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WIKI王座:熊彼特未竟的梦想 > 第7章 造假的快乐

第7章 造假的快乐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与通篇捏造的“假亨利”相比,“大特权”至少还引用了1156年红胡子巴巴罗萨一世颁布的真实宪章内容,在当时的宪章中,奥地利被提升为大公国。

“大特权”规定,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盾与心”,奥地利公国的公爵在领地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公爵被赐予“帕拉丁大公”的称号,并被允许佩戴特制王冠,手持权杖赐座于皇帝右手侧,地位等同于选帝侯。

为了进一步巩固大公的权威,他还被允许将公国传给长子或女儿(无子)继承。这份伪造的宪章被后人称为“大特权”,以将其与1156年颁布的“小特权”进行区分。

与直接索要好处的前两部不同,后三部负责在整个骗局中穿针引线,首尾呼应。当然,作为造假中的精品,旨在与“假亨利”和“大特权”前后呼应的宪章中,也加入了一些特别的内容。

例如,正式队伍中,公爵和他的扈从应位于主位,公爵的冠冕上可以佩戴国王专用的飘带,对奥地利教会事务拥有司法权的萨尔斯堡主教和帕绍主教从此直接听命于奥地利大公。

1360年,鲁道夫将5部假宪章呈送查理四世批准,并狡猾地在其中掺杂了7份货真价实的历史文献。皇帝查理在进行了几处无足轻重的修改后,最终心有不甘地批准了全部文件,他批复道,“至少所有内容都合乎帝国律例”。

不过,查理四世显然并不是真的被蒙骗了,它坚持拒绝更改选帝侯的人选或调整议会坐席以迁就鲁道夫矫揉造作的抱怨。但无论如何,鲁道夫已经获得了大公头衔,并按照自己的设想改造了公爵王冠。

当时,奥地利公国和邻近的施蒂利亚、卡林西亚以及卡尼奥拉公国尚未形成权力范围明确,边界划分清晰的统一领地。除了公爵直接掌控的部分之外,还有大片国王封赏的领地独立于公爵控制之外。“大特权”确立了大公在奥地利公国境内的绝对权威。

这些历史上实实在在发生过的行动,是熊彼特运作震惊体时心安理得的底气所在。

对造假团伙实施造假,谁能说有什么不对的?

再说了,从WIKI面板上了解过十九世纪大致的历史演进之后,熊彼特很清楚,在他还是孩童的这段时间,可能威胁到他生命的环境可不止一次两次。

不管他喜欢还是不喜欢哈布斯堡家族,后者都是决定奥匈帝国稳定程度的关键。

为了增强对哈布斯堡家族成员,尤其是弗朗茨·约瑟夫、鲁道夫王储、弗朗茨·约瑟夫、茜茜公主等人的干预能力,熊彼特刻意地放置两种“扣子”:一是隐晦但斩钉截铁的指出哈布斯堡与佛祖、耶苏、赫尔墨斯等至高的关联;二是一些唯有家族核心成员才能确认的隐秘。

这些所谓的隐秘,对于熊彼特来说,那只是一片蛋糕而已。

比如熊彼特借S教授问奥特曼,为什么不与其至亲同住。

奥特曼回答说,作为对至高力量的限制,他所在之处血脉后裔会遭反噬,甚至透露说,在十六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的一百多年中,他的一支甚至出生不久就夭折了近八成。

但实际情况是,作为对近亲通婚的惩罚,哈布斯堡家族的后代们很容易饱受身心残疾带来的摧残与煎熬。其中比较惨的那阵子,在1527—1661年间,哈布斯堡西班牙皇室共迎来了34名新生儿,其中10名在一年内不幸夭折,另有17名在10岁前早逝,婴儿死亡率高达80%,是当时婴儿平均死亡率的4倍。

熊彼特相信,这些隐埋的“扣子”足以让哈布斯堡家族成员对自己的命运骄傲又唏嘘,从而在这种复杂的情绪中甘愿忽视可能存在的破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