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汉祚 > 第40章 派系

第40章 派系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这是先帝最信任的一批人,也是跟随先帝时间最长的。自光和七年、中平元年先帝起兵讨伐黄巾开始,就跟随先帝东奔西跑、颠簸流离,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离不弃。他们来自各地,是蜀汉政权的元老勋臣。

当然,这些人在蜀汉政权也享有超然的地位和绝对的信任。如先帝定蜀时,关羽、张飞、赵云、陈到身处要职,尤其是关羽和张飞,关羽负责荆州各郡,相当于守了蜀汉一半的基业;张飞在阆中领军随时驰援汉中、成都、江州、南中等地;魏延为汉中太守;陈到领宫禁宿卫、赵云统兵安成都内外,却是将属地各处紧要位置兵权悉数掌握。

可是,这个派系武强文弱,而且大多数人去世较早,至章武元年蜀汉建立时已是寥寥无几。

其二,是东州派,也称东州士。

东州派的组成是非常复杂而且模糊的。狭义上的东州派,就是史料中提到的“东州士“,是刘焉时期为遏制益州本土大户而接受的从荆州南阳地区以及关中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地区流入益州的人口。广义上的东州派则包括其他地区和刘璋统治益州时期的班底,这些人物与元从派有些相似,成分复杂组织松散,在益州没有根基。

这个派系与益州本土派的关系也比较恶劣,在刘焉、刘璋时期皆是如此,而刘璋没有刘焉的手腕,为了得到益州派的支持稍微对东州派有所遏制,结果就是东州派对刘璋的统治产生二心,在先帝入川的过程中,东州派的抵抗程度远不如益州派。

但这些人在先帝时代同样很受重用,法正、董和、李严(李平)、费观等都是重臣,相对于元从派而言,东州派在蜀汉政治舞台的重量要高一些,而且更加长久。或许有以下两点原因:其一,东州派在刘焉时期就进入益州,经过刘焉父子两代人的扶植,在益州已经有一些基础;其二,东州派并非铁板一块,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荆州流入益州。他们虽然符合东州派的定义,但是立场上与荆州派重叠,像费祎、刘巴、费观、吕乂、李严等都是荆州出身。

而第三便是荆州派了,亦是如今掌控蜀汉权柄的势力。

最初,先帝被荆州牧刘表所纳,先客居新野,后联东吴于赤壁大败魏武,得以积攒西吞巴蜀的根基。

其间收拢的荆州籍贯士人,厥功至伟。

如武侯、庞士元、马良以及黄忠和霍峻、邓方等等,或是顶梁之柱,或是忠臣良将。

而这最后一派便是益州本土派了,亦是如今在蜀汉政权中,话语权最低、备受打压的派系。

益州派的重要人物有黄权、张裔、李恢、马忠、张翼、张表等人,黄权、张裔比较受刘备和武侯的重视,可惜黄权在“夷陵之战“中因为归路被切断而投降曹魏,张裔也因为身体原因去世得很早,导致在蜀汉政权高层位置上,再无益州系喉舌,直到后来的马忠、张翼等人成长起来,才慢慢恢复元气。

但这就完了吗?

远远没有。

丞相英明睿智,又以兴复汉室为毕生目标,在这个目标面前,任何事情都要退避三舍!

所以,在受托孤遗命以后,便一直在悄无声息的打散、融合这诸多派系中坚人物,好为北伐稳定根基。

不然呢?

拢共就这么些人,全部放任内斗的话,也不用曹魏来攻了,各自找根绳子了断罢了,还谈什么兴复汉室?

这些年下来,倒也初见成效,可益州的本土豪族依然势力庞大,也是事实。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