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诗情词意 > 第九章 之子于归(三)

第九章 之子于归(三)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长孙桃夭看着微笑的窦夫人,一时竟不知该回什么了。

“鲜花、果蔬,应时应景的最好,三月里自然是桃花、杏花,四月上牡丹、海棠、芍药都开了,这到了六七月份,无论宫里宫外,荷花、莲花也都随处可见了,若一年四季只拘泥于一种花色,生活岂不是了无趣味了。”

“母亲说的是,也不知道宫里的女官们会不会应时应景的用荷花插瓶呢?”

“这个我们今日也就是应时应景的聊一聊,你大可不必就放在心上了,让你抄录这首《咏芙蓉》,无非是想告诉你,‘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你们三人都已经是在洛阳城泛红光的人了,便没必要争一时高低,三人和皇后娘娘聊天,定是有主有次的,即使少说了几句,没能讨得皇后娘娘的欢心,也不要紧,红花还需绿叶衬,做一片荷叶没什么。再者,我喜欢荷花的品行,你看这池塘里,表面看是雨打河塘,内里都是淤泥,但荷花开的一样好,如今这朝堂比这池塘也差不了多少,你只需记得荷花的品性就好。”

“儿媳受教了。”长孙桃夭此刻无比佩服窦夫人看朝局的眼光,陛下好色、激进,朝堂中大部分官员都是阿谀奉承之辈,但唐国公府却不然,这正是荷花的品性,如今她嫁到了唐国公府,自然也要有唐国公府的气节,窦夫人虽没讲什么大道理,但雨赏荷便把该讲的都讲明白了,长孙桃夭看着细雨中傲然挺立的荷花,突然觉得周身有一股正气袭来,母亲说,当初父亲把她许配给唐国公李家,就是看中了窦夫人的品性,如今看来,父亲果然识人清楚。

“你是个一点就透的孩子,这首《咏芙蓉》即是为了应景,也给你说说咱们唐国公府的气韵,不过这也只是我的期待而已,国公府上上下下这么多人,未见得都明白这个道理,我看你今日是听懂了几分的,知道这几分就很好了。旁边的《论语》,不是为你进宫准备的,而是为了日后,今日开心,我便想把这话说与你听。你且先抄录一遍吧。”

长孙桃夭提笔写下“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八个大字,每一笔都有疑问,每一笔的笔力都飘忽不定。

“不知道?”窦夫人看着她写字的气韵,微笑的说到。

“嗯,不知道,常听人们说,以德报怨,却没人问过何以报德?认真的想了想,好像以德报怨也是不对的,可若以怨报怨,似乎也不对?”

“是啊,儒家的先生们讲起《论语》来,大多不会讲这一句,因为人们大多期待这个世上好人多一些,可什么是好人呢?别人伤害你了,你转头就原谅了她,她觉得伤害你没什么,便一而再再而三的伤害你,你要一直以德报怨吗?那岂不是要受大委屈了。”

“母亲,那该如何呢?”

“往下翻。”

长孙桃夭闻言,轻轻的翻开了《论语》的下一页,上面写着: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看到了,这个世间最难求的就是公平二字,世人自出生起就不尽公平,像你和张家小姐、高家小姐,生在了同一天,那一年,也有好些其他望族家的千金小姐出生,但都没你们名气大,及笄的时候,还能让皇后娘娘掌礼,再者说了,洛阳城中那一日未见得只有你们三人出生,那生在普通农户里的女孩,也不像你们这般有名气,你说这名气,是好是坏,也说不明白,所以我说啊这世间难得公平,所以若有朝一日,你掌家理事,能做到公平,便一定要做,我们生在望族,原就比别人好上很多,所以对那些出生寒门却依旧自力更生,凭本事吃饭的人,要客气有礼些,管家嘛,难免遇到些乱七八糟的人和事,但无论如何莫要让自己受委屈,该说的话一定要说,对于那些有怨气的,不必惯着,该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也莫要因为善良就轻饶了他们,事是事,人是人,好的就赏一赏,坏的就罚一罚。”

“嗯,儿媳知道了。”

“如何知道了?”窦夫人追问到。

“母亲要我说吗?”长孙桃夭笑着问到。

“但说无妨。”窦夫人听到她这句话,也了然于心的笑了。

“我刚嫁到国公府来,好些事都不熟悉,长嫂管家,有时难免顾不上,但于礼节上的该说的我还是要说的。”

“哪些是要说的?”窦夫人喝着茶问到。

“比如归宁那日的轻车简从,比如最近我和世民的吃食。”

“世民怎么说?”

“轻车简从世民说不宜张扬,我觉得也是,至于最近的吃食,清谈一点,也没什么不好。”

“你们年轻,心胸也宽,你归宁那日的车马确实寒酸了些,但朝局动荡,低调些也没什么不好,至于这几日的吃食,你长嫂说,你不日入宫,不宜吃些鱼啊、肉啊,免得你上火,这话也对也不对,你和世民有什么想吃的,跟膳房说就好了,不用理她。”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