第一师即可完成收复辽东大计,还我大明万里江山,唯皇上和朝廷诸公委实放心不下,才特调伯雅第二师前来,此来非解锦州之围,而是雪我大明多年耻辱,彻底打败建奴收复辽东”
卢象升话说完,邱民仰就站了起来,“一举收复辽东?就靠数万新练之军?难道新军真的三头六臂刀枪不入?若如此的话,还要我大明百万军队作甚?岂非皆可裁撤?”卢象升也笑了起来“然也,朝廷每年数百万两银子军饷,养兵百万,数十年来却内外交困,越打越弱,甚至危及大明江山社稷,卢某在神兵卫两年,算是看清楚了,这军户制度,确是弊大于利,该到革新之时了,皇上重开五军都督府,其意亦在此处,有句话本不该由卢某来说,诸位都是大明干城,今日但说也无妨,五军都督府一开,今后以文御武之事必然不复存在,全国百万军队也必然部分裁撤,卢某料定,一旦辽东收复,皇上定然大力革新军制,即使边军暂不裁撤,内地各军也必然革新,诸位不信,可等伯雅到时再求证不迟”一席话把众人全镇住了,信息量很大啊,六万对五十万,还直捣建奴
(本章未完,请翻页)
老巢,军制要改革,打破两百年以文御武格局,全国百万军队需要裁撤,这是真的?难道皇上就不怕各地军阀哗变?就不怕打败不了建奴被反噬?临阵说此动摇军心的话,卢象升就不怕孤军被围,边军不救?太多疑问了,可看卢象升曹化淳一脸正经,不像是危言耸听,看来传言非虚,皇帝急功近利,又要掀起滔天大浪了。
卢象升见众人一时消化不了,当即说到“也罢,此乃军国大事,卢某孟浪了,一切还看皇上定夺,诸位大可不必过虑,眼下一致对建奴才是大事,十数天后,伯雅第二师当会师此处,到时再招各位共商大计,诸位就请先回安顿部下,严守城防,勿让建奴越雷池一步,长白(邱民仰字)天石(张若麒字)留步,卢某还有话要说,今日就到此为止”卢象升是五军都督府前军都督,是文人楷模,又是伯爵,目前是宁锦前线最高指挥者,他的军令自然没人敢不遵,当下回城的回城,回家的回家,留下辽东巡抚邱民仰和关宁军监军张若麒二人,卢象升见众人走得差不多了,站起来对两位辽东前线主官说道“刚才卢某所说乃是皇上亲口之交代,关宁军耗费朝廷资费无数,十数万大军挡不住建奴入寇,当年罪臣袁崇焕五年平辽纯属欺君,还导致毛帅被杀,东江诸将降清,今纯火器新军由皇上亲掌,不再有顾虑,大刀阔斧革新势所难免,皇上决心已下,纵使有一二军将谋逆,军制改革也必行之,与其同步者,朝廷税制,海贸,以及藩王封地都将一一推行新制,皇上口谕,邱民仰张若麒你二人即日起稳定关宁军军心,务使朝廷大计顺利推行,此乃重中之重,余事由卢象升孙传庭一力承担,若有人阻挠,即刻抓捕归案或就地正法,不得姑息,若成则二位功在社稷,利在千秋,若败则解押京师听候发落,钦此。”邱民仰张若麒一听皇上有口谕,不敢有丝毫怠慢,当即跪倒领旨谢恩,现在很清楚了,皇帝是铁了心要裁撤关宁军和百万明军,而且一并连传言的商税,海贸,藩王政策都将改变,这说明皇上和朝廷有恃无恐,不怕地方反叛,不怕内忧外辱,那卢象升孙传庭此来就绝对不是打败建奴,解锦州之围那么简单,很可能还有监视关宁军的任务,当然自己两个人是文官,一切当然听从朝廷安排,至于那些骄兵悍将,自然是由两位督师弹压了,不用说,皇帝必然胜券在握,才会在大战在即时传下这样的口谕,看来新军不是一般的强悍,而是真的拥有安邦定国的实力。
崇祯皇帝是真的要对窝囊废明军动手术,自打他登基以来就没一天安生,西北流寇剿了复起,越演越烈,东北女真数次入寇,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进京畿一带如进自家菜园子,而朝廷每年大半收入养着的百万明军,出工不出力,就眼睁睁看着,或者败多胜少,好几次都想杀几个军阀来邪气,都强忍住了,他也明白自己手里缺乏亲信军队,一旦做过了,非但没钱叫不动他们,就是有钱也调不动,这种憋屈体会不要太深,每次只能杀文官来出气,所以崇祯一朝被杀的文官几百,就是不敢杀武将,十几年度日如年,他比那些忧国忧民的大明股肱更期盼新军入列,所以执意要第二师去宁锦画蛇添足,就是不想让关宁军在卢象升全力收复辽东的时候添乱,有两支劲旅在东面,过几个月其余几个师成立,他就可以放开手脚,大力裁汰那些桀骜不驯的军阀,不怕他们抗命不遵,百万军队,在崇祯看来,都是酒囊饭袋尸位素餐,必须裁汰。
