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魔法 >仙神略传 > 道教神祇略传 第三一函247--253

道教神祇略传 第三一函247--253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孙思邈(约公元581--682年)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相传为楚大夫屈原的后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药王、医神,道教尊之为药神。

孙思邈自小聪明过人,但体弱多病,故十八岁立志学医,二十岁即为乡邻治病。对古典医学进行系统深刻研究,大量收集民间验方,以“济世活人”为宗旨,致力于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达到及其精通,二十四项医药开创奠定了我国医学、医药学之里程碑。曾隐居于陕西境内的秦岭太白山中在今陕西郿县),声名远播,期间完成不朽著作《千金要方》。时朝廷下令征孙思邈为国子监博士,被拒。孙思邈潜心学道,炼气、养形,研究养生长寿之术。唐太宗李世民召孙思邈至京,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辞不受,再入峨眉炼“太一神精丹”。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唐高宗又征召至京,居于鄱阳公主废府。翌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仍固辞不受。咸亨四年(公元673),高宗患疾,令其随御。上元元年(公元67年4),辞疾还山,高宗赐良马。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追封为妙应真人。

卷之251葛洪

葛洪(公元283--363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世称小仙翁,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东晋道教理论家、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道教尊为医药之神。

葛洪天性清寡,不善言词,不虚荣利,因家贫以砍柴换购纸墨,诵习典籍,涉猎甚广。十六岁时拜伯祖父葛玄高足郑隐为师,潜心向学,深得器重。

受郑隐思想影响,葛洪意隐山林炼丹修道、著书立说。晋永兴元年,葛洪被封为“伏波将军”,后辞官于洛阳搜寻炼丹制药之书。永兴二年,北上洛阳,遇“八王之乱”,断归途,流于徐、豫、荆、襄、江、广诸州之间。建兴二年,返乡,隐居深山继续于《抱朴子》,晋元帝司马睿登召为朝廷属官,赐爵关内侯。咸和二年,葛洪闻交趾出丹砂,故求任勾((今广西北流县)令。赴任途经广州,刺史邓岳愿提供原料,葛洪遂中止行程,隐居于罗浮山朱明洞前建南庵,修行炼丹,研究医学,著书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讲学。期间常行医于百姓之间。学者日众,又增建东西北三庵(东庵九天观、西庵黄龙观、北庵酥醪观)。《抱朴子》首开儒、道哲学思想体系之先河。晋兴宁元年(公元363年)卒,享年八十一岁。

卷之252药圣李时珍

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山人,生于黄州府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明代著名医药学家,道教尊为药学之神。

李时珍出生于世医之家,祖父乃铃医,父李言闻乃当时名医,曾任太医院吏目。1552年就着手于搜集材料,为《本草纲目》之编著奠定基础。李时珍对药物亲自采集、仔细观察,以得其真,建立为当时十分科学的药性分类体系,打破传统固有的三品分类法,建立三界十六部分类法,使使其明晰,更科学。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南直隶、河南、北直隶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研通解决许多疑难问题,二十七个寒暑,历经艰难,三易其稿,终在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完成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达192万字,同时著述了《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部,其已佚的有《命门考》、《集简方》、《白花蛇传》、《脉诀考证》等。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卒,享年七十六岁。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卷之253朱震亨

朱震亨(公元1281--1358年),字彦修,因出于赤岸镇丹溪,故又称朱丹溪、丹溪翁、丹溪先生,婺州义乌(今浙江金华义乌)人,元代著名医学家,中医滋阴派创始人,道教尊为医学之神。

朱震亨幼时起学习儒学,有一颗惠民之心,三十余岁时,其母染疾,诸医束手。朱震亨故弃儒而志于医学。他三十六岁时,闻有朱熹四传弟子许谦居于东阳八华山中,不禁叹曰:“丈夫所学,不务闻道,而唯侠是尚,不亦惑乎?”

在研习《素问》、《难经》等经典著作基础上,访求名医,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弟子罗知悌,成为融诸家之长为一体的一代名医。在泻火、攻邪、补中益气之法上,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后世誉为“滋阴派”之创始人,与刘完素(北宋末年至金朝建立初期名医,以寒凉药治疗伤寒著称)、张从正(金朝四大名医之首)、李东垣(“脾胃学说”创始人)并列为“金元四大家”。晚年总结一生研究于实践之心得,写成《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等著作。端坐而逝。

(本章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