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地上道国 > 第202章 孔明是个函授生

第202章 孔明是个函授生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庾献无语。

其实这事儿最本质的问题有两个。

一个是口耳相传,导致的今文学者和古文学者学到的东西不太一样。

另外一个,就是因为古代的书写方式是以竹简竖写,而且根本没有标点符号。不要说同一本书了,哪怕是同一句话,只要断句不同就会出现巨大的理解偏差。

比如说吧,那句争议很大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句话就有两种断句方式。

一种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另一种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按照第一种意思的解释,就是对老百姓要采取愚民政策,要告诉他们做什么,却不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而按照第二种意思的解释,则完全不同。意思是,老百姓民智开通,做事有序,那就放任他们去做。老百姓要是愚昧不明,那就应该好好教导他们。

可以想象,仅仅一句话,就能形成完全两种对立的价值体系,那么儒家的五本经典,不知道该生出多少种解释。

当典籍本身就靠不大住的时候,可以想象,这种师徒相授,口耳相传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在这个时代,若是两个读书人相见,首先打听的就是你的师承。

你学的是哪本书,跟的是哪位大儒。

这就相当于后世问你是哪个大学,学的哪个专业。

因为不同的人哪怕教的同一本书,也完全不是一回事。

比如说《易》学传承就有施、孟、梁丘、京氏等流派,《尚书》有欧阳和大小夏侯,《诗》有齐、鲁、韩三家,《礼》有大小戴,《春秋》有严、颜等不同的传承。

有这些传承的,都是师父谱系十分清楚的,口耳相传得来的学问。

其他的大多都是自己琢磨典籍的野路子。

比如说吧,当初诸葛亮去江东舌战群儒的时候,严峻就曾经开口向他打听,“孔明治何经典?”

这句话,现在人可能莫名奇妙。

怎么吵着吵着,问人家读的什么书?

但若是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再来看,意思就很清楚。

如果翻译成现代的话就是,“小伙子你很牛逼啊,你这么能叨叨,你是九八五毕业的,还是二一一毕业的?”

这一下子就戳到了诸葛亮的痛处了!

于是孔明当即来了个大爆发,喷的江东人人变色。

孔明到底怎么回事儿,大家都很清楚了。

——他是躬耕于南阳的函授生!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