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春秋郑国风云 > 第19章 欲分郑权

第19章 欲分郑权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周平王有意起用虢忌父,也是一举三得的事:

第一,虢国支持过周携王,居然与周平王足足对抗了二十多年,没有一定的拥护力量是绝对做不到的。这个拥护力量,周平王需要拉过来,成为属于拥护自己的力量。

如果重用虢国,那不但使这些曾经反对过周平王的诸侯从此彻底放下悬了足足三十年的心,还因此感恩戴德,真正成为强力拥护周平王的力量。

第二,借机可以分了郑国的权。此时的周王朝朝政,由郑庄公一人独掌,这不符合周平王的利益。虢国是很听周平王的话的,此前,周平王在郑国灭了东虢国后,让虢国复国,重新建立了一个北虢国。这意味着周王室继续了周武王时期,同时封东西两虢国共同拱卫王室的战略部署,虽然现在不能叫东西虢国,而是南北虢国,但形式上仍旧是两虢国共存。

周平王已经试用了一下虢国,命令虢国出兵帮助郑国讨伐卫国,虢国高度讲政治,二话不说,立即出兵,对周平王命令的执行力相当强。

第三,虢国的爵位为公爵,选择一个爵位较高的诸侯担任卿士,恐怕没人有意见。既然你郑伯没精力来朝廷为予一人分忧,那予一人只好另请高明了。人事人事说到底是自己人的事,用人不用自己人是愚蠢。

于是周平王有意提拔虢公,让郑国国君郑庄公做左卿,虢国虢忌父为右卿。

周平王觉得这事挺在理:谁叫郑伯久不来朝?再说,予一人又不是剥夺了你郑伯的地位,只是你郑伯太忙了,予一人想让别人来多帮帮自己而已嘛。于是,他找虢忌父谈话,欲任命虢忌父为右卿。

这里我们讲讲虢忌父这个名字。虢忌父,首先是以虢为氏,以姬为姓,以忌为名,即其本名应该叫姬忌。那后面加个父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读春秋,会读到很多后面带“父”字的名,比如孙林父、阳处父、观丁父等等,这个父,并非是父亲的意思,也不是一开始他的名字便带了这个父。名字后面加一个父,表示人们对于这个人的尊称。

春秋记载的人名是非常复杂的,至少所谓的姓名,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姓名。周天子,一般笔者是姓加名来称呼,如周平王姬宜臼。各诸侯国君,则是氏加名称呼,如楚武王,芈姓氏熊名通,故称熊通,而不称芈通。宋国国君宋穆公,子姓,宋氏,名和,故称宋和。齐国国君齐桓公,姜姓齐氏名小白,故称齐小白。

这是遵循了以国为氏,加之以名的称谓。但当上了国君后,我们则是以其谥名为正式名称,所以我们就称楚武王、宋穆公、齐桓公、郑庄公等。

当然,有一些诸侯国是例外的。比如秦国,并非以国为氏,而是赢姓赵氏,我们就按传统,称赢某某,比如秦穆公我们称赢任好,不称赵任好,也不叫秦任好。越国国君,如越王勾践,姒姓越氏,但我们不称姒勾践,也不称越勾践,而是称越王勾践。吴国国君,如吴王夫差,姬姓吴氏,我们不称为吴夫差,也不称姬夫差,而是吴王夫差。这个是取按传统称谓,否则,会乱得头大为止。

所以,这位虢公,我们就称他为虢忌父。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