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玛雅1441 > 关于语言、名字与文风的问题

关于语言、名字与文风的问题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玛雅语单词简短而微言大义,这是跟汉语尤其是文言文非常相似的特点,下面的就从西语-玛雅语词典里摘出其中一些单词给大家看看,全部是单音节词:

Buy -[名词]眼中的云 Nube en el ojo

Et -[名词]合作者,伙伴 Colaborador

Júuy -[动词]将糊状食物打圈移动的一种烹饪手法 Mover en círculos una substanbsp; pastosa para su iento.

K'íibsp; -[动词]为了暖身而晒太阳或靠近烤架;或在冷天时在床下点燃柴木以暖身 tarse exponiéndose al sol o cerbsp; de la brasa. Le?o de ja’abin que se ende debajo de la hamabsp; en épobsp; de frío.

Pots'-[动词]某物从手里滑落 Resbalar algo de la mano

Yuk'-[名词]所有人都明白的事情(常识) Cosa universal que lo prende todo

从这些单词的汉语和西语释义可以看得出来玛雅语有多么简短,若是看了上面我推荐的电影《启示》听过电影中人物说话的话,也会发现玛雅人说话的语速是偏慢的,原因就在于玛雅语本身就偏于简洁凝练,就跟汉语一样。(当然这不意味着玛雅语就不能把话说得更长一些,就像汉语也是既可以简练也可以啰嗦一样。)

玛雅语既然有这些特点,我认为写玛雅有关的小说其文风更有中国味而没有一些人预期的“外国小说味”都是完全合理的。实际上我个人也从来都不怎么喜欢翻译腔——翻译腔很多时候是翻译者水平有限的产物,而不是说他那样翻译才是对的。(更何况每门语言的“翻译腔”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我们不可能在写日本、印度、非洲或者拉美的小说里期待着英语式——再强调一遍,“英语式”——的翻译腔吧?)

既然是写给中国人看的中文小说(不管是中国人写的还是翻译来的),更符合汉语写作本身的特点、让中国读者能够没有障碍地读懂,才是更有道理的做法。就算让我写欧洲背景的小说,我也不会故意搞什么翻译腔来故意营造“外国氛围”来。

可能还有少数读者认为一些细节处的对话有“方言感”或“太过白话”,只能说可能我们对普通话或者汉语的理解存在偏差吧……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文风”(若是还称不上“文风”的话那就称为“表达习惯”好了),甚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谈吐习惯,存在差异是完全正常的,就连鲁迅的白话文作品都有不少人觉得其表达很古怪,很可能是源于鲁迅作为江浙人的表达习惯。甚至母语为官话的人士写出来的文字都会有这些细节“腔调”上让别人觉得不对劲的地方,而且是不同读者有不同感觉,有的人觉得挺好,有的人觉得不行,完全是众口难调。所以我觉得这方面完全无可指摘,从不应苛责。

最后,如果想要感受玛雅语文学读起来是怎样的,欢迎去看第371章《女诗人索尔》,这一章我贴了一篇玛雅语诗歌并附上了原文。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