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天朝丝路 > 第1章 风起北地

第1章 风起北地

没有了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西汉年间,北地郁郅(今甘肃庆城)有座高大雄伟三神殿,面南背北,宽大的祭台上,三位大神雕饰华美,宝相庄严,和谐共处。

每逢初一十五以及传统节日,三神殿香火鼎盛,信徒们络绎不绝,三尊大神不偏不倚皆有丰厚的祭拜香火。

迷信此道的老头老太太们根本不知这些神仙的底细,也不晓得哪尊大神法力高强,会有求必应;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虔诚祭拜,求神仙保佑、家族兴盛、多子多福、官运亨通……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先拜了再说,管他有枣没枣都撩一杆子,只要有个管用的显灵就行。

三神殿之所以在北地闻名遐迩,是因为这里挂单的一僧一道大有来头,非常人也。

三神殿名气最大的是三绝和尚,俗名公孙敏,昔日北地郡大儒,家族落难,出仕未捷,半路出家,法号弘正,精绝诗书画,深谙儒家典籍,无出其右;法师日常主持普照寺开坛弘法,闲暇时却在三神殿挂单,与回龙观红毛道长坐而论道,真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红毛老道骨骼清奇道貌岸然,长髯飘飘,别具一格的是道爷左脸颊天生一块暗红色胎记,上有一根三寸长的棕红色毛发,更显得与众不同高深莫测;老家伙师承鬼谷一脉,精【周易】,通岐黄,善堪舆,高祖定都长安就是道长的师门大作,武帝重建上林苑,亦不乏他的阴阳手笔。

三神殿有一甘姓老卒,人唤‘百夫长’,专门负责打扫庭院,劈柴挑水;这家伙左脸至脖颈有一道醒目的刀痕,宛若纹身刺青的虬龙,一米八的高大身板,配上他刀削斧凿的国字脸,星眉剑目不怒自威,自带一股令人胆寒的杀气,生人勿近,神鬼远离。

百夫长最烦三神殿的胖厨师,这家伙绝对不是好东西,嘴欠手贱,就像牛皮糖一样黏人,一根擀面杖、一把剔骨刀就能与百夫长斗的旗鼓相当,丝毫不落下风。

马丹,你一个厨子,好好做饭就是了,那来这么多的破事!

胖厨师最擅长煲汤做面,做面犹如杂耍,和面、揉面、擀面,拉面、削面、扯面,摆汤面、蒜蘸面、罐罐面……,皆信手拈来,行云流水,不仅赏心悦目,且色香味俱全,令人食欲大开,玩命饕餮。

说来有点魔性,不知何故,这年头中原就已经盛产辣椒,且种类繁多,不过以长安为圆心八百里为半径,老秦人最喜爱两个品种,乃是‘狗球辣子’、‘猪大肠’。

为啥叫‘狗球辣子猪大肠’已无可考,不过其形颇为相似。

不过这种粗俗的叫法很快就得到了改观,究其根源,来自于朝堂史官。

武帝勤政,常用‘狗球辣子’提神,这下可苦了史官,总不能记载‘帝喜食狗球椒’而名垂青史吧,那还不司马成死马,相如做浆糊?!

于是乎,‘狗球辣子’华丽转身称之为‘龙椒’,‘猪大肠’也摇身一变有了雅致的名称‘凤椒’。

‘龙椒’以霸气见长,上辣嗓门子,下辣沟门子,绝对让你食髓知味,三日难忘;

‘凤椒’则香辣俱全,神形兼备,与‘龙椒’比较,让人辣而不怵,回味悠长。

估计最初吸引这一僧一道一老卒的绝对是胖厨师,否则也不会有这三神殿的兴盛,反正这个奇葩四人组机缘巧合聚在了一起,风风雨雨若干年,直到有一天一个妖孽的出现,这个平衡被打破,这个世界也开始走向歧途,鬼神难测。

…………

汉宣帝地节元年暮春(公元前69年),北地郁郅,春的气息才到高潮,山花烂漫,草长莺飞,三神殿仿佛包裹在一片五颜六色的灿烂烟火之中,君不见——

雨中红绽桃千树,风外青摇柳万条。

借问春光谁管领,一双蝴蝶过溪桥。

这一日,风和日丽,春光明媚,三神殿前,一僧一道摆开阵势,在棋盘上你来我往,攻城略地,厮杀的有滋有味。

象棋源于传说时代的黄帝,北宋晃补之《广象戏格·序》说:“象戏兵戏也,黄帝之战,驱猛兽以为阵,象,兽之雄也。故戏兵以象戏名之。”

一说起源于战国,《潜确居类书》载:“雍门周谓孟尝君:‘足下燕居,则斗象棋,亦战国之事也。’盖战国用兵,故时人用战争之象为棋势也。”

反正西汉时期,象棋游戏已经在上流社会广泛流传,成为文人雅士交际的工具之一。

“啪嗒,啪嗒!”

