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再次陛见
两个基地在紧锣密鼓搞建设,两个大明的掘墓人也在紧锣密鼓干革命,张献忠数次和官军交手,有败有胜,只是一直在狭小空间,急于突围,他在找机会,终于再一次大战之后找到了官军的弱点,就是左良玉部消耗过大,平时对朝廷阳奉阴违,左良玉内心想保存实力招兵买马,又苦于朝廷不重视他没钱支撑他,即派人用各地收刮来的金钱收买了左良玉,让他给自己几万义军开个口子,从杨嗣昌布下的天罗地网中突围而出,目标直指四川这个易守难攻的地域。
有道是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南平,只要占据了天险要地四川,官军再要荡平流寇就真的比登天还难了,张献忠显然从十几年游击战争中吸取了经验教训,不再像以前那样硬闯,开始注重创建根据地,不跟优势官军硬拼,四川就是最好的根据地,蜀王富得流油,蜀地粮食又充沛,足可以养活他一大帮子义军,进可攻退可守,就是自己独立建国也没人拿他怎么样,他正是抱着这种想法,才不怕牺牲孤注一掷,全军向四川转进。
这边杨嗣昌得到消息,说张献忠部突破了几道防线,明显有进入四川的迹象,他知道形势危急了,他不知道是左良玉养寇自重,主动让开一条生路,放过张献忠,他只知道一旦让流寇进入四川,再想剿灭就是痴人说梦了,自己身家性命事小,恐怕整个大明再也无法安宁,于是心急火燎命令各处总兵围追堵截,务必拦住张献忠部,同时派出几批快马,请求秦良玉看在大明江山社稷份上,赶快出动白杆兵堵住流寇,无论如何不能让张屠夫得逞,又急递朝廷,请求神兵卫出马,帮助他解决最狡猾的八大王张献忠,至于皇帝怎么想,他已经顾不得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说起来很科学,真正用起来需要上下齐心,同心协力才能成功,而大明缺乏的就是这个,所有总兵都有私心,都在保存实力,阳奉阴违的事都是明目张胆在做,正因为如此,杨嗣昌的这个战略才漏洞百出,除了初期取得一些成果外,后来由于资金不足各自为战被李自成张献忠钻了空子,一个占据了四川,一个攻入了北京,最后被后金捡了便宜,乘虚入主中原,直接造成了汉族科技发展的中断,演变出了近代屈辱的历史,一切的渊源,都是明末皇帝朝廷战略失误盲目乐观所造成的。
对于要不要出兵干预张献忠入川,穿越者早就达成了共识,不是要不要而是一定要,这是经过激烈讨论达成的共识。张屠夫凶名在外,屠杀四川百姓这是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无论如何都要阻止他的疯狂。
基地的争论主要是要不要出兵的问题,摆在眼前的不是一股义军,是两股,李自成正在伺机进入遭受旱灾民怨沸腾的河南,是先阻止张献忠屠川,还是先堵截李自成入豫?还是两个一起堵?秦岭和天津电报不断,大部分的意见是两个一起堵,基地和天津同时出兵,不需要太多人,只要在适当场合予以少量杀伤,大量恐吓,就应该能阻止他们进一步扩大,把他们活动范围缩小,再分化瓦解,耗个几年,各地高产农作物推广,解决基本饥荒问题,安置大量流民,必定能不战而胜。
少部分的意见是先堵张献忠,理由是四川是粮仓,一旦让张献忠取得,要想平定就得猴年马月了,所耗资财必定无法计算,即使新军练成面对蜀道难的局面也很难应付,历朝历代的教训摆在那,不是靠先进武器装备就一定能成功的,当年全国解放后,四川等地的剿匪就付出了极大代价,剿了好几年才算彻底安定,如今是乱世,若不能及时解决张献忠,以后肯定有的头疼,所以平定张献忠必然是当务之急。
还有些人认为不管最好,反正崇祯喜欢刚愎自用,不如放任两处义军造反,把明王朝闹个天翻地覆,说句不好听的话,就是攻陷北京城也不怕,太子和一大批官僚在我们手里,随时可以利用,让他们去和满清拼个你死我活,我们再渔翁得利,坐享其成更好,省的废老大功夫和腐朽王朝泡蘑菇。
几种意见都有一定道理,但临管会觉得这场末世大战,必然会造成大量伤亡,都是中华儿女,不能眼睁睁看着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况且里面还牵扯到很多我们费尽心思保护下来的人物,如卢象升孙传庭史可法张煌言等等,若是放任自流必然给整个民族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必须介入,而且是尽早介入为好,讨论来讨论去,最后大家总算是达成了一致,那就是先阻止张献忠,再伺机解决李自成,不过不是给他们大量杀伤,而是恐吓为主,最好让他们投降保存大量流民性命,安置做劳工也好派遣去海外也好,总之能少杀伤尽量少杀伤。
