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六年之后
李俊杰在司农部一呆就是六年。这六年里,他不停的利用后世自己知道的如何增产粮食的知识,引导着整个团队有目的的研究,这样比一般人无头苍蝇似得研究,要更快出成果。
这不,六年的时间,李俊杰试验田里的稻谷亩产量稳定在了八百到九百斤左右,比这个时代的大米亩产量翻了三倍左右。之所以达不到后世的上千斤的产量,应该是和后世合成的化肥有很大关系。李俊杰不知道后世化肥的成分,也无从下手研究,只能用常规的育肥法。
大米亩产量大幅增加的同时,一年两季的水稻种植法也得到了证实完全可行。其他地区气候如何,李俊杰无法确定,但至少应天府以及自己熟悉的浙江范围内的州县气候跟京城是差不多的,这就肯定了至少这两个地区完全可以一年两季的水稻种植。
如此,那每年这两个地区的大米产量就会是之前的6倍之多。可以想象,整个大明会应为这两个全国最富裕且地域最广的地区而得到多少主食大米。
李俊杰根据后世经验造出来的轻便的单人都可以操作的铁犁,打稻谷的半自动脱粒机等也都有所进展,大大提高人们种地的效率。
六年这些成就,李俊杰对自己还是很满意的。
元成八年的九月底,试验田里近百亩的今年的第二季水稻,在众大臣的参与见证下丰收了。平均亩产量达到了九百斤以上。
数据一出来,众朝臣们跪地向元成帝道喜。
这样的产量,用不了多久,大明的粮食充沛,百姓吃的饱,能吃饱,自然会带来更多人口,人口增加了,大明的发展指日可待。
收完这季水稻,棉花很快也要收了。李俊杰的给棉花打顶方法以及兔子便便兑水治棉花虫的方法,经过几年的试验已经成熟。棉花的产量从原来的亩产量七八十斤,到现在的三四百斤,这样质的改变,普通老百姓都能买的起棉花的愿望应该很快会实现。
除了水稻棉花这些,李俊杰比较看好的玉米产量也是三四倍的产量增长。
一开始皇帝命李俊杰负责种田提高粮食产量时,朝臣们没有持反对意见。他们本是想着就算李发现了土豆这种高产作物,运气占了很大成分。而粮食从古自今,这么多年也没见有人能提高多大的产量,他们并不相信一个书生能有多大作为。
因此,当初皇帝因为土豆提了李俊杰两个官级后让他去种田,他们就没再计较李俊杰连升两级,反正又没在自己部门挡自己的路,皇帝要怎么着都无所谓。
可现在他们看李俊杰的眼神复杂了,有欣喜佩服的,有羡慕嫉妒的,有后悔懊恼当初没参与进来捡功劳的等等。
他们是真没想到这个书生居然有这样大的能力,也耐得住农活的枯燥,这些年他真就一直守在地里,甚至为了得到更厉害的种子,亲自去全国各地收集种子。这些作物产量平的大幅提升,对社稷对百姓,不亚于开疆辟土的功劳,他们就是再没良心,也没法否定这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