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一章老一辈的故事161
当时宫廷里陷入了一片混乱中。
到了后期,或许是玉华妇人给少年君王的东西在少年君王身体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少年君王的身体越来越好,很快就重新掌握了重新上朝处理政事。
重新上朝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废黜女孩玉华夫人的身边,封女孩为一国公主,而君王自己则立即派使者去跟乙国国君和乙国国君使臣商量迎娶乙国的公主礼仪。
一场一触即发的战争就在这位少年君王的手里得到了一个圆满的解决。
从壁画来看,这位少年君王在人前装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其实从宣布女孩为一国公主的之后,性格也发生了天翻地覆改变。
随着两国迎亲使团到来,两个的婚礼越来越近,少年君王美名其曰为了不铺张浪费,出嫁的日子和国君迎娶乙国公主的事情就在同一天。
上午是少年君王迎娶乙国公主的礼仪,下午就是送女孩出嫁到乙国的时间。
从壁画来看,摸金校尉认为少年君王会把迎娶和送嫁的日子定在一天,完全是故意给女孩难堪的,他这样做是变相告诉女孩,她永远都是他的妻子。
出嫁这天,女孩意外的平静,一个完整的流程下来,没哭没闹,只是静静看着坐在主位的君王,什么话都没有说。
女孩最终还是离开了少年君王。
随着女孩的离开,少年君王的性格发生了天大变化,最先遭殃是自己王后和舅舅,少年君王就以各种理由先是废黜了王后和舅舅的手中权利,随后又让王后和舅舅发配到了国家最边缘的城市。
后面发生的事情,也算少年君王对他这个表妹和舅舅不薄,虽然撤销了他们手中的权利,但是少年国君把边境城市一半赋税用来供养他们两个。
虽然没有了耀眼的身份和地位,但是过的挺不错的。
在女孩离开以后,少年君王会不顾朝臣和亲生母亲求情,一定要废黜王后和舅舅地位,但后面有对他们法外开恩。
完全是因为少年君王的亲生母亲,才知道兄弟和侄女被自己亲生儿子废黜,甚至还要驱除都城,去遥远的甲国边境。
只要这个不傻不笨都知道甲国边境城市是甲国国内最贫穷的地方,因为地处边境之地,所以常常会有一股敌军来骚扰。
朝中无论是犯罪需要流放在外或者是朝中外放当官,对边境那座表面虽然很繁华的城市,但是实际是一处鱼龙混杂的地方,遇到一场战乱,还会有生命的危险。
少年君王的亲生母亲,一国之母王太后知道了这件事情,也知道儿子是何等嫉恶如仇,眼前不让儿子发泄完那口闷气和怨恨,日后可能会发展成不小祸端,弄不好还会危及到国家。
关于玉华夫人的事情,王后和弟弟做的的确有点过分,但是作为姐姐和姑妈就算对他们所做的事情不耻,也不能看着大王把他们全家人流放到表面繁华,但其实本质辛苦的边境之地呢。
王太后思来想去,整个后宫和前朝已经没有人可以阻拦大王,以前在一些事情上,有玉华夫人在,或许还能劝说大王。
如今,玉华夫人已经不在宫里,大王做事情也没有顾及。
大王能重新恢复一国之君的风范,玉华夫人出嫁的事情对大王刺激也不太小。
其实,在朝臣联名上奏让大王割爱,让玉华夫人身为一国公主嫁给乙国国君。来换取两国的结盟,好一起对付强大的敌国越国。
她知道除了大臣个人意思之外,弟弟和侄女也没少在暗中使劲,要不然联名上奏的人员中也不会有一向就忠于大王几个大臣。
这几个大臣一向就知道要效忠大王,很少会做跟大王相反的事情。
在玉华进宫的第一天起,就有朝臣对玉华夫人的身份产生了疑问的时候,也是这几位在朝中有一定地位的,而且还是先王留给大王的左膀右臂,他们只会听令大王的意思。
在开先玉华夫人进宫的第一天,玉华夫人的身份就在朝廷中掀起了一番风云,最终还是这几位大臣联名上奏,认为玉华夫人只是一个很简单农家女孩,一个农家女孩就让弟弟和那些朝臣什么话都没有说。
这几位大臣有再次启奏大王,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既然大王已经下定决心要把玉华纳入后宫,也不能让人姑娘没名没分的跟着大王你,只让如何跟国家和其他诸侯国国君交代呢?恳请大王能封这位农家女一个身份,这样也不用被百姓和一些诸侯国的国君指着脊梁辱骂吗?
就算弟弟和跟弟弟一档同伙大臣,就算心里不愿意和不高兴,但是那几位都提到了大王和国家脸面,就算心里不爽,也只能让大王和那几位大臣唱双簧。
大王听完了几位大臣的话,估计心里早就乐开了花,可是面子工程还是要给他们几分薄面,就问弟弟和跟随在弟弟周围大臣,他们是什么意思。
弟弟和跟随弟弟那些大臣在听到那几位大臣说的话,早就把他们堵的是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一味跟着弟弟反对大王册封那来历不明的女人,那么他们就跟那些叛臣有什么区别,弄不好还会连累到家人。
跟随在弟弟身边那些大臣,那个是最可靠的,他们在朝廷中会依附弟弟,完全是想依靠弟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高升,而不是要殃及家人。
肯定也不敢在反对,甚至连弟弟都没有办法阻拦,个个都对大王说,任由大王决断。
就这样,一场册封的事情就在大王和那几位大臣运作之中得到了顺利的解决。
而那几位先王留下来的大臣,并不是什么都随着大王的意。
先王把他们几个留在朝中,不仅是为了给大王留下一些得力助手,也给大王留下了一批能辅助他们的人,也起到了监督的作用。
这两年大王独宠了玉华夫人一年的时间,最后差点是引起了后宫和朝中的人不满,为了让玉华妇人不受到这些人的抨击,和不被后宫那些拈酸吃醋的人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