此时张献忠部收买了左良玉后突出重围,又利用四川巡抚邵捷春和杨嗣昌有矛盾,集中兵力猛攻邵捷春防守的新宁,邵捷春本来以为张献忠不会到这里来,没想到被左良玉卖了,农民军神速前来,他手下的官军一触即溃,被张献忠轻松突入四川,彻底打破了官军的封锁,杨嗣昌已经清楚知道自己战略失败,他终于醒悟过来,一方面强令官军追击,一方面连上折子请罪,并要求辞去督师之职,推荐洪承畴孙传庭来主持,这比他后来连出昏招好多了,历史上他未能做到指挥军队如臂使指,所有官军从总兵到士兵,几乎无人听他的,一切战略完全纸上谈兵,都是走到哪算哪,导致张献忠入川后得到充足补充,发展壮大开始反击官军,那时候杨嗣昌甚至想用分化招抚的方式瓦解起义军,即赦免罗汝才等人,规定来降者授予官职,唯独不赦张献忠,张贴布告说有能擒获张献忠者赏万金,封候爵,可惜第二天布告旁就出现了农民军争锋相对的告示,上书“有能斩督师来献者,赏银三钱”明显充满了戏虐,以至于杨嗣昌神情沮丧,并怀疑左右都有私通农民军嫌疑,更加在指挥上昏招频出,最后因实在无法剿灭李自成张献忠畏罪自杀。
本时空由于神兵卫的存在,使杨嗣昌见识飞涨,结合皇帝临来时的摸棱两可的嘱托,自己战略部署的局限性非常清晰的展现在眼前,认识到若再如此强撑下去,大明王朝必然葬送在自己手里,所以一改往日自己目中无人刚愎自用的态度,不顾以前的隔阂,连番上折子,除了请罪就是坦白自己对形势的错误判断,说自己已无能力为皇帝分忧,为国家除贼,请皇帝批准自己辞职,请神兵卫和其他大员前来主持,否则必出大事,自己百身莫赎云云,算是深刻认识到自己战略失误,可见神兵卫的出现,潜移默化,对大明各处的影响正日渐显现,可算是大明之福皇帝之福,也是他杨嗣昌本人之福。
接到急报的崇祯也已经明白杨嗣昌的战略失败了,由于自己的任性,满朝官员的无能,已经造成了难以收拾的局面,若再进一步实行原来的战略,后果就是真的亡国灭种,现在败报一个接着一个,时间紧迫,所有人又拿不出个主意来,这个时候再去请神兵卫出面应对,觉得放不下这个面子,尤其满朝文武还在一个劲叫嚣,说投入更多钱粮,更多军队,最好把正在新军营的卢象升等人全调回来,全部派去西北,接替那些不中用的将领,不信灭不了流寇云云,总之不能让外人插手,以免尾大不掉,危及社稷,一副信口开河,书生意气,毫无治国方略,和以前病急乱投医一个样,没有丝毫改变,怎不能让他头疼?
崇祯在王承恩等近伺的点拨下开始静下心来,重新审视了十多年来的前因后果,流寇数灭数起,屡剿屡复,神兵卫说得对,都是因为西北气候异常民不聊生所致,为了活命只能铤而走险,据说这样的气候还要持续很多年,洪承畴他们也早就看出西北问题关键在于安抚救灾,若是一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解决不了根本,东北女真又在虎视眈眈,把国家所有资财全部消耗在西北,只会给后金大开方便之门,得不偿失,可现在这个局面应该怎样应对?把卢象升曹变蛟他们全抽出来调过去?那新军由谁来统领?这些新军可是大明最后的底牌,绝不能随便交给别人,崇祯虽然刚愎自用,但孰重孰轻还是分得清的,不到万不得已他是绝不会调动这些干臣的,在他内心隐隐觉得即使自己死社稷,也要为太子留下复兴的资本,因此满朝文武的湉噪根本影响不到他,现在他思量的是如何召见神兵卫首领,看他们能不能为西北开出良方来。
原先张献忠等部与官军数次交锋,各有胜负,一步步压缩流寇空间,看起来形势不坏,可官军多年以来习惯面对面拼消耗,忽略了对方多年的游击习性,造成数次剿而不灭的局面,现在又是如此,张献忠突围而出,以前所有的安排前功尽弃,靡费了朝廷粮饷,这样下去必然引得各处流寇群起,最后官军首尾难顾,就像高师成说的那样,按下了葫芦浮起了瓢,好不容易有所好转的财政瞬间就会被掏空,连大明江山都岌岌可危,此时听取神兵卫神仙的意见尤为重要,这也是宫内所有人内心的想法,只是皇帝在迟疑,都是面子上的事,谁也不敢在皇帝烦恼的时候触了逆鳞,至于宫外那些腐朽的胡言乱语,还真没人当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