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乍闻天罡地煞名
据说早在赵佶登上皇位之前,曾经遇到一个道士,向他预言道,“吉人当继大统。”
而“吉人”两字合起来,恰好就是赵佶的佶字。
当时他的哥哥,宋哲宗赵煦还在位,赵佶也没有多想,只能够在心中暗自存了一个虚幻念想。
结果谁没有想得到,哲宗在最年富力壮的二十四岁之时,猝然间驾崩离世。
于是赵佶就被向太后赶架推上了皇帝的位置。
当赵佶坐在天子宝座上的时候,终于想起了那个道人的预言,对于道教的兴趣从此油然而生。
说起赵佶被向太后拥立为天子的时候,其实还曾经有过一段不大不小的波折。
向太后是宋神宗的嫡妻,但宋哲宗赵煦却不是她的亲儿子,而是朱太妃的儿子。
在宋哲宗驾崩后,因天子并没有儿子的缘故,朝廷不得不在宋哲宗的弟弟中找出一人,继承天子的宝座。
宰相章惇认为母以子贵,而且从血缘的亲疏而论,那么应当立哲宗的同母弟弟简王赵似才合乎规矩。
章惇的提议并没有得到向太后的肯定,反而惹得向太后勃然大怒,训斥章惇故意挑拨离间道,“从身份上而言,先帝的六个弟弟,都是哀家的儿子。”
章惇和简王赵似同时扑街!
于是其他的大臣便提出了既然无需分辨嫡庶,那么就以年龄大小的关系,改立最年长的申王赵佖为天子。
向太后再一次否认了这个提议,认为申王赵佖身有目疾,如果立他为帝的话,有失泱泱大国的国体。
一圈轮下来后,向太后主动出击,提出了让端王赵佶继位,并且搬出死去的丈夫宋神宗为靠山道,“先帝(宋神宗)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不同诸王。”
其他的大臣还没有反应,章惇却按捺不住,在大殿上当场喊出了千古名言道,“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然而章惇的盟友曾布,蔡卞,许将等人见向太后心意已决,便纷纷背叛了小伙伴,附和向太后的提议。
端王赵佶有惊无险,成功登基为大宋朝的天子。
是为著名昏君的代表之一“宋徽宗”。
宋徽宗上位后,反对他登基大宝的章惇被贬,最终死于迁湖州团练副使的任上。
宋徽宗偶尔想起当年那位,对他说“吉人当继大统”的道士,由此对道教大有好感。
再加上他担心和自己的哥哥宋哲宗一样,由于没有子女的原因,失去继承者,正在忧心忡忡的时候,恰好当时一位叫刘混康的道士向他提出了一个建议。
那便是在汴梁城东北角,堆积起一座巨大的假山,借此改变汴梁城的风水,自然可以解决皇帝子嗣的问题。
这座假山就是著名的万岁山,又因其处在八卦的艮位,同时被称为艮岳。
就在修建“艮岳”期间,徽宗宠幸的后宫妃子,便不断传来怀孕或生产的喜报。
于是大宋天子对道教更加信服。
再加上朝廷中宰相蔡京等诸大臣,为了巩固在天子心目中的宠信,不断地向天子推荐郭天信,魏汉津,王老志,王仔昔,张继先,徐守信等道士。
这些人围绕在天子的身旁,相互间串通一气,把个原本就对道教好感的大宋天子赵佶,哄的团团转。
这还是原本那个没有道法的世界,发生过的真实历史。
更不要说,这还是一个,星宿降世,张天师,明教,罗真人,九天玄女等仙神皆能够显圣的《水浒传》世界了。
诸多的道人虽良莠不齐,但都具备了一定的法力,随便出手施展下出幻术之类的小把戏,就让赵佶信以为真,自以为真正见识到了道教的伟大。
因此早在林灵素入汴梁前,天子就已经沉迷道教无法自拔了。
连晁盖这种山东乡下的保正,都知道朝廷对于道士的优待,见到公孙胜后,对他满口称赞不已。
公孙胜功聚双眸,睁开法眼打量晁盖身后的气运,眼看晁盖浑身上下清气缠绕,内中隐隐显示一尊妙不可言,尊贵神圣的身影,心中忍不住暗自轻叹一声。
等到公孙胜想要收起法眼时,已经有所不及,只见在他的刺探下,那神圣的幻影微微睁开双眸,一道恐怖白光破体而出,笔直刺向了公孙胜的双目。
一道如同庄严至极的黄钟大吕声音,在公孙胜的脑海中轰然炸响,震地公孙胜头昏脑涨。
他突然觉得口鼻间一阵湿热,不由地伸手一摸,迷迷糊糊就看到了满手的殷红血迹。
晁盖一阵恍惚,然后看到眼前的公孙胜身躯摇摇晃晃,神色蓦然一片狰狞,接着七窍不约而同渗出鲜血。
他大惊失色,伸手向前,想要搀扶住公孙胜,同时急声询问道,“一清道长,可是出了什么变故?”
对晁盖来说,公孙胜这么一个看起来身强力壮的人物,怎么可能会无缘无故的七窍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