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章武七年
将来城外要修建码头,如果离得太近,码头和城池发展就会被局限。离得太远的话,又不方便货物运输。
因此最终规划确定,离城池大概五里,中间有数个村庄将来都会并入汝阳城市圈。
诸葛亮四处观望,检查河道宽度以及深度是否达到了预期。
河道开挖工作前期是不会连通河流的,但此时整个河道已经浸湿,里面大大小小出现了无数水洼。
它们有些是最近下雨积攒,有些是挖到了地下水,还有些是颖水上游下雨,中游涨水漫过来的,在河道内部形成了浅水表层,水深大概有那么十几公分。
不过这些都不影响工期,诸葛亮观察的重点在于河道工程质量是否达标。两岸的森林植被情况,会不会造成水土流失,还有防洪抗灾能力。
因为这条河渠不仅承载着运河的作用,还承载着两岸灌溉,以及城乡百姓居民用水的任务,若是防洪能力差,可能会造成洪灾。
诸葛亮一路走来,视察工地情况,倒没有发现质量问题,正满意间,忽然瞥见不远处有一个巨大的水洼颜色不对。
那水洼比一般的小水洼都要大,深达三尺,漫过人膝盖,覆盖了周围上百米河道,颜色近乎黑色。
“这是怎么回事?”
诸葛亮诧异。
随从说道:“许是被泥土染黑了吧。”
“中原腹地哪有黑色泥土?”
诸葛亮摇摇头,说道:“派人把周县丞、李院长、王监工等人请过来。”
他说的三人一个是与他搭档的县丞周安,一个是交通院的院长李震,还有一个是负责河道整体设计和开挖工作的总工程师王吉。
三人都是从泰山学宫毕业,论起来这三位都是他的学长,诸葛亮是公元187年进的泰山书院,于12岁,公元193年入读泰山学宫,当时已经是第10届学生。
而县丞周安是泰山学宫儒学院第6届,交通院院长李震是理学院第7届,工程师王吉则是泰山学宫地质学院第9届,他们入读的时候年龄都已经超过20岁,如今像周安都已经40出头。
所以诸葛亮对他们都比较尊敬,用的是请这个字眼。
现在天下基层官员出身于泰山学宫的数不胜数,这些人往往抱团取暖,学弟学长之间多有联络,俨然一个大汉新兴的政治团体,像明代的东林书院。
为了打击这个局面的出现,陈暮也是抓紧时间另立太学,同时要尽快在长安、襄阳、涿县等西都、南都、北都新建新的大学抗衡泰山学宫。
不过在此之前,这种局面还是依旧存在。至少目前来说,这些官员抱团有利于地方发展,因为他们是坚决维护陈暮的主张,在按照陈暮的意图做事事,并不会拖延。
很快周安李震王吉就赶了过来。
身边也跟着负责河道的其余大小官员,呼啦啦二三十多人。
“孔明,出什么事了?”
周安急匆匆过来。
听说河道出事了,他就立即召集所有负责河道的官员。
因为河道采取的是问责制度,不管是河道质量还是挖河道的过程出现什么问题,负责的官员都要被追究责任,因此出了事大家谁也跑不了,都必须过来看情况。
诸葛亮指着远处还在咕噜噜冒黑水的水洼道:“你们看那边,都已经积出了水塘,最近雨不大,绝对积攒不了那么多,必是地下有水涌出。”
“这水怎么还是黑色的?”
李震诧异。
王吉眉头深皱,说道:“我去看看。”
说着他来到河道边,在随从的搀扶下,滑到了坡下,走到水洼旁,用手指点了一下,放在鼻尖闻了闻,然后舔了一下。
“监工,如何?”
诸葛亮走过来问道。
“是石漆。”
王吉站起身,摇摇头道:“没想到咱们汝阳挖出了石漆。”
“石漆?”
诸葛亮与周安对视一眼,脸上的表情都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
石漆就是石油,现在经过化学院研究,发现它的作用非常多,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
但问题是他们要的是河道,现在挖出石漆来,要么以后改河道,把这里变成石漆矿,要么就把石漆埋起来,不管它。
可总归是战略资源,如果能挖出石漆矿的话对当地发展又有好处,一时间令人为难。
他们不知道的是,汝阳县位于后世周口市的西南,也就是后来商水县的区域,商水县地下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在八九十年代,这里还有不少油田矿井。
不过商水县的露天石油矿倒是不多,石油储存基本都在深层次,所以如果知道这些的话,他们就不会担心这个问题了。
但毕竟他们现在不清楚,因此挖到石油之后,诸葛亮也只能犹豫片刻,与众人开会,决定上报中央。
而诸葛亮这边遇到了问题,挖出了石油,在河北,在兖州,在徐州,在扬州,在并州。
负责其它河道的杨修、陈群、司马懿、庞统、徐庶、陆议等人,都各有收获。
有人挖出了煤矿,有人挖出了铁矿,有人挖出了铜矿。
甚至在扬州秣陵担任秣陵县令,开挖江南河的徐庶,在后世南京紫金山一带,挖出了金矿,也就是紫金山矿产。
一时间。
整个章武七年。
各地新发现的矿产不断上报到中央。
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