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董卓废帝幕后的阴谋
静静待心中那道裂开的阴印流过脚底,汇过四肢百骸。刘协微微饮了一樽酒,才接受了眼前的事实,感觉身上的神经重新听从了大脑的控制。直到大脑逐渐恢复清明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原来还算是个遇大事后有静心的人。
“朕最近太过悻悻失意,未免有些心绪不宁。不曾想,一直骗着自己,骗着骗着最后连自己都相信了……”灵光一闪想到这个似是而非的理由,刘协装作一副怏怏的模样向董卓赔罪,看起来似乎心境异常沉重。
董卓本就不是善察言观色之人,看到刘协如此作态,不由信以为真。返身坐下之后,竟然还劝慰了刘协一句:“陛下不过一童子,此事对于陛下而言,的确太过难以接受。不过,男儿生于天地间,有些事不能不做,并且,做了之后就没有后悔的必要!”
“太师所言极是,是朕一时失态了。”刘协再度虚敬了董卓一樽酒。此时釜中的酒只剩下一小半儿,也不知是否还能给刘协足够的麻痹,来听完这段离奇诡谲的故事:“如此说来,之前太师借前朝故事一步步位极人臣之举,也是朕在幕后授意了?”
刘协口中所言之事,是指董卓独霸雒阳兵权之后,以“久雨不停”为借口,使朝廷罢免了司空刘弘,自己取而代之的那件事。
中国是一个讲究‘祖制’的国家,汉代的时候尤其如此,很多权臣加强权力的措施都是以前朝的惯例为依据,凡事都要讲朝廷法度或者前朝‘故事’(所谓‘故事’就是以前曾有过被认可的例子)。汉代每每有
天灾异象时,朝廷往往会归咎于主管大臣,将其罢免以推卸责任。司空主管天地水土之事,而董卓入京后出现天灾,被罢免了是符合朝廷惯例的。
其实不光董卓,后来的曹操也学会了这一套。他在统一北方之后,说一不二,但在晋爵魏王时还要说‘依高祖故事’。因为东汉不封异姓王,曹操要当异姓王制度不允许,怎么办?就把汉高祖刘邦封韩信、英布等异姓王的例子拿出来作为自己的依据,这也是他的高明之处。其实刘邦封异姓王是迫不得已,但曹操不管这个,既然有前朝先例,那就刚好借用。
“陛下心魔实在太重了,都有些分不清现实和臆想了。”董卓摇了摇头,看着刘协叹了一口气,带着一分好笑的口吻说道:“那时的陛下不过与某家暗通曲款、透露了一番欲鸩杀何太后报杀母之仇而已。至于废立皇帝一事,乃文优一手策划。”
刘协这才轻轻出了一口气,心绪略微平缓了几分。刘协的生母乃灵帝宠爱的王美人,当年王美人诞下刘协时,当时的何皇后恐王美人及刘协威胁到何家的地位,一杯毒酒毒死了刘协的生母王美人。幸有汉代嫔妃生产都在宫外的制度,刘协因被灵帝的母亲董太后照看才保住了性命。
而董太后与当时的何皇后向来不和,每每有言语冲突。可想而知,刘协在幼年时期,自然而然被董太后灌输了何皇后乃杀母仇人的念头,而当这颗复仇种子遇到董卓入京这场及时雨之后,随之生根发芽,长出了复仇的利刺。
这样看来,刘协的所为
虽然阴鸷狠毒,但却也是人之常情,还远未到一个妖孽少年欲借助董卓这把利刀无情争夺汉室天子之位的地步。不过,讽刺的是,董卓根本不是那柄利刃,反而刘协的主动示好,却成为了董卓的手中斩破整个朝堂的一把利刃。
中平四年九月初,拥有着强大武力的董卓,在李儒的授意下,召集公卿大臣说:“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为政。皇帝暗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更立陈留王,何如?”
董卓在这里援引了前朝“伊尹、霍光故事”,伊尹是商朝开国君主汤所指定的辅政大臣,霍光是汉武帝指定的辅政大臣,在他们辅政期间均曾废立过皇帝,保证了江山社稷的稳定,被后人所称颂。董卓之所以提到他们,是因为李儒深谙汉代政治之道,给董卓的行动寻找依据,以塞满朝士大夫之口。
满朝大臣都很惶恐,又各怀鬼胎,于是在微弱的反对声中,废立之举就通过了。少帝被徙为弘农王,陈留王刘协即位。紧接着言出必行董卓又一次遵从了自己的承诺,废了何太后,并在其后第三天把她毒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