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零三章 南洋大开发(二)
和这些商人说清楚朝廷的态度后,刘钰又在龙牙门,邀请了这些商人看了看这里的驻军操演。
也是在告诉这些商人,放心大胆地在南洋投资,没有任何问题,有这些军队保护,不会存在大顺取代荷兰这样的情况,被别人取代。
确保了投资者最起码的安全保障后,刘钰就和这些人谈了谈大顺准备开发南洋的模式。
整体来说,就是以种植园做“城”、以种植园周边为“野”。
因为大顺与荷兰有着巨大的不同,南洋之前不属于荷兰,而是属于荷兰东印度公司;但现在,南洋属于大顺朝廷,而不是大顺根本不存在的真正意义上的南洋公司。
再加上南洋的土地问题错综复杂,这不是被人屠杀干净的北美,而是连村社都还没完全解体的、大量外族人口密布的地方。
是以,土地问题,要由大顺朝廷来解决。
或是买、或是抢、或是骗,总归这不是这些商人能碰的。
一来是任由这些商人去碰,肯定会激发诸多的矛盾。商人无底线。
二来就是这些商人相碰,也不容易。他们手里没军队,没军队还想搞地?
是以,朝廷会用各种方法,从南洋搞到土地。
搞到土地之后,会划分成不同的区块,租赁给意图开发南洋的人。
租期可以设定为一百年。
南洋的人口迁徙,主要有两个方向。
自发迁徙的,比如闽、粤等地,或是投亲靠友的、或是宗族有认识人的,这个不提。
朝廷也根本不管这些人,愿意来就来,来了编户齐民,该缴税缴税就是了。
另一个,就是被雇佣来的人。
现在刘钰推动的,就是这一种。前一种以宗族纽带来的,他也根本管不到。
这样一来,巨型的种植园就会密集成百上千的人口。
这些人口平时也得有些消费,那么就会以种植园为中心,出现小贩。
至少贩卖些针头线脑、吃喝拉撒、小吃、药物之类。
估摸着,酒馆、妓院之类的东西,肯定也不会少。
以种植园为中心,慢慢周边会形成村落。而这些村落,或者是在种植园干满期限的人会就近选择耕种、或者是闽粤地区的人自发朝这里迁徙。
总之就是以各个大种植园为中心,在南洋逐步形成一种“星辰漫天”的结构,而不是之前那种几个大城市华人才多的局面,彻底改变当地的族群比例。
同时尽可能吸纳大量的移民,缓解大顺内部的人地矛盾。
从成本上来讲,黄淮地区是最便宜的。在那种灾害频发、人口却早就超过土地承受能力的地方,招工十分简单。
不说极端点的等到灾年给个馒头就行,随便给点钱,或者许诺一天吃三顿饭,也足以募集到足够的人口。
除了种植园之外,一些矿区也会承包出去,除了特殊的金银矿之外。金银矿则是按照烟台地区的模式,朝廷监管之下,按百分比抽走一部分。
大顺既然想要在南洋站稳脚跟,就必须意识到大顺与荷兰的巨大不同,或者说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巨大不同。
东印度公司可以搞强迫种植制,大顺不会搞。
因为大顺不准备在南洋搞内部垄断,当然外人尤其是欧洲人是不准在南洋买香料的。
大顺最熟悉的,还是土地税制度。
比起纯粹追求高利润的强迫种植制,大顺最熟悉的土地税制度才是最适合大顺的。
也只有这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南洋村社的解体。
用一种加速的方式,使得村社的村长之类,抢占公地,成为第一批地主。
同时因为大顺这边根本不缺人,所以还要考虑怎么让南洋容纳巨量的人口。
那么顺理成章地,这种种植园制度也就成了最优解。
南洋值钱的、可以获利的咖啡、可可、橡胶、棕榈、椰子、棉花、靛草、茜草等等,不要用强迫种植制。
而是任由原来的村社按照之前的传统,该种大米的种大米,他们愿意种啥就种啥,朝廷根本不管。
按时候交亩税就是。
这些值钱的作物,交由大顺资本组织的种植园来种。
当然,已经确定要做基本盘、要进行激烈土改、要彻底把教士贵族阶层一扫而空的万丹地区除外。
西爪哇,将是大顺在南洋的军镇基本盘,不能单纯考虑利润问题。
同时,因为大顺这边贸易的发展,使得种植园的这些作物,既可以销往欧洲,实际上也能够在沿海经济发达富裕地区卖一些。
加之舰队、军队的需求。
以及棉花、靛草、茜草之类工业化必须的原材料等,可以保证这些大种植园肯定是有利可图的。
甚至包括椰子,也可以用来榨油,配合制碱业发展起来的一整套甘油、皂等产业。而不是用来喝椰汁。
总之,朝廷那群旧学官僚,对南洋的定义,就是容纳日益增多人口的地方。现在取消了人头税,多出来的人都是“一文不值”的多与人,在他们看来,巴不得都滚蛋才好。
而新学系的军官官员们,对南洋的定义,是原材料产地。他们秉持着内外有别的态度,会严查南洋的工业。
可以允许有可可加工、咖啡加工、榨油、榨糖等产业。
但是,一根铁钉、一把铁锹、一支火枪、一团针线,都要从大顺这边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