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宋扬天下 > 第二十章:君实书城

第二十章:君实书城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赵顼又任命蔡京为上海府知府,从商盟柜坊贷款了一千万贯,大量招募百姓,购买农具、衣服、粮食、帐篷等开发所需的工具,为开发流求作准备。到处都忙翻了天。

政事堂请求赵顼,放慢变法的步伐。但一口被赵顼拒绝,赵顼把政事堂的大臣们都骂了一顿:“要赏赐的时候,怎么没有见你们说要少一点?拿俸禄不做事习惯了?”

君实书城在汴京东南十里,依济水而建,面积相当于汴京的五分之一。

来到君实书城,没有看到城门城墙,没有听到读书的声音。整个君实书城就是一个大工地,处处在施工。司马光满头大汗,带着一帮书吏在视察。

“君实先生辛苦了。”赵顼下马拱手说道。

一帮书吏见官家来了,纷纷鞠躬拱手见礼,唯有司马光板着一个脸,也不见礼,直接开口道:“皇上不是王安石那里了吗?怎么跑这来了?”

司马光真的是忙得够呛,而赵顼只看到王安石的功劳,没有看到他的功劳。赵顼叫王安石总是叫先生,而叫他则是君实先生。两字之差,便有了亲疏。在王安石那里,一切都由王安石安排。到了他这里,赵顼就像个催命鬼一样。也不听他的劝谏,非得让人忙得头冒烟。而且大部分时候,赵顼都是待在军营,看不到人影,只知道以武压人,制造恐惧。

“皇上,王安石。”赵顼心里苦笑。一般来说,大臣们处于恭敬都会叫圣上,而不是皇上。这不知是司马光对自己不满,还是嫉妒王安石几乎成了帝师。

“呵呵呵。”赵顼尴尬地笑了笑,随即说道:“能够在一年半的时间就把各科书籍编撰完毕,也只有君实先生有这个能力,这样大功劳,朕会记在心里的。”

见赵顼如此,司马光也不好再板着一张脸,拱手见礼道:“微臣并非为怨妇,治国之道,有张有弛,万不可急躁行事。变法新启,遇到的问题不会少于旧法,当徐徐推进,以查漏补缺。如圣上这般急切,只会造成诸多掣肘,况且国库空虚,非贷款所能弥补。”

“君实先生说的是。政事堂唯君实先生干练而不失稳重,变法成败全仰仗君实先生了。字体简化和注音的方案出来了没有?各科书籍印刷了多少册?”赵顼先奉承了一下司马光,紧接着便急切地说出了来意。

早在熙宁二年赵顼刚刚穿越到大宋时,赵顼便和王安石讨论了汉字的简化和注音,还有标点符号、书写用的鹅毛笔、钢笔等一些传播和普及文化的工具。赵顼所讲的就是后世的简体字和拼音,还有书写方式。简化字体,缩小字体,能够让更多的人通过有限的载体获得更多的学识。

后世的简体字除了简化字体外,将汉字彻底变成方块字也有极大地作用,横竖点撇捺折六个线条,就能构成所有的汉字。比起西方的二十六个字母来,更为简易。

后世中国,在新中国成立之时,识字率仅仅不到一成,也就是说文盲半文盲率高达百分之九十。直到汉字简化后,才逐渐完成扫盲。扫盲是科技发展,社会发展的基础。

古代向近代过渡的一大根源就是文化的普及,知识不再垄断在少数人手里。赵顼穿越到宋朝之后,非常关注这个,文化鼎盛的大宋,不能只成为士大夫的乐园。

刚开始时,王安石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多此一举。随着赵顼的通盘讲解,王安石才人认识到其中的巨大意义。

不过,无论是简化字体,还是注音,赵顼所讲的都是照搬后世的。作为文学家的王安石一下子就看到了赵顼所讲的不足之处。首先就是赵顼所写的字体简化过了头,丧失了汉字的构字意义,也显得不够美观,需要重新简化。其次是拼音用的不是开封府的官话,而是被契丹所占的幽州的方言,不适合推广,需要根据韵书,重新注音。

“简化字体并注音、编撰词典的任务交给了苏子瞻。各科书籍印刷了七百六十八万册,完成可以满足各级书院学堂的需要。各路各州建图书馆所需书籍太多,一年半载完成不了,只能先在汴京建起来。”司马光汇报任务完成量时,神采奕奕,显然能做到这些是非常了不起的。

简化汉字以及为汉字注音、编写词典的任务,本来王安石是推荐文豪欧阳修来做,但是欧阳修不久就被赵顼恶毒的判决气死了。这个任务就推了给司马光,可是司马光还得编撰各科教材。此事一推再推,推到苏轼身上。身为文明学府山长,苏轼责无旁贷。

“七百六十八万册?怎么这么快?”赵顼吃惊地问道。按现在的印刷技术,半年时间能完成八万册就算快的了。

“圣上,这是《子瞻大词典》。”不待司马光回答赵顼的问话,苏轼便递上了一本大约十厘米厚的大块头。

“《子瞻大词典》?”赵顼惊叹了一句,随即捧起大块头,见封面署名的作者有五个人,分别是:苏轼、黄庭坚、米蒂、王铣、佛印。赵顼也没有先表彰一下这五个人,而是随手翻阅了起来。字体美观,注音以开封官话为蓝本。词典的前几十页,讲的都是汉字的简化原则和注音原则,还有标点符号的使用原则、词典的使用原则。赵顼一边浏览着,一边就不懂的地方不断地询问着苏轼。苏轼心中大喜,有了这本词典,自己在官家心中的地位恐怕不会再输于司马光和王安石。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