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据北:我在元末搞起义 > 第47章 后勤

第47章 后勤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转眼间,草长莺飞已是盛夏,万物繁盛的景象掩盖了天下大乱的事实,给人一种平和静谧之感。

实际上这一年确实没太多战事。此时天下义军和元军似乎达到了一种均衡的状态,谁也无力秒杀谁,于是干脆就都放慢了步子。

平静是为了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爆发,元军和义军都是如此。

周德清对这些更是了然于胸,所以他不敢把脚步放下来。

义军之前从那些乡绅富户手里征收了很多土地,无主荒地也兼并开垦了一些。开春的时候,他命令各部统领抽调士兵前去耕种,义军提供耕牛和农具,所收粮食均分即可。

在义军提供土地、耕牛、农具的情况下均分收获,这个条件算是很不错了。义军士卒们都是来自于农民,对种地再熟悉不过了,很多勤恳之人纷纷积极申请。

这几个月迁过来的义军家属已有五六万人,管城附近搭了很多简易房子。房子大多都是用粗树枝搭几个横梁,然后用捆扎高粱杆糊上泥抹平作为墙壁。

屋顶是茅草,墙壁是高粱杆糊泥,也就是门需要点儿正经木材。邻里之间相互帮助两三天就能造好几间。

这种房子看似简陋,但基本的遮风挡雨没有问题,将就个三五年时间问题不大。

住,在古代算是最好解决的需求了。只要能吃饱饭,其他的都好凑合。

经过周德清的亲自过问要求严惩,各部义军的纪律比以前强多了。几十个血淋淋的例子摆在眼前,大多数人都能控制住自己。

当然了,这个并非长久可行。俗话说,学好不容易,学坏一出溜。稍不留意,他们就恢复成原样了。

军纪问题必须要高中下全体军官都认同并且执行才能长久维持,一时激愤最多也就是砍几颗人口短期震慑一下罢了。

这半年来各种军需品一直在加班加点儿地制造,也培养了不少工匠。打仗打得就是后勤,工匠是后勤的重中之中,是整支军队的宝贝。

周德清给工匠们的待遇相当不错,他们的工钱比前线线打仗士兵的军饷高得多。

弓弩、箭矢一直都在制造,周德清给分成了不同等级。方阵大规模应用的对准头、射程要求稍低,制作要求也适当降低。

先锋、突袭等非大规模作战用的,还是要高质量标准。

大车也造了几百辆。这些大车平时可以运粮草辎重,作战时可以排起来做临时营垒抵御敌方冲击,作用可是不小。

当年李陵就是依托运送辎重的大车围起来形成堡垒,然后用弓弩射杀匈奴骑兵。五千汉兵前后愣是杀死上万匈奴人。

不过这几百辆显然还不够用,要支撑十几万大军远途作战,至少得一两千辆大车。幸好义军作战区域小,目前几百辆也勉强能用,继续慢慢接着造就是了。

十几万大军也有轻重之分,根据战斗力差别装备也应该有所不同。

这十五万大军至少得挑出来三五万精兵作为中坚力量,他们的装备可不能随便凑合。

好的雁翎刀、环首刀必须得配上,牛皮轻甲软甲也得逐渐配备上。如此才不至于全军都一样,至少功能上稍微做些区分,以便适合不同情况的战斗发挥最大战力。

这项工作早已经在慢慢进行,现在郑州城里的这五万人差不多就是十五万义军之中的精锐。

这五万人里还有五千精锐中的精锐,他们先天条件都不错,作战经验也相对丰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