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三国之袁家逆子 > 第二百五十八章:谁人涂高,北海齐候!

第二百五十八章:谁人涂高,北海齐候!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虽然有曹操“珠玉在前”,但己方终究有汉帝在手,这个大义的名分不能够轻易丢掉。

所以不管河北诸臣心中对于小皇帝的看法如何,起码明面上态度一定要表现出来。

不过,因为曹操自己给自己封公这事影响太大,所以朝中对于袁绍封公一事,阻力其实并不大。

即便是小皇帝对此也是持默认的态度,大有曹操既然要掀桌子,拿汉室的威严当擦脚布。

那自己这方怎么也要推一个人物出来,和曹操打擂台才行。

唯一的争论点则在于袁绍封公的名号上面。

按理来说,袁家封公的话,仲公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毕竟袁家本就是天下仲姓,而根据那句有名的谶言。

“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

这句谶言之所以流传甚广,不仅仅是因为其末尾的当涂高也,太过隐晦。

更重要的是此句谶言的前半段,他说对了。

所谓六七之厄,恰恰就印证在了西汉末年,王莽篡汉上面。

而王莽篡汉之后,也恰恰有宗室子弟,在微末之中振臂一呼,达成了所谓的“法应再受命”。

正是因为有东汉光武帝刘秀的事迹验证,所以东汉末年,这句被孝武皇帝无意中感慨而出的谶言愈传愈广。

连带着也坑了不少天下诸侯。

最早被这句谶言坑的人名字叫李傕。

彼年李傕入长安,先是逼杀了王允,紧跟着又驱逐了天下第一猛将吕布,可谓是志得意满。

当即就招来了巫女占卜此事,认为所谓的当涂高,意思是指要用颜色漆涂很高的建筑。

而汉朝需要用到颜料涂抹的高层建筑,不就是所谓的宫阙吗?

所以这当涂高,指的便是“阙”字。

而李傕的傕,恰恰就与阙字同音,所以代汉者指的应该就是李傕。

然后?

然后李傕就开始飘了,后果就是一家几百口人被杀了个精光。

原本的西凉大族李家就此族灭。

而袁术则是紧跟着李傕的第二号倒霉蛋,甚至为了迎合这个谶言,直接将国祚命名为“仲”。

而袁术的下场比李傕下场还要再近几年,在座的河北诸臣对于袁术最终的结局印象可太深刻了。

要不是当时河北这边刚刚平定幽燕不久,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去腾出手南下。

不然袁绍肯定会发兵为自己兄弟报仇。

当然,报仇是次要,重要的是要证明给天下,自己这个天下仲姓将代汉一事,绝非谣言。

怎奈最后都是未能成行。

所以“仲”这个名号,虽然合适,但因为有袁术的前车之鉴在,先天就蒙上了一层尘埃。

直接就在第一轮的讨论中,被河北重臣否决掉了。

如此一来,能够选取的名号就很少了。

好在,河北本就是地处燕赵之地。

所以袁绍还有不少选择的余地。

不管是燕公还是赵公,都是不差的选择,进可以承继战国余烈,称王称霸,为后续代汉做铺垫。

退可以宣称自己只是以封地为名,毕竟袁绍的封号和封邑,还只是亢乡候。

恰好就踩在燕赵故地这一块土上面。

若是真的到最后,河北时运不济,再次如当年王莽那样,赶上了又一个振臂高呼。

造就汉室三兴的人物在。

就算袁家逃不过,自己这些河北重臣也可以以这个为借口,表示自己只是效力于燕公或者赵公。

并无心谋反篡逆的理由,来逃脱一劫。

最起码可以保住家小的命。

而对于河北诸臣的心理,袁绍虽然不像袁谭,有系统在手,知晓的那么清楚。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