卢象升先给辽东骄兵悍将打了招呼,事实上就裁军事宜,皇帝在皇庄多次和洪承畴卢象升他们提起过,讨论过,各地总兵每年消耗上千万两银子,畏敌不前,谎报战功,克扣兵饷,虚报名额,甚至杀良冒功,皇帝的意思是,裁汰七八成的旧卫所,推行军户匠户农户一视同仁的政策,这个想法是神兵卫赞成的,可内阁不同意,裁汰下来数十万人怎么安排?一不小心必然引起动之乱,洪承畴他们则认为有新军在,可以裁汰,但可以循序渐进,先从内地名存实亡的卫所军户开始,再慢慢到九边,数量先以裁汰两三成为妥,崇祯不满意,对他来说,光南北之京营账面上数十万,就该裁掉一大半,关宁军光吃饭不干活,也要裁掉一半往上,和陈之伟峰高师成他们一说,获得了支持,裁汰下来的人员由神兵卫全数接收,种田的给田,做工的给工资,反正天津那一带荒地多的是,再说神兵卫已经在南直隶开始初期建设,正需要大量人员,最大的阻力就是地方实权人物的利益受损,要防止祸乱,需要朝廷强力压制,洪承畴卢象升他们才同意新军成立之后就开始,成立五军都督府,统管军国大事,独立于内阁,直接对皇帝负责,所以卢象升一来辽东,不是先讨论如何对敌,而是给骄横的关宁军打了一针预防针,有新军在手,他还真不怕什么满蒙联军,只等孙传庭大军一到,回师东进,一口气收复辽东,建立不世功勋。
此时急迫的不是卢象升或皇太极,而是在路上的孙传庭,皇帝破天荒封了个襄阳伯爵给他,寸功未立,别人道贺,他却感觉脸上无光,得为朝廷立下大功,才能对得起皇帝的恩遇,所以一接到圣旨就比任何人积极,过州过府根本不敢停留,搞得诸多准备给督师接风得地方官马屁拍在马脚上,就这样马不停蹄,仍然速度不快,第二师光过黄河就耽误了三天,要不是黄河封冻,他绝对要从蒙古绕道,走几千里冤枉路,本来该从西安直插运城,不得已,只能改道向北去太原,听到消息得山西巡抚和大同路王朴,杨国柱等人赶忙前来太原相迎,哪知道孙传庭完全不理会,只用一盏茶功夫打了个哈哈,就将所有官员赶走了,连太原城都没进,连夜开拔,和上次洪承畴一起率领秦军入京勤王磨磨蹭蹭判若两人,这次他是信心爆棚,别说前面有五十万敌军等着,就是百万军中,现在他都敢一往直前,唯恐卢象升卢阎王不等他。
又过了几天,大军到保定,洪承畴已在这里等候,故人相见分外亲切,这第二师目前就是西北的擎天柱,看着威武雄壮的原秦军将士,两人都是感慨万千,短短两年,土鸡变凤凰,别人不知道这支队伍的厉
(本章未完,请翻页)
害,他们一清二楚,只要这只军队在手,天塌下来都不怕,就是现在有人用五十万制式明军换,他们都觉得太亏,难怪皇帝兴奋地直接封伯,绝对物有所值,就连阉货高启潜也成熟了许多,不像往日那样不懂装懂,指手画脚,孙洪两人谈起皇帝欲裁军革新新政,他还知道这是早晚的事,并说起当年关宁军面对建奴亦步亦趋,不敢一战,导致卢督师贾庄被围,自己有罪等等,可见时势造人,大明不是甘愿屈从游牧民族,是真的无有克制敌人的能力,谁不想天朝一统天下?即使是那些已经投降了建奴的汉人,十有八九也是出于无可奈何,范文程这样甘做奴才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第二师到达京师城郊,内阁六部太子九卿神兵卫文武百官黑压压一阵,都在用自己的眼光检验,大明王师今后就靠这几支军队了,自然引得众人趋之若鹜,比卢象升率第一师出征更热闹,张之极杨嗣昌满眼羡慕,虽然他们晚几个月也要上任,可比不过一举收复辽东那么功高盖世啊。孙传庭未出征就封伯爵说明了一切,真是走了狗屎运!
