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明末凶兵 > 第309章 半渡而击

第309章 半渡而击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第309章半渡而击

当初崇祯一心杀袁崇焕,满朝文武没几个替袁崇焕说话的,现在倒好,这些人一反常态,竟然一心保袁崇焕。

面对朝臣抛出的各种理由,崇祯有些难以应对。他是皇帝,却不能不讲道理。几年时间,也成长了许多,他已经深刻地认清了现实,这些朝臣总会惹人生气,可朝廷离了他们还真不行。这些人现在一心要保袁崇焕,不断地强调袁崇焕忠君爱国,便是有错,那也不是大错。要知道,崇祯定袁崇焕的罪,其中有一条就是里通外敌,如今朝臣们彻底将这条罪名给推翻了。

崇祯心里很清楚,这条罪名只是想彻底钉死袁崇焕罢了。毕竟,真正杀袁崇焕的理由是没法对外人说的。那时候上到朝堂,下到百姓,都想让袁崇焕去死,所以这里通外敌的罪名也没弄什么证据,谁又能想到有些人竟然利用这个漏洞,替袁崇焕翻案?

袁崇焕必须要死的,至少崇祯是这样想的。当初自己是多么的支持袁崇焕,可是换来了什么?袁崇焕矫诏杀毛文龙,又任由鞑子扣关袭击京畿,后又追着鞑子吃了一屁股灰,想要在京城决战。袁崇焕此人辜负圣恩,办事不利,不杀难消心头之恨。

崇祯还想据理力争,成基命等人越是保袁崇焕,他越是不能让袁崇焕活。可是,还未开口,便看到群臣之中有人不断地使着眼色。没奈何下,崇祯只能压下心中火气,扬声道:“好了,诸位爱卿,关于袁崇焕一事,待朕考虑一下,明日再议。”

崇祯这样说,已是做出了让步,成基命等人也不好太过逼迫。这次朝会,在一片阴郁的气氛中草草结束,回到御书房,没过多久,便听外边的太监喊话,“陛下,侯尚书到了。”

“让他进来”崇祯语气不太好,等侯世禄进了屋,他寒着脸气道:“侯爱卿,刚刚在大殿上,你是何意?那袁崇焕庸碌无能,害的京畿遭难,此人难道不该杀?”

侯世禄赶紧行了一礼,苦笑道:“陛下,臣并非此意。袁崇焕之前总督蓟辽,鞑子扣关,他自然要负主要责任的。杀他,无错!可是现在成阁老等人要保袁崇焕出狱,也是为了镇压白莲教余孽。虽然,肯定还有其他原因,可是现在最紧迫的不就是剿灭流寇与白莲教余孽么?”

“陛下,如今不是斗气的时候,只要那袁崇焕真能将白莲教余孽镇压下去,也算解了心头之患,暂时去了他的死罪又有何不可?若是出征不利,到时候数罪并罚,想必那些人也说不出什么来。再者,成阁老等人保袁崇焕剿灭白莲教,那肯定会一心帮着袁崇焕的。”

崇祯仔细回味着侯世禄的话,仔细想想,不得不承认侯世禄说的很有道理。派别的人去镇压白莲教,完全可以,但是成基命那些人会真的尽心尽力做事么?派袁崇焕去,就不一样了,袁崇焕可是他们共同担保的,在镇压白莲教的事情上,他们肯定要想办法尽心尽力的去办,努力给袁崇焕提供帮助。

道理很容易想通,可是崇祯真的很不甘心。自己可是大明朝的皇帝,九五之尊,却活的这般无奈。有些人想杀,却杀不掉,有些人想让他活,却保不住。就像是袁崇焕,明明恨他恨的要死,连处决的公文都发下去了,现在为了大局,却要把之前所有的定论都推翻。

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怎么能收回呢?这不是活生生的打自己的脸么?可没有办法,有些事情,离开那些人的支持,寸步难行。良久之后,崇祯往后一仰,整个人松垮垮的靠在椅背上,他闭上眼睛,有气无力的挥了挥手,语声充满了苦涩。

“王伴伴,你走一趟镇抚司吧,传朕旨意,放袁崇焕出来!”崇祯心中一阵叹息,皇帝当到这个份上,也是天下少有了吧?想他朱由检自命不凡,结果,却是屡次丢老祖宗的脸。

看到崇祯这个样子,侯世禄想说几句话劝一劝,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该怎么劝呢?他终究只是一个臣子,永远也无法知道陛下心里在想些什么,不坐在那个位置,又怎么知道那个位置最在意的是什么呢?

袁崇焕与内阁东林党那边有什么交易,侯世禄和崇祯一概不知,只要袁崇焕真能迅速的把白莲教镇压下去,那所有的委屈都是值得的。

很快,袁崇焕被锦衣卫放出了天牢。在两名校尉的陪同下,袁崇焕慢慢走出天牢的大门。由于在牢中待了太久,已经适应了阴暗的环境,乍一接触到明媚的阳光,无比刺眼。烈日灼烧,很快汗水流了下来。袁崇焕抚着额头,遮挡着阳光,他喜欢这种燥热,阳光的温度,证明他还活着。

终于,朝着大明门方向走去,转过头,看着北方,目光变得复杂了许多。这一刻,袁崇焕心里在想什么,无人知晓,只是他的脚步越来越轻,越来越快。

.......

袁崇焕被放出天牢,此事不胫而走,立刻成了京城百姓讨论的热题。距离鞑子扣关已经过去很久了,百姓心中的恨意淡了许多,可是对于袁崇焕的不满,终究还是有的。许多人想不明白,怎么把袁崇焕放出来了,难道大明朝能打仗的,除了袁崇焕没有别人了么?

更何况,大多数百姓觉得袁崇焕未必会打仗,他要是打仗很厉害,也不会任由鞑子扣关进攻京城了。

当然,很多人虽然嘴上不说,但是心里还是怪着崇祯皇帝朱由检的。百姓可不知道朝堂上的事情,他们心里本能的觉得皇帝最大,袁崇焕被释放,那肯定是皇帝的意思。就这样,崇祯稀里糊涂的背了不小的骂名。

蓟州,这座京畿名城,在鞑子扣关的时候,蓟州受到的损害最大,当地士绅权贵以及百姓多年积蓄,几乎被鞑子席卷一空。可以说蓟州百姓对鞑子的恨犹如滔天之火,他们自然没法去跟鞑子拼命的,于是这股怒火全转移到了袁崇焕身上。当初崇祯要杀袁崇焕,蓟州人拍手叫好,最为支持。如今崇祯把说出的话咽回去,把袁崇焕放了出来,还委以重任,这下蓟州百姓哪里受得了,于是,许多人自发组织起来跑到蓟州衙门请愿,要求朝廷收回成命,斩杀袁崇焕。

蓟州的事情闹得不小,却于事无补。生怕蓟州出乱子,孙承宗还将何可纲调到了遵化,最终,蓟州百姓各自散去,但是心中的不满却日益加深。

紫禁城内的崇祯也不是聋子瞎子,蓟州的事情他心里很清楚,所以,他觉得委屈。放袁崇焕不是他崇祯的意思,凭什么这恶名要让他崇祯来背?

.......

京城南郊,不知什么时候这里多了一排粥棚,几个月下来,不知救济了多少流民。一顶轿子停在不远处的柳林外,一名女子掀开帘子,看看外边的情形,黛眉紧紧地皱做一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