两枚精致的象牙雕棋子,在红毛老道的手中不停的上下搓动发出脆响。

“道长,今日心绪不宁所为何事?”

“大师,你我劫数就在眼前,福祸难测。”

“奥!”

弘正大师闻之平淡如水,一双慧眼炯炯有神。

望着棋盘上子力相持的战局,红毛老道却诡异的笑道:“昨夜星象迷离,本道心念所致,便起卦推演,却风波诡谲,竟然与三神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奇哉怪也!”

大师笑道:“佛曰:业来顺受,何须无妄烦恼。”

…………

日上三竿,三神殿山门前的林荫道,逶迤行来你追我赶三人行,乃一童子、一老丈、一仆人。

最前面蹦蹦跳跳的童子大约五六岁光景,明眸皓齿,衣着鲜亮,宛若画中走下的人儿;他对道边的一草一木鸣虫飞鸟皆显出极为浓厚的兴趣,脚底就像安了风火轮,又像飘忽不定高速旋转的陀螺,一会儿闪入花丛,逐蜂戏蝶,一会儿蹿上树梢,惊起漫天鸟雀,‘咯咯咯咯’洒下一路欢快的银铃。

“寿哥儿,我的小祖宗,你小心点!”

脚蹬木屐气喘吁吁的老丈不停的大呼小叫,玻璃心早已悬到了嗓门眼,生怕宝贝孙子磕着碰着,揪着心紧随其后。

再后面是一个肩挑沉甸甸担子优哉游哉的仆人,不紧不慢的步伐与肩头扁担起伏配合的天衣无缝,每行走百十来步,便娴熟的将扁担转换肩头,佯或从右到左,佯或从左到右。

这是一幅温馨的乡间乐居画,流动的清明上河图。

…………

快到山门前时,老丈终于牢牢地攥住了童子胖乎乎的小手,满目慈祥与关爱,和声细气叮嘱小家伙一会见了先生要礼貌乖巧,千万不能调皮捣蛋惹恼先生云云;为此还忍气吞声,与小家伙拉钩上吊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及诸多的无理要求。

小家伙这才心满意足,拽着老丈,雄赳赳气昂昂踏上了山门前一百零八级青石台阶。

老丈的脸上看不到一丝的屈辱与忧愁,反而是一种老神在在,丰年醉酒的样子。

小家伙名曰甘延寿,一岁能言,两岁识文,小小年纪便有过目不忘之能,最起码老甘家的私塾先生到目前已教无可教了;一首浅显易懂,脍炙人口的【咏鹅】,早已传出了北地享誉长安。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首【咏鹅】是他五岁时,他姥爷义阳候傅介子回乡祭祖,大宴宾客的宴席上,甘延寿被人考教时即兴所做,于是乎,小家伙‘神童’的名号不胫而走。

义阳候傅介子,可是大汉朝牛光闪闪的枭雄人物,带区区三十多人的卫队,出使西域三十六附属小国,纵横捭阖,怒杀匈奴使者,计斩楼兰王,宣威异域,维稳安疆,其功勋足以与卫青霍去病齐名。

老傅三子一女,小棉袄为长,视为掌上明珠,爱屋及乌,麒麟外孙更是他心头肉,每每想收拢膝下亲自教导,无奈老顽固甘老太爷不允,说什么怕小小年纪离家忘了祖宗!

丫了个呸,外交家傅大胆同志才不信这个邪,与老顽固唇枪舌剑据理力争,最后博得了小家伙八岁以后的‘教导权’,这才心满意足得胜还朝。

将心比心,大伙说说,甘员外能不溺爱这宝贝疙瘩吗?!哪怕小家伙骑在他头上拉屎撒尿,老家伙也会甘之如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没有了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