皇帝立即召见,孙传庭和高启潜以及高杰马翔麟姜瓖,详细询问西北局势,孙传庭一一据实回奏,李张二人已成秋后的蚂蚱,蹦腾不了几天,来时周围已然布置妥当,只要各地总兵坚守不出,流寇就无法肆虐,忠贞侯的白杆军完全有能力剿灭他们,主要还是神兵卫的温水煮青蛙战略实施得当,千万石粮食赈济之下,陕西河南湖北甘肃等地基本安定,两任钦差处理大小官员百余名,宋应星在这几个省全力推广耐寒抗旱的土豆番薯,现已初见成效,大批量的流民几乎绝迹,仅有的少量难民也被妥善安置,光周至一县就安置了不下五十万,咸阳西安等地也安置了数十万不等,其他河南湖北等,由于赈济及时,朝廷又迅速免了他们税赋,现在都在开垦复耕,人心思定,属于釜底抽薪,流寇没了造反基础,臣抽查了数十个县,除了极个别县有贪赃枉法之外,大致都能按钦差大人安排执行,而神兵卫库存粮食还有千万石以上,足可以应付一切天灾,请皇上放心。
高启潜也随声附和,一路过来,百姓已然秩序井然,灾民大大减少,西北有神兵卫老营在,不会再出什么大问题,崇祯很欣慰,也很清楚,地广贫瘠的西北地区,一直都是困扰大明的难题,几十年就没安生过,没有大量粮食救济,根本无法根治,靠大明那点可怜的财政,毫无希望,正是神兵卫大手笔,数千万石粮食撒下去,使得灾区如久旱逢甘霖,一下子稳住了局面,否则的话如今面对的就不光是虎视眈眈的女真人。
崇祯又回到朝政上,想问问孙传庭的想法,他内心急迫,急于革除弊端,比如军制,得将卫所制募兵制,改为义务兵制,年满十六岁全国青年皆有义务服兵役,暂时定为四年,士绅概不例外,仿照神兵卫新军,建立二十个师,先期以明军制式装备配备,后期由兵部匠作局打造新式火铳来更换,京营,关宁军,各地方军队一律照此办理,也就是说,几乎绝大部分军队都将遭到裁撤,这个力度之大,超乎想象,孙传庭和一众将领都沉默了,皇帝性子急,可此事牵扯之广,绝非他们几个可以承担的,在神兵卫两年历练,内心当然赞同全力革新,可各地军阀不会那么看,他们肯定不甘心大权旁落,利益受损,过几个月新军满打满算才十五万,撒向全国,还是不够看的,一个不小心必然烽烟四起,于是孙传庭说,此事急不得,所谓欲速则不达,皇上不妨先从南北之京营做起,有了成效再慢慢推广不迟,现在最紧要的是收复辽东和彻底解决西北,陛下手中两支劲旅均在东北,第三师还要数月,只有等第三师成军,有了拱卫京师的实力才可以循序渐进,千万不能因小失大,酿成祸起萧墙的局面,皇帝见孙传庭这个素来胆大的也认为不该仓促行事,不由得长叹了口气,只得岔开话题,说起当年西北局势恶化,朕差点将爱卿逮捕入狱,实在是自己有负忠臣义士,愧对祖宗江山,今日见爱卿忍辱负重,一心为我大明社稷着想,令朕汗颜,朝中能真为大明江山披肝沥胆者,唯卿几个人了,财税海贸等事,朕忧心如焚,卿在神兵卫博览群书,知道其中关巧,将来还要卿等多多协助朕,革新吏治,扫除弊病,中兴大明。
孙传庭与众将赶紧跪倒,感激涕零,皇上言重了,皇上知遇之恩难报万一,臣等必死心竭力扶保大明万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般革新得一步步来,刚才说了,第三师成立之后,可先从京营抓起,到所有五个师成军,则可以开始整顿吏治,改革财税制度,开海贸,松绑藩王,臣等必然誓死效忠皇上,有谁敢冒天下之大不讳,陛下手中这五个师就是一柄利剑,肝脑涂地在所不惜。
崇祯要的就是卢象升孙传庭他们的绝对忠诚,内阁几个大臣,包括神兵卫几个首领都反复讲过,大明的守旧势力异常强大,闹不好有南北分裂的危险,所以皇帝手中的绝对实力才是最终定海神针,那些士绅官僚军阀,绝不会坐视自己被边缘化,他们一定会反抗,所以孙传庭等即使明知道大明王朝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也还是小心翼翼劝解皇帝不能心急,只有等他们这些忠臣解决了东北西北问题之后,全力保驾护航,方能做到万无一失。
本来第三师明面上将由洪承畴任师长,在保定的时候洪承畴就讲到了皇帝一心想革新,恐怕等不到五个师全部成立,因此认为不如推荐张之极提前上任,辅佐皇帝对京营动手,所以说到这个份上,孙传庭也没犹豫,直接向皇帝推荐英国公做第三师师长,拱卫京师皇室,西北已有第二师,让洪承畴多等几个月无妨,只要大明能够如日中天,个人得失算不上什么,这些话说出来,崇祯很是欣慰,老臣谋国,果然先天下之忧而忧,他找孙传庭他们过来,也含了这层意思,又不好意思当面和洪承畴讲,现在由西北主官自己讲出来,正合圣意,不为别的,就是为了顺利推行新政,有两支劲旅在外,第三师在内,他就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不再畏首畏尾地面对百官责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