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耽美小说 >古代生存密码:解密三教九流 > 43【八作】石匠:劳苦功高贡献大,流芳百世传佳话

43【八作】石匠:劳苦功高贡献大,流芳百世传佳话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石匠,是指从事采集石料和宝石原料,将石料加工成产品的手工业者,石匠是历史传承时间最长最久的职业,从古石器时代的简单打磨石头到现代的石雕工艺和艺术的完美结合,离不开一代代石匠们默默的贡献。

许多流传千古的碑文,许多精美绝伦的石刻佛像,许多精巧的宝石雕刻,包括那些经典的石桥技术,石匠对中国的数千历史文化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他们一方面在为高等级玩家提供精美的房屋装饰和建筑材料,同时,石匠所采掘的宝石也是玩家们身上熠熠生辉的首饰的重要原料。

中国有许多历史名桥,这些桥多为石桥,石桥的建造自然就离不开石匠。赵州桥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赵州桥是鲁班所造,这座大桥建成后,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倒骑着毛驴,带着柴荣,也兴冲冲地去赶热闹。他们来到桥头,正巧碰上鲁班,于是他们便问道:这座大桥是否经得起他俩走。鲁班心想:这座桥,骡马大车都能过,两个人算什么,于是就请他俩上桥。谁知,张果老带着装有太阳、月亮的褡裢,柴荣推着载有“五岳名山”的小车,所以他们上桥后,桥竟被压得摇晃起来。鲁班一见不好,急忙跳进水中,用手使劲撑住大桥东侧。因为鲁班使劲太大,大桥东拱圈下便留下了他的手印;桥上也因此留下了驴蹄印、车道沟、柴荣跌倒时留下的一个膝印和张果老斗笠掉在桥上时打出的圆坑。当然这只是人们编造的一个神话故事,以纪念古代的能工巧匠。

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横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因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当地称做“大石桥”。大桥全长50.83米,宽9米,主孔净跨度为37.02米。全桥全部用石块建成,共用石块1000多块,每块石重达1吨,桥上装有精美的石雕栏杆,雄伟壮丽、灵巧精美。建于隋朝年间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第二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跨度最长的敝肩圆弧拱桥。它以首创的敝肩拱结构形式、精美的建筑艺术和施工技巧等杰出成就,在中外桥梁史上令人瞩目,充分代表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桥梁建造方面的丰富经验和高度智慧,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

赵州桥建于隋代,隋朝统一中国后,结束了长期以来南北分裂、兵戈相见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当时的赵县是南北交通必经之路,从这里北上可抵重镇涿郡,南下可达京都洛阳,交通十分繁忙。可是这一交通要道却被城外的洨河所阻断,影响了人们来往,每当洪水季节甚至不能通行,为此隋大业元年决定在洨河上建设一座大型石桥以结束长期以来交通不便的状况。李春受命负责设计和大桥的施工。李春率领其他工匠一起来到这里,对洨河及两岸地质等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时认真总结了前人的建桥经验,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独具匠心的设计方案,按照设计方案精心细致施工,很快就出色地完成了建桥任务。李春他们在设计和施工中创下许多技术成就,把中国古代建筑技术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

李春,又名李通,隋代柏仁人(现今河北邢台临城人士),自幼聪颖过人,善算术,工石艺,世人皆称其为鲁班,是中国隋代著名的桥梁工匠,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就是他最伟大的杰作,这个浓缩了中华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桥梁,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为中国桥梁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传东魏末年,柏仁县境内的唐山脚下诞生了一个神奇的男儿,名叫李春,父亲是一名石凿技术很高的石匠。李春童年时聪颖过人,乡民们闲玩划地游戏,如“走四子”、“九子围葫芦”等,谁也赢不了小李春,都说这孩子将来肯定是个奇才。李春父亲看着精明的儿子,便把他送到邻村的李学究家去读书,李春不同其他的孩子们,他在用功识字的同时,非常喜欢算术,有一次先生出了一道算术题:“一伙老头去赶集,半路碰上一堆梨,吃仨长仨,吃四短俩。”意思是老头吃梨,每人吃三个还剩三个,每人吃四个就差两个,问谁能算出来?李春回答是五个老头十八个梨,李先生叹为奇才。

李春年岁稍长,家资渐渐接济不上,于是,李春便放弃学业跟着父亲上山凿石,由于他对算术的偏爱,算起数来得心应手,所以村里人分地、盖房都少不了找他去计算,李春根据所学知识编出了好多算题,诸如:“二十块砖,二十人搬,汉子搬仨,妇女搬俩,两个孩子抬一个。”求几个汉子?几个妇女?几个孩子?“一百一十一根针,一伙妇女围着分,只许把针分均,不许折断针。”求针和妇女各多少?这些算题一直流传至今。当时李春父亲每次出去承揽石头活,也都由李春编造预算。按他编造的预算,每项工程所备的材料都与实际不缺不少,不剩不余。李春心灵手巧,胸有城府,他做出来的石活和设计的造型,总比别人的新颖奇特,人们都称他是活鲁班,从此,他的名字越传越远。

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后,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被誉为“四通之域”的赵州,北上可通涿郡蓟县,南下可达东都洛阳,东至冀州,西通太行。陆路车旅络绎不绝,水运船只昼夜繁忙,发源于井陉封龙山的洨河流经赵州城南,每逢夏季,雨水山泉顺流而下,洪涛汹涌,给两岸车辆行人带来极大不便,当地人们渴望建桥,争相捐资。为了建桥,组织者先后到赞皇、获鹿、柏仁等地勘察石质,寻找工匠。经过对比,最后决定用柏仁境内的唐山、干言山的石头。

“修了赵州一座桥,吃掉唐山半架山”的民谣一直流传至今。那时,当赵州桥修建组织者得知名匠李春的情况后,专程邀请李春为修建大桥的总指挥。李春经过周密考察,根据水陆交通的需要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继承前人建桥经验,发挥了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他精心绘制图纸,详细计算用料,挑选高技术石匠,既当指挥官,又亲自上阵,成功地在洨河上建造了一座举世闻名的赵州大石桥。唐中书令张嘉贞所作的《赵州大石桥铭》,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赵州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证明了李春是赵州桥的修建主持者。

李春也正因如此成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石匠,石匠这一古老的职业传承至今也和其他匠人职业一样后继无人,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自有其规律,所以也不必诸多感慨,职业总是在随着时代进步发展的。(本章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