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斯坦福的学弟?
陈峰继续说:“在《1811年委员会计划》下,纽约的城市街道覆盖至整个曼哈顿,纽约获得了重生。”
“1819年伊利运河开通,将纽约港与北美内陆市场(农作物及其他商品)通过哈德逊河和五大湖连接起来,同时,纽约的政治也开始受到坦慕尼协会(爱尔兰和德国移民支持的政治机构)的指导,纽约获得了应有的政治地位。”
“1827年,纽约签订了《废奴法案》,自此这座城市拥有了‘自由’。”
“在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有许多知名的美国文坛人物居住在纽约,其中包括威廉·卡伦·布莱恩特、华盛顿·欧文、赫尔曼·梅尔维尔……,纽约拥有了海量的人才。”
他细细的说着,庞博的知识如海水涌入牛根生的大脑。
牛根生起初不在意,可越听越诧异,惊讶的看着陈峰。
陈峰似乎看出了他的想法,淡淡的笑着,说:“纽约的发展之路,是不是听起来十分熟悉?没错,这正是目前小渔村正在经历的道路!”
“79年,在国家的支持下,宝安县改为小渔村,同年七月,小渔村确定了四大特区的政治地位,11月,小渔村成为直辖市,次年八月份,小渔村正式成为经济特区,无数的政策落地,海量的人才涌进,一个高度自由、与国际接轨、且占据了重要的地理位置的城市,就此开始崛起。”
“我敢断言,在今后三十年里,这将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屹立在东亚大地,引领全国,俯瞰世界,如今的‘纽伦港’不复存在,小渔村将会与纽约在全球市场的大舞台上,一较高下!”(“纽伦港”分别为:纽约、伦敦、港岛。)
没人能怀疑一个国家的意志。
所以,当“经济特区”概念被国家层面提出来的瞬间,全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将目光投到了这个特殊的小渔村。
他们都坚信这个小渔村会崛起,会壮大,会成为一个世界瞩目的城市。
但是谁也不知道这个“瞩目”,会达到什么高度。
而现在,陈峰用一个笃定的语气,描绘出一个属于小渔村的完美未来,这让牛根生不仅热血沸腾。
遥想十年前,他在机关有着美好的前途,但却只因为一次国外的考察,就让他看到了小渔村那无穷的潜力,于是不顾无数人的劝说,毅然决然的辞掉工作,投身到这个小渔村。
十年来,他吃过无数的苦,受过无数的委屈,但这座小渔村终究是没有辜负他。
因此,他对小渔村有着深厚又独特的情感。
亦或者说,他的命运已经与这座还处于幼年期的小渔村,早就捆绑在一起了。
听见陈峰用着如此笃定的语气判断小渔村的未来,他无比兴奋,不仅仅是因为他可以随着小渔村一起成长,更像是一个家长在听见别人夸自己的孩子那样,发自内心的高兴。
他不怀疑陈峰的判断有误,因为国家的意志早就灌注到了小渔村上,无数人会因此前赴后继的为之努力。
“今天听何总一席话,真是让老牛我胜读十年书啊,甚至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牛根生发自肺腑的感叹着。
陈峰暗暗发笑,你之所以会跟我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不是咱俩的三观有多合得来,而是我的情商让你感到愉悦。
老实说,面对这个时代的商人,陈峰骨子里有种优越感。
他们只是这个时代的亲历者,而陈峰却是实实在在的得益者,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巨人!
陈峰一脸谦逊的说:“牛总过奖了,这不过是我的一家拙见罢了。”
“不,不,不,不是拙见,是真知灼见!”
牛根生连连摇头,一脸认真的说:“小渔村的人才无数,但我老牛敢断言,像何总这样的顶尖人才,找遍小渔村,再也找不到第二个。”
那不是屁话。
老子可是重生者。
你要是能找到第二个,我把头